文章详细页面

《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理论与实践》内容提要
在线阅读 收藏

本书是我国学术界首部从传播学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专著。

近年来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热点事件经媒体披露后,社会公众对一些企业只顾追逐经济利益而不顾公众利益的不负责任的做法越来越反感。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迅速成为一个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话题,同时也成为一个学界关注的理论问题。本书不是停留在对企业社会责任做泛泛研究,而是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视角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书共分绪论和六章正文,分别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况;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沟通机制;媒体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实践;NGO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实践;政府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

绪论部分首先梳理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由来。简要概括从19世纪西方国家产生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到现在理论和实践的源流演变,继而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介绍到中国后的发展历程。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已不仅是西方问题,也是中国问题;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基于此,提出本书的研究主旨:结合近年来发生的具体案例和热点事件,从企业行为和媒体新闻报道入手,以传播学视野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我国学界对该领域的理论开拓之举,而且对新闻传播业、企业和政府管理等也有现实指导意义。其次概括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意义。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与时俱进、事关社会公共利益的课题。媒体作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对推动企业更好承担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媒介的参与和监督。媒介是企业与社会公众沟通交流的中介和平台,是受众了解企业的窗口,大众传媒通过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反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运用舆论监督的功能,能够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其义务。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可以促进企业发展,是媒体公共职能的体现,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一章介绍了国外学者及相关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代表性观点和争论的问题;中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划分,介绍了四种代表性理论的观点,分别为“三个同心圆理论”“金字塔理论”“戴维斯理论”“三角理论”;概括分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现状,分别就企业办社会阶段、片面逐利的经济责任阶段、承担社会责任的整合阶段,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沿革梳理了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史;分析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认为除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缺乏、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缺位等原因外,媒体监督企业功能发挥不足是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第二章重点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主要问题。第一节提出,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传播是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重要环节。企业传播社会责任的三种途径: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常态化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以企业年度报告的形式传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信息;编制并发布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来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第二节把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传播方式归纳为三种:一是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作为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二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进行评估;三是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第三节把媒体在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中的角色和作用归纳为五个方面:一、媒体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倡者;二、媒体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者;三、媒体是企业行为的监督者;四、媒体是企业与社会的沟通者;五、媒体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者。

第三章讨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沟通机制。第一节从信息披露的动机、披露的内容、披露的形式、披露的影响因素和价值评价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问题。第二节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识不足;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内容不充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不规范、信息太分散;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第三节从企业、媒体和非政府组织(NGO)等三个层面讨论企业社会责任沟通机制。企业社会责任沟通机制的建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企业、媒体和NGO的多方努力和相互配合。

第四章研究媒体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实践,是本书的重点内容。对媒体社会责任的内涵、媒体社会责任披露制度与评价体系、媒体与企业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随着社会呼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新闻媒体在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学界和业界的肯定。特别是在中国的环境下,大众媒体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强有力的外部推动力量。本书研究发现,新闻媒体对一家企业的报道数量和公众对该企业的认知度有正向相关关系;新闻报道对一家企业特定属性的报道数量与用这些特定属性来界定该企业的公众比例有正向相关关系;对企业特定属性的媒体报道越是正面,则公众对此特定属性的感知就越正面。相反,对企业特定属性的媒体报道越是负面,则公众对此特定属性的感知就越负面。由于我国现行的媒介制度,使得媒体在和企业的关系中处于强势一方,一些媒体滥用自身权力,往往对企业居高临下,在企业社会责任报道出现了新闻寻租、炒作现象,媒介越权,舆论失衡等问题,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和媒体社会责任纠结为一道难解的题。第一节对媒体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问题做了具体研究,提出社会责任传播的核心是要求新闻媒介在享有自由权利的时候,恪尽对社会和公众的义务和责任,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需要媒介参与监督。而媒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报道,首先要求媒介履行起社会责任,保证提供信息的准确、及时,维护新闻传播的客观真实,体现新闻的专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修养。

第二节明确提出,作为企业监督者的媒体,同样需要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重点研究和回答了媒体社会责任的如下问题:媒体社会责任的内涵是什么?媒体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媒体是否应和企业一样,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媒体应建立怎样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如何处理媒体与企业的关系?媒体应怎样监督企业?研究发现,我国新闻媒体绝大多数没发布过社会责任报告,没有在阳光下披露自身公信力程度的制度安排。认为新闻媒体切实承担好社会责任,是化解媒体与企业矛盾、建立良性媒企关系的根本途径。新闻媒体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是媒体进步的需要,也是媒体从事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需要。新闻媒体只有接受社会监督,才能成为推动企业进步、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监督力量。提出媒体社会责任的实现路径,在考察国内部分媒体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情况的基础上,呼吁新闻媒体应普遍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改进社会责任承担状况。第三节研究媒体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策略。主要策略有三:一是充分发挥媒体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议程设置功能,这是影响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认知的最为关键的一点;二是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不仅要发挥传统媒体的中坚作用,同时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实现新老媒体的互动,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手段与方式,增强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效果;三是要积极开展与政府部门、NGO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等组织机构的合作,动员多方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本节运用传播学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对媒体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策略做了富有前瞻性、应用性的专业研究。

第五章研究NGO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实践。在全球视野下,结合大量案例,分析NGO在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中的作用。认为NGO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对抗性活动对企业施加压力;通过建立对话机制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协调;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制定。专题研究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如何改进和推广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供全球企业等社会机构免费使用。重点分析了《指南》最新版本(G4)的报告原则。界定报告内容的原则和界定报告质量的原则对指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NGO与企业沟通部分,以具体案例分析了沟通的三种具体类型和实操方法:1.对峙型:一些小型的,或发展尚不够成熟,或以倡导为主要工作手段的NGO,与企业打交道往往会首先以“对峙”的形式进行。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Greenpeace)。2.合作型: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或以研究、教育、服务为主要工作手段的NGO,往往以与企业“合作”作为其主要沟通方式。代表性的NGO是国际环保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TNC)。3.复合型:与企业既对峙又合作,尤其是先对峙后合作的情况。这一复合型沟通方式是受国际NGO推崇的一种方式,是可持续的战略性沟通方式,虽然这种方式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NGO,且目前尚不普遍。

第六章研究政府在企业社会传播中的作用。第一节考察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推动本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结合对我国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讨论,认为政府应积极发挥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及传播中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1)鼓励和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传播离不开政府的积极鼓励和倡导。在企业社会责任传播过程中,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政治导向,表明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决心,提高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和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来看,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政府是有效制度安排的主要供给者,并具体表现为扮演法规制定者和政策引导者的角色。其二,政府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宣传,倡导、鼓励和培养全体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环境与氛围,推动公众和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提升。(2)制定并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法律法规体系,不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在强制力量,也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范支持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中,政府部门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普法宣传,提高社会各界的法制意识。(3)营造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政策环境。在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中,政府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刺激和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营造政策环境方面,分析了欧盟委员会及英国的做法,作为我国的借鉴。(4)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交流与合作。在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时,政府可以搭建沟通的平台,促进各方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多边的沟通与对话中,不断深化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意识,调动各方主体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的发展。该部分也做了全球性考察。第二节以白酒塑化剂事件为例,对政府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中政府行为的得失及影响,提出改进办法,认为政府部门应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引导与管理意识,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应急反应机制,不断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标准与法律,特别是应重视并积极回馈社会公众的诉求,改进企业社会责任的传播。

本书使用大量笔墨重点研究了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问题,对媒体在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中的角色和作用做了深入探讨。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离不开新闻媒体的积极作为。认为媒体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倡者、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者、企业行为的监督者、企业与社会的沟通者,还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者。在对齐鲁制药等山东企业进行调研基础上,本书分析了媒体的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聚焦了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明确提出:作为社会监督者的新闻媒体,也应接受社会监督。媒体和企业同样是社会责任主体,都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新闻媒体的生存发展之道,也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需要。

本书还讨论了政府、NGO在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中的作用,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政府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NGO与企业的沟通等具体问题。

总体上看,本书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传播要素、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效果、传媒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等问题,并结合系列热点事件做了案例分析,重点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媒体及公众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沟通机制问题,对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实务操作提出了可行方案,体现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学术专著。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