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从“施兰根巴德会谈”看德俄关系二十年
在线阅读 收藏

原文标题:Twenty Years of German-Russian Relations through the Prism of the Schlangenbad Talks

文章框架:由于欧洲不愿和(或)无法摆脱其与美国建立的对自身有利的安全协议,俄罗斯开始寻找潜在的盟友,致力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多极化;大多数俄罗斯与会者所持的立场仍然是,俄罗斯和欧洲之间的合作首先应以国家利益为基础,因为寻找共同价值观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阻止双方正常关系的发展。

观点摘要:

1.由于欧洲不愿和(或)无法摆脱其与美国建立的对自身有利的安全协议,俄罗斯开始寻找潜在的盟友,致力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多极化。2008年关于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SCO)的讨论表明,在众多旁观者的眼中,这些组织确实有野心,甚至有可能成为新兴的多极世界秩序中的重要参与者。然而,这些组织中的参与国除了追求独立的外交政策之外,几乎没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独立”显然意味着独立于西方,或者更确切地说,独立于美国。除此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不清楚这些组织的经济、军事、文化或意识形态具有什么共同基础,或什么特征,使其能够成为独立的权力中心,以制衡“西方”。

2.大多数俄罗斯与会者所持的立场仍然是,俄罗斯和欧洲之间的合作首先应以国家利益为基础,因为寻找共同价值观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阻止双方正常关系的发展。2008年,俄罗斯议员谢尔盖·马尔可夫(Sergey Markov)表示赞成与欧洲在经济、教育或人道主义援助等不同“领域”的一体化;后来,亚历山大·格鲁什科(Alexander Grushko)批评说,正是欧盟坚持的一项全面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阻碍了欧盟与俄罗斯建立新伙伴关系和签署合作协议的谈判。俄罗斯方面的这种声明暗示,合作不一定是“政治性的”,其前提是德国或欧洲不应过分关注国内的政治发展以及俄罗斯的人权和公民权利。随着德国或欧洲对俄罗斯缺乏改革的逐渐失望,这一立场在过去几年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合作的规范性日益受到批评,而在欧洲以外的国家看来,这一立场并不是俄罗斯独有的。因此,在2008年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来自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的张建荣称赞上海合作组织具有合作性质的“上海精神”:追求共同利益,“尊重合作伙伴的传统”,即互不干涉内政。相比之下,德国参与者对纯粹的务实合作的观念持怀疑态度,这基于德国或欧洲规范性的自我认知和对俄罗斯的预期影响。因此,2007年德国议员安德烈亚斯·朔肯霍夫(Andreas Schockenhoff)表示,虽然西方伙伴对俄罗斯的友好关系很感兴趣,但它们不愿意与一个公然反对它们核心价值的国家合作。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