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视觉:欧美文学与电影分析》一书主要围绕“作家、文学、电影的互动关系”探讨文学的视觉化问题。该书按照欧美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安排相关章节,既简略介绍时代、社会背景等文学创作环境,又对作家创作、文学诠释与电影改编进行适当分析,深入探讨欧美文学与电影共生双赢的关系。并通过分析电影创作对文学名著的改写与重构,考察文学的电影化与电影的文学性,进而把握全球化语境中电影史与文学史在文化构成中的互动影响。
该书内容分为导论部分和11章,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部分。西方电影界编剧对文学的改编,既有编剧的优良传统承传,又有艺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可以说,文学改编已经成为西方电影创作的一大特色。从欧美电影对文学改编的取材上看,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时间这一纵向脉络中已经成为经典的文学名著,一是在空间这一横向边界中热门的畅销小说。电影艺术对文学的改编,因电影创作者不同的艺术风格而有不同的方式,一般而言,根据电影改编与文学原著的忠实度来说,约略可分为三类:复写式、改写式、重写式。
第一章,荷马史诗与电影分析。荷马史诗规模宏伟,内容丰富,一直是电影创作者偏爱的改编素材,并因不同时代、不同创作者的艺术个性而形成了电影作品中异彩纷呈的荷马史诗电影:《奥德赛》1997年由美国、希腊等联合摄制成史诗电影《奥德修斯》(或译为《奥德修斯与七海神怪录》)。1997年版《奥德修斯》高扬起个人主义精神,不断迎接各种挑战和风险考验,对奥德修斯在海上遭遇的各种灾难和风险进行了较为完美的展现,不愧是西方历险片的典范。作为伟大的荷马史诗的开卷作品,《伊利亚特》由文学而改编为其他艺术形态,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15年的古希腊戏剧《特洛伊的女人》,时至今日呈现为银幕形象而与电影结缘亦渊源绵长:1924年,德国导演曼弗雷德·诺亚的《海伦》是第一部取材于《伊利亚特》的电影作品;1956年,美国著名导演罗伯特·怀斯拍摄了《特洛伊的海伦》(中译名为《木马屠城》),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史诗题材电影;1962年由斯蒂文·瑞文斯主演的《特洛伊木马》和《特洛伊的最后辉煌》均属取材于特洛伊战争史诗的影片;2003年约翰·肯特·哈瑞森执导了《特洛伊的海伦》(中译名为《新木马屠城》);2004年好莱坞大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执导好莱坞大制作的《特洛伊》,更是将好莱坞史诗电影再次推至极致。2004年版的《特洛伊》电影保持了史诗的诗性美,同时消除了史诗的神性,成为一个关于人间英雄的故事,阿喀琉斯、赫克托尔成为影片讴歌和赞美的英雄。电影使荷马史诗中的英雄褪尽了神性的光辉,但对英雄的礼赞,是影片和史诗共同的主题,这使得2004年版较其他版本更接近和忠实于荷马史诗的精髓。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尽管影片中充满着好莱坞大制作的浮华与奢靡,但却与荷马精神相通,史诗与电影达成了完美的一致,并相映生辉。
第二章,中世纪英雄史诗与电影分析。在英国,贝奥武夫这一史诗英雄具有悠久的文化底蕴,很多电影人都尝试把英雄史诗《贝奥武夫》改编成电影,通过画面和音响来讲述关于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2005年版的《贝奥武夫与格兰德尔》和2007年版《贝奥武夫》是较为成功的佳作。2005年和2007年两个版本的电影作品都基本沿袭了史诗《贝奥武夫》的叙述框架和故事情节,二者的不同在于:2005年版侧重贝奥武夫与格兰德尔的搏杀过程,主要演绎格兰德尔的复仇行为和贝奥武夫寻找格兰德尔并杀死他的历程,描写贝奥武夫与格兰德尔母亲的战斗则简略地予以交代,并没有展开复杂的剧情,影片实际上描写的是《贝奥武夫》史诗的前半部分内容;2007年版则相对完整地再现了史诗的全部情节,将贝奥武夫的三次决战详尽地铺陈和呈现,每次战斗都浓墨重彩地通过电影手段较为完整地表现出来,相比较而言,2007年版的艺术性与娱乐性更加突出和强烈。
《尼伯龙根之歌》是日耳曼民族中世纪著名的德语叙事诗,歌德曾将其与荷马史诗相媲美,后人则把这部史诗称为“德语的《伊利亚特》”。2004年版的电影《尼伯龙根的指环》是在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和北欧神话“沃尔松格传说”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该版影片的改编基本浓缩了史诗原著的内容,将重点放在了史诗的上部,着力表现财富与诅咒、占有与私心、阴谋与爱情、遗忘与迷情、背叛与惩罚等主题,其中,爱情主题成为主线,而财富变为副线,因此,影片将史诗的情节作了适当调整。
第三章,《圣经》与电影分析。《圣经》不仅是宗教经典,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甚至有人将它与“荷马史诗”并列为世界文学名著。在西方电影史上,许多导演在进行电影创作时都涉及宗教题材,或直接表现宗教内容和主题,或间接地在影片中探讨宗教信仰问题。较为著名的导演如英格玛·伯格曼、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基耶斯洛夫斯基、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西席·地密尔、罗伯特·怀斯、马丁·斯科西斯等等,都创作了许多包含丰富宗教内涵的影视作品,如《参孙与达利拉》、《大卫王与拔示巴》、《所罗门王与希巴女王》、《霸王妖姬》(即《士师记》)、《暴君焚城录》、《保罗的故事》、《雅各》、《万王之王》、《大卫的故事》、《万世流芳》(《最伟大的故事》,米高梅公司,1965年)、《摩西的故事》、《以斯帖的故事》、《耶稣的生平》、《所罗门》、《亚伯拉罕》、《使徒行传》、《约瑟的故事》、《叛徒犹大》、《诺亚方舟》、《洪水灭世》、《魔鬼末日》、《以色列人的传奇》、《启示录》、《出埃及记》、《耶利米书》、《黑色十字架》、《与王一夜》等。可以说,《圣经》作为西方文化的精神渊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电影人从中发掘创作题材,不断激发创作灵感,创造更加丰富完美的《圣经》影像艺术。
第四章,莎士比亚戏剧与电影分析。莎士比亚的戏剧可能是电影界最青睐的改编来源,他的戏剧被无数次地改头换面搬上银幕。莎剧每次改编而成影片,也往往与各种电影大奖有缘,就连虚构的莎士比亚爱情故事拍成电影《莎翁情史》,也同样获得了1999年第七十一届奥斯卡七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著剧本、最佳电影配乐)。据不完全统计,有37部莎士比亚戏剧被改编成了400多部电影。在不同的国家还出现了大量的以莎士比亚戏剧的主要情节结构为蓝本重新编写的电影作品,如动画片《狮子王》、中国的《夜宴》、日本的《乱》等;还有许多影视作品尽管不是直接取材于莎士比亚戏剧,但在风格上也刻意去模仿莎剧,如中国曾经拍过一个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该剧的语言风格也公开宣称具有“莎剧风格”。莎士比亚戏剧改编如此之多、影响领域如此之广,都堪称世界文学与电影改编史上的一大奇迹。
第五章,雨果小说与电影分析。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和诗人,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影片《巴黎圣母院》则以鲜活的影像,再次为我们讲述了这美与爱的悲歌。该片拍摄于1956年,导演是让·奥朗什、雅·普雷韦尔,主要演员有让·德拉努瓦、菲力浦·克雷、罗贝尔·依赫什、阿兰·库尼、吉娜·罗洛碧吉达、安托尼·奎恩等。该片既忠实于原著精髓,又另有取舍,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时至今日,依然被作为传世经典而成为全世界电影爱好者的收藏佳作。《悲惨世界》被认为是电影、电视改编“永恒的主题”,自1862年问世以来,一直是影视工作者改编的热点。早在1912年,经雨果本人同意,它就由百代公司拍成四段式故事片,当时曾被史学家称作“艺术电影最成功的作品”。它曾19次被拍摄成电影,4次被拍成电视剧。美国曾4次把该小说改编成影片,甚至连埃及也拍过《悲惨世界》。
第六章,海明威小说与电影分析。海明威自身的传奇经历和他小说所具有的生动性,使得电影编导们特别青睐改编他的作品。他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老人与海》等以及他个人的经历都多次被改编成好莱坞影片。1957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了影片《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亨利·金任导演,泰隆·鲍尔饰演巴恩斯、爱娃·加德纳饰演勃莱特·阿施利夫人。影片基本因循了小说的情节,用影像演绎了一段令人哀伤、怅惘的恋情。《永别了,武器》1932年由著名导演弗兰克·鲍沙其执导,海伦·海斯和加里·库柏联合主演,将该片改编演绎成了一部爱情故事片。1957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再次重拍,该片由查尔斯·维多、约翰·休斯顿执导,罗克·哈德森和珍妮弗·琼斯主演。由于电影审查制度的放松和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影片基本遵循了小说原著的情节,没有改变亨利和凯瑟琳未婚先孕的情节,亨利和凯瑟琳始终没有举行正式的婚礼,但却深深地彼此相爱着,这就更增加了小说和影片的悲剧感。《乞力马扎罗的雪》1957年摄制完成。影片在海明威小说的基础上,结合海明威个人的传奇经历,进一步丰富了小说情节和内容,通过哈里的回忆,分别讲述了四段不同的情感生活,把海明威作品中关于死亡主题的思辨演变为海明威式的恋爱史。同时,编创人员还根据当时观众的心理需求,完全改变了小说的结局,使之成为一个花好月圆的完美故事。《老人与海》也受到了电影编创人员的青睐,曾经多次被改编为电影。1990年英国导演裘德·苔勒执导的《老人与海》吸取了1958年版过于拘泥原著的教训,大胆地对部分情节进行了增补,增添了作家夫妇在古巴海边小镇的采访与写作,并使之成为全片的贯穿线索。很显然,这位新增加的作家带有海明威的影子:一位作家和他的妻子来到哈瓦那海边的小镇上,看到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渔夫,这位老渔夫就是桑提亚哥。于是,影片采用了多种视角去观察和呈现这位时运不济但却永不服输的老渔夫,表现他面对各种困境表现出的硬汉子精神。
第七章,大仲马小说与电影分析。大仲马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通俗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有《三个火枪手》(中文旧译名为《三剑客》,1844)、《玛戈王后》(1845)和《基督山伯爵》(中文旧译名《基督山恩仇记》,1845)等。由于他的通俗小说充满浓郁的传奇色彩,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吸引力,因此,历来受到影视剧编导的青睐和厚爱。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被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改编,如《基督山伯爵》《铁面人》《三剑客》《玛戈王后》均有电影出现,并不断推出新的重拍版本,形成了影视改编中的“大仲马热”。2002年好莱坞大导演凯文·雷诺兹摄制了《新基督山伯爵》(或译为《绝世英豪》),尽可能地吸收和容纳了原著的情节因素,但他并没有墨守成规,对原著亦步亦趋,而在题材选择和情节改编中表现出大胆的艺术再创造,融会进了现代人的思考。
第八章,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与电影分析。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曾被马克思誉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其长篇小说《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是女性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吸引了众多电影人的青睐,不同的电影人在各自的作品中以各自独特的角度阐述了对作品的理解,使得它不断被搬上舞台和荧屏。根据相关的统计,自1910年开始到2009年,先后拍摄了20多部不同版本的《简·爱》电影、电视作品,如1910年、1914年、1915年、1921年、1934年、1944年、1952年、1955年、1956年、1958年、1961年、1968年、1970年、1973年、1983年、1996年、1997年、2006年、2009年等均有关于这部杰出小说的影视作品推出,这可以说是小说改编影视史上的一大奇迹。
第九章,狄更斯小说与电影分析。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原名为《奥立弗·退斯特》,中文将其翻译为《雾都孤儿》。这是狄更斯继《匹斯威克外传》之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第一部社会批评小说。在1909年就出现了《雾都孤儿》的电影版,但此时电影艺术尚未成熟。此后又有1922年默片版、1933年版、1848年黑白版、1968年歌舞版、1985年电视剧版、2000年电视剧版等。2003年,欧洲大师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重新演绎狄更斯的这部小说,推出了新版《雾都孤儿》,期望在《雾都孤儿》中表达一种理想主义的温情,能够带给童年的孩子们一份希望和温暖。为了表现苦难生活中的温情,影片成功地运用了色彩和光照,大量暖色调的运用,使得青灰色的苦难生活笼罩着浓重的暖意。
第十章,米切尔小说《飘》与电影《乱世佳人》分析。玛格丽特·米切尔作为美国现代女作家,她的名字是与小说《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小说《飘》能够飘红世界,则与一部史诗般的影片《乱世佳人》分不开。对于玛格丽特·米切尔来说,尽管由于生平短暂,没有留下太多的作品,但一部小说《飘》,就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因为这部小说一出版,就立刻成为最畅销的书,而小说改编成为电影后,也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家、小说、电影,互相影响,共同成就了文学与电影史上的一段奇迹与荣耀。《乱世佳人》是好莱坞电影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一部旷世巨片,影片放映时间接近4个小时,历来都是观者如潮,好评如潮,其魅力贯穿了整个20世纪,因此有好莱坞“第一巨片”之称。在1939年的第12届奥斯卡奖评选中,该片一举夺得八项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和最佳剪辑奖。该片还荣获了美国影艺学院彩色摄影特别奖以及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女演员奖。1977年被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为“美国十大佳片”之一、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该影片的原底片被安置在一只金罐里,成为电影史上一件珍贵的文物。
第十一章,纳博科夫《洛丽塔》小说与电影分析。《洛丽塔》一经问世,就被贴上了情色标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善于寻找新颖题材和精彩故事的影视编导们,自然不会放过这部小说的电影创作。截至目前,根据《洛丽塔》改编的电影有两个版本:一是1962年库布里克版;一是1997年阿德里安·莱恩版。如果说纳博科夫小说表现的是一种病态和悔罪,库布里克影片表达的是人性的压抑与毁灭,那么,阿德里安·莱恩通过影片表达的则是一种无奈和伤感,甚至是一种心碎的痛苦。与1962年库布里克版影片相比,1997年版的《洛丽塔》在创作空间上有了很大余地,因此,该版电影叙事更加流畅饱满,演员的表演更为出色。该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一个擅长通过影像表现情色内容、情欲主题的导演,选择的是一部表现超级禁忌题材的小说,最终制作完成的却是一部严肃得让人压抑和无奈的影片,远离了禁忌情色,回归了心灵拷问。而这,恰恰是该片之为经典的最大价值。
该著作的学术贡献在于它是目前国内第一部探讨欧美文学名著与电影改编的著作,也是高校通识课程中第一部关于“欧美文学名著电影鉴赏”的教材。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该教材的出版填补了目前国内高校通识课程教材的一个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