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小学习作教学30招》内容提要
在线阅读 收藏

《小学习作教学30招》是一本系统的教法指导用书,主要从教学方式的改进入手解决目前作文教学面临的难点问题。本书系统地总结了习作教学的30余种方法,很好地诠释了教学是有方法的。在编排上以实用性为出发点,既有具体方法的介绍,也有针对性很强的教学案例和习作例文,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不但适用于教师教学指导,也适用于学生自学,还适用于家长辅导,是一本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习作教学指导用书。

《小学习作教学30招》共分四章,分别从“十六种常规训练方式”“四种梯度训练”“十一种常规教学模式”“八种评改方法”四个部分,详尽地展示了习作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系列教法、学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本书旨在积累、探讨一些习作教学方法,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开学生习作教学思路。

第一章介绍的十六种常规训练方式是本书的精髓,是从事教育教学多年的陈丽萍校长及一线优秀教师,结合他们自己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提炼出来的。这十六种方式,各有所长。从“词群组合式”到“单词发散式”、“句子顺延式”、“依句扩充式”……甲有甲的用处,乙有乙的用处。所列的内容虽包容诸多,但要紧的是长尺短寸能为教者所用。在实际教学中,绝不应简单地运用一种方法,而应强调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因此,内容上虽分章节,但方式方法却讲究浑然天成。在每一个训练方式中,编者先提出训练方法的要点、所针对的学生与教学情景的设置,随后用具体的教学案例做充分的展示。纵观这十六种训练方式中的教学案例,每一则案例就是一堂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实录。既有师生精彩的对话,也有针对每个环节设置的解析与点评,真实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充满了课堂教学鲜活的气息,实为不可多得的“源头活水”。在每一则教学案例之后,又为读者随机提供了习作例文,供读者参考研讨。这些习作例文都是从学生平时的习作训练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是学生写作水平的真实写照,极富生活气息。这几个环节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习作常规训练资源。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四种梯度训练方式。梯度训练就是习作训练由浅入深的顺序,而要由浅入深,按照一定的梯度,分项练习,无疑是个好方法。本章所介绍的内容,能够供教师依照每次习作内容有重点地训练一个点或几个点,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层次,构成训练梯度。把习作的技巧释解成不同的点,分了项,有了层次,就会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玄妙为通俗。在具体的解说中,每一个梯度训练都结合教学实际,或是低年级说话的课堂实录,或是中高年级的习作例文。通过对这些教学内容的剖析,把编者多年的教学心得反映到这些训练中,给读者启迪。

第三章介绍的十一种常规教学模式,是本书中的又一大亮点。这些习作教学模式,均是从不同层面对习作教学的思考所得。着力于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习作习惯的培养、习作能力的提高。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这一章,通过教学模式这一方式,把作者在习作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目的是想通过这一方式使读者更加快捷、简便地了解习作教学的研究精髓。这十一种教学模式,均通过要点分析、教学案例、设计意图与反思这三个方面进行编排。在要点分析上,先提出这种模式的特征与适用范围,然后提出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随后的教学案例中不仅有课堂教学的实录,还有适时的评点与设计意图,有很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最后针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总结与提高。每种模式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参考。

第四章介绍的是八种评改方法。小学生习作评改是习作指导的重要环节,也可以说是小学生习作成败的关键所在。以往评改,大多是教师以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去评改学生习作,耗时低效。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评改手段开始多元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就不难看出学生习作的评改方式要灵活多变,因此,我们要倡导评改习作的多元化,以提高习作评改的实效性。本章罗列的八种评改方法有:精批细改法、略批指正法、面批面改法、黑板演示法、自行修改法、学生互改法、小组交流法、赏析评价法。在具体介绍这些方法时,采用先提出批改的要点;然后介绍一些名师的习作批改经验,并有详尽的解析;再随之举出具体的案例,在真实的习作中运用这些评改方法;最后做出评点,使读者明确每一种方法的优劣,以便在实际教学中随机应用。

“教海无涯法作舟”。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课时数量的相对减少,使一部分善于挤、磨、挫的教师没有了生存的机会。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们觉得增加课堂教学的技术含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小学习作教学30招》主要是我们长期的教学积累,期望我们菲薄的教学智慧、粗浅的教学经验能为读者转换成教育生产力,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最终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