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布局、关联效应与生产效率研究》内容提要
在线阅读 收藏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而全球经济与竞争格局的变革越发凸显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不断深入的理论应用研究与冒进盲从的产业发展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引发了我们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疑虑和理论应用创新的期待。本书综合运用产业集聚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生产率理论等经济学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布局、关联效应、生产效率与发展路径展开了深入研究。以下为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1.整理出可统计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表。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内涵及特征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国家统计局编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试行)》为蓝本,按照科学性、同质性、唯一性、可操作性和大口径的原则,将该蓝本中因多重属性或产业链交叉产生的重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小类行业予以归并,将现阶段无法获取统计数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小类行业予以剔除,最终整理出可统计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表,包括19个大类行业、48个中类行业和205个小类行业,实现了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分类与统计,作为后续分析工作的研究对象。

2.评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绩效。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构建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19个大类行业自2004年至2010年的发展绩效进行评估,以考察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变化趋势。评估结果表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行业的发展绩效具有较大差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产业和生物制品制造产业的发展绩效较好,而航空航天装备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和水力发电产业的发展绩效较差。此外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行业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和营运能力方面也各有优劣。

3.探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状况与布局。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方法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19个大类行业自2003年至2010年的集聚程度及其演变态势进行分析,并采用行业集中度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考察其区域分布特征和区域聚类特征,结果表明应以江苏、浙江和山东为依托建立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以广东、江苏为依托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以山东、江苏和广东为依托建立生物产业集聚区和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以陕西、辽宁和四川为依托建立航空航天装备产业集聚区;以山东、江苏为依托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以内蒙古、山东为依托建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以湖北、吉林为依托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根据测算结论,进一步提出中国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应以点状模式为主、中部地区应以点轴模式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应以网络模式为主的空间布局模式构想,以及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一带、两区、多点”的空间布局方案构想。

4.考察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联效应。选取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并通过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中国投入产出延长表(2010),计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波及效果系数,进而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的后向关联效应、前向关联效应和环向关联效应进行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合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属于敏感波及型部门,铁路运输设备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属于影响波及型部门,废旧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属于感应波及型部门,医药制造、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属于独立型部门。其次,构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的关联产业识别模型,找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的后向关联产业、前向关联产业,并指出不同依托部门具有各自不同的行业特征,国家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亦应重点扶持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的前、后向关联产业,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5.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采用2003年至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19个大类行业的生产效率水平、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较快,但生产效率水平较低,并呈现起伏波动的特征;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行业的生产效率水平差异明显,以计算机、通信设备、数字设备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以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已具有较深厚的技术积累,在行业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效率水平总体偏低。外生性因素中,产业集聚和企业规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国有经济比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产生负效应;外生性因素对中国不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不尽相同。

6.提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在对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进行梳理、比较和评价的基础上,指出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对中国的启示,并设计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结构图,认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由依托基础、内部驱力、外部因子和成功标志4个要素组成,对此进行详细诠释。进而选择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路径,提出近期应选择以外源式发展路径为主、中期应选择以内源式和外源式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为主、远期应选择以内源式发展路径为主的方式发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指出由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间存在明显差异,按行业类别选择各行业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是十分必要的,并根据产业集聚度、关联度和生产效率的测算结论,选择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19个大类行业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最后提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包括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强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业国际化发展和推动产品品牌升级。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