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登李龙王的神话传说》一书,已于2008年8月由山东齐鲁书社出版发行。全书共计30余万字,共收入各种史料、传说、故事、论文64篇,各种图片36幅,具有很强的史料性和学术性。全书共分六个篇章,分别为:“第一篇:李龙王传说的史料记载”;“第二篇:李龙王传说的山会庙会”;“第三篇:李龙王传说的故事流传”;“第四篇:李龙王传说的广泛影响”;“第五篇:李龙王传说的论文选登”;“第六篇:李龙王传说的后续故事”。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起于我国民间的李龙王文化,是对中国龙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我国民间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李龙王传说流传非常广,它不仅在山东家喻户晓,在东北也人尽皆知,在京、冀、豫、皖、苏等地也广为流传。广大民间百姓对李龙王都非常景仰信奉,有关李龙王的宫观庙宇、山会庙会、民间节俗非常兴盛,清代统治者道光皇帝、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等,都曾为李龙王题过词、赠过匾,因此李龙王传说的社会影响、宗教影响、文化影响都非常大。
李龙王俗称“秃尾巴老李”“李龙爷”“李老爷”等,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塑造出来的神话人物。他出身贫寒、果敢正义、惩恶扬善、除暴安良、诚实守信、知恩图报、忠厚仁孝、爱国爱乡、溥惠佑民、泽被苍生,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忠、孝、仁、义等方面的优秀品质,代表了广大平民百姓的利益和愿望,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保护神,因而在民间备受尊崇,其传说经久不衰,成为封建时代人们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和摆脱险恶环境、追求安宁幸福的精神寄托。因此李龙王传说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它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鉴于李龙王文化的深远影响,山东省政府已将其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登被确定为李龙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基地。
文登是李龙王的故乡,是李龙王文化的发源地,有关李龙王的神话传说在这里由来已久。据传,明朝弘治五年(1492)夏,文登县南昌山下山东村男子李田斗为地主扛活来到邻近的柘阳山下山后郭家村,娶得该村女子郭三佳为妻。婚后,郭氏于昌阳河中浆洗衣物时饮用河中之水而有孕。怀胎三载后的古历六月初八日夜晚,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郭氏始产下一子,视之却为一肉状物。李家疑为妖孽,遂将之抛于昌阳河中。该物遇水后迅即膨胀绽开,瞬息化为一黑龙儿。龙儿每每夜半回家哺乳,其时狂风大作,其母随之昏厥。此情不久便被其父李田斗察觉。异日晚,田斗瓢扣灯烛,持镰以待。风声过后,田斗猛掀瓢亮灯,但见一黑龙,尾绕屋梁,头入妻怀哺乳。田斗惊怒,挥镰急砍,龙尾随即断裂。黑龙疼痛难忍,腾飞出屋。可怜李田斗,被龙卷风挟持,掉进东海淹死。
李黑龙后来变成人形,回到家中,取名“丕昭”。为了贴补家用,李丕昭九岁时便到财主家打工扛活。财主见他生相神异,又能预知天气,于是就让在京城为官的儿子把他介绍到张天师府上学道。一天,官至工部尚书的文登人士丛兰到张天师府上拜访,不意结识了李丕昭。得知小同乡思母心切,丛尚书就向天师请下假来,让他回家探望老母。为了报答丛尚书的恩情,李丕昭就送了把云伞给丛尚书,此后每逢夏日外出,天空总有一块彩云相随,为他遮风挡雨。李丕昭师满道成后,受到了弘治皇帝的召见。见到李丕昭龙腾云雾、呼风唤雨、雷霆万钧的道法后,弘治皇帝目瞪口呆,随即封其为“巡按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之总龙王”。得到皇封后,李龙王便四处巡视江河湖海。其他地方都平静,就是东北一条江里有条白蛟龙在作害祸民,李龙王遂托梦给沿江百姓,让大家帮助他一起除掉白蛟龙。按照李龙王的吩咐,沿江百姓带着石头、石灰和白面大饽饽,纷纷来到江边助战。大家见到江水泛黑就向江里扔饽饽,见到江水泛白就向江里撒干石灰。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李龙王大战了三天三夜,终于除掉了白蛟龙。自此,“东北乃至京、津、鲁、豫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感谢李龙王的恩德,人们遂把他打仗的这条江命名为“黑龙江”,以作纪念。从此李龙王名扬八方,相传久远。李龙王是山东人,他对家乡人民非常关爱,凡有经过黑龙江的山东老乡,他都确保无虞。所以几百年来黑龙江上每每行船或放木排时,船老大都总要先问一声:“船上有山东人吗?”人们随即纷纷回答:“有!”“有!”“有!”如此,船老大方可放心行驶。
李龙王为人至孝,他每年都要回乡祭母。传说其母死后葬于柘阳山,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又被其迁葬于昌阳山,并在这里显灵,一时轰动乡里,百姓纷纷捐资,在山上修起龙母坟,在山下修建龙王庙。因为龙又回来了,所以昌阳山被更名为“回龙山”。此后每年农历三月二日龙母生日前后,人们都要在回龙山上举行盛大的山会,烧香许愿,乞求福泽。李龙王的除暴安良、泽沛苍生、仁孝爱民之举,赢得了广大穷苦百姓及朝野上下的深切爱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根据文登知县欧文及山东巡抚徐泽醇的奏请,道光皇帝毅然为李龙王御笔圈赠了“溥惠佑民”的四字封号。自此,李龙王“遂列祀典”,回龙山山会亦日渐兴隆。
有关李龙王的神话故事,史书多有记载。据清雍正本《文登县志》记载:“县南柘阳山有龙母庙。相传山下郭姓妻汲水河厓,感而有娠,三年不产。忽一夜雷雨大作,电光绕室,孕虽免(娩),无儿胞之形。后每夜有物就乳,状如巨蛇,攀梁上,有鳞角,怪之,以告郭。郭候其复来,飞刀击之,腾跃而去,似中其尾。后其妻死,葬山下。一日,云雾四塞,乡人遥望,一龙旋绕山顶。及晴,见冢移山上,墓土高数尺,人以为神龙迁葬云。”清嘉庆年间文登于克襄著《铁槎山房闻见录》一书中,又增加明代工部尚书丛兰在贵溪龙虎山张真人处见李龙神的情节:“丛少保兰,初通籍时曾为贵溪令,尝于张真人处遇同乡李龙神,曾求公向真人缓颊,欲回家视其母。公为代请。真人曰:‘此非不可,但易遵海滨而行,免伤禾稼耳。’忽霹雳一声,神龙已不见矣。后公每暑日徒行,顶上必有乌云一块相覆,即神龙之报也。”
李龙王的传说历史影响深远,文化价值重大,它不仅是山东省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也是全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李龙王传说现已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深入抢救挖掘李龙王民间传说,积极开发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中共文登市委和文登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分赴荣成、乳山、海阳、莱阳、即墨、胶州、诸城、昌乐、莒县、费县、蒙阴、莱芜、济宁、汶上、阳谷、梁山、威海环翠区、菏泽牡丹区、临沂兰山区,以及东北的沈阳、本溪、本溪明山区、长春、安图、延吉、哈尔滨、牡丹江、牡丹江爱民区、五大连池、黑河、黑河市爱辉区等地考察搜集资料,先后征集有关资料90余万字,拍摄照片600余张,从而为全书的顺利编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历经两年多的艰辛努力,2008年8月,备受广大专家学者关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登李龙王的神话传说》一书终于出版面世了。这本书史料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全书共分6个篇章,共计30余万字。作为李龙王传说的发源地,文登有关李龙王的史料记载非常早,非常珍贵,本书第一篇中所刊十五则史料及史学考证文章,就充分证实了文登作为李龙王传说发源地的历史地位。文登李龙王传说丰富多彩、脍炙人口,文登李龙王传说的山会庙会由来已久、热闹非凡,这些都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书中第二篇、第三篇所列故事片段及山会庙会记载,就简要展示了文登李龙王传说的文化影响。作为李龙王传说兴起的文化圣地,文登当年曾得到胶东各地父老的崇奉景仰,他们修建龙母坟、龙王庙,都要到文登龙母坟抓把土作土引,这在书中第四篇所刊各地故事中都有确切的记述。李龙王是正义的象征,是仁孝的化身,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战胜邪恶、劝人为善的精神寄托,是明清时期山东人“闯关东”的保护神,“先有李龙王后有黑龙江”“没有李龙王就没有闯关东”等民间流传,都客观反映了李龙王传说在明清时期深刻的社会影响。本书第五篇中诸多专家学者的考证文章,就充分论述了李龙王传说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影响情况。李龙王传说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不仅引起了史学界的热切关注,而且也引起了文学艺术界的热切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李龙王传说的文学作品和戏曲戏剧不断涌现,如近年由文登作家于冠卿创作、由文登艺术团排演的大型神话京剧《李龙王》,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由文登青年作家于美芹、邵松山合写的长篇章回小说《李龙王传说的后续故事》,也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学艺术色彩。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期盼,为了丰富发展李龙王的神话传说,本书第六篇就全文刊载了文登这则《李龙王传说的后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