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如何面对风险社会
在线阅读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6年讲座精选(上、下册)

有一部好莱坞的动画片,叫作《疯狂原始人》,讲的是原始人的生活。一个地方只剩下一家一户,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一个邻居外出,让猛犸象踩死了;另外一个出去,让老虎吃掉了;还有一个在外面狩猎,让毒蛇给咬伤,最后不治身亡。电影里出现了一个漆黑的山洞,这个山洞里布满了血手印,每条血手印底下都是一条教训:不出去捕猎人会饿死;出去捕猎会被野兽吃掉;采野果爬树也可能掉下来摔伤……这说明在蒙昧时代,人类社会初见雏形的时候已经有了风险,已经有了风险管理意识。现代社会更加复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说,当今世界已经进入风险社会,这种风险不仅仅是个人风险,而且是全球性风险、结构性风险。

当下我们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城市也在飞速发展,但是我们所构建的人造环境嵌套在一个自然环境底下,这个环境安全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好的启示。大家特别关注的养生问题,实际上也是如此,谁不想活得时间更长,体会人生的快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们也许会说,我还有来生,还有轮回。没有信仰的人说,可能我只活一辈子,生命非常有限,满打满算36500天。正因如此,人们对风险管理就更加重视了。

技术发展、经济进步也会给我们制造一些风险,产生一些威胁。比如暴雨、洪水、雾霾。北京最早最大的灾害是水灾,原因是北京水系比较发达,永定河经常泛滥,后来填湖、填河,所谓改造自然,形成今天这样的局面。现在肺癌发病率很高,恐怕跟气候有关系。北京地势非常好,三面环山,北风吹不进来,所以把首都设在这里非常合理。现在就发现出了问题,因为工业化社会,要求空气流动得越好越快。

一个学生让我看他的办公室,我去了一看,办公室窗明几净,但窗外左边是一个化工厂,冒着浓烟,右边是一个发电站,也冒着蒸汽。提到雾霾,我真的很感慨,治霾,仅仅限行,仅仅使用清洁能源是不够的,大范围使用清洁能源要耗费大量成本,确实面对非常大的困境。我去新疆,抵达喀什机场,在走廊桥的时候还是一片阳光灿烂,但是等行李的时候突然刮起了沙尘暴,行李上落了厚厚一层土。我在贵州亲历了山体滑坡,土块就在我们身后冲下来了。

还有二氧化碳排放、气候变暖、汽车尾气问题。清华大学2015年成立了国家治理研究院,成立典礼上,香港中文大学的王绍光教授做的一个演讲我现在记忆犹新。他的题目是“国家治理:欲望的治理”。王绍光讲的欲望不是个人、身体欲望,是这个社会形成的共同欲望。他说人有需要,叫I need,人的欲望,叫I want,want就是欲望。人的需要不断增长,社会生产也围绕着这个需要不断提高;人的want的增长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现代社会最大的问题是want和社会生产之间的鸿沟。很多商业行为催生人们的欲望,但是这种欲望的增加,实际上以社会资源的消耗为前提。有的地方就把地下的煤炭变成了地上的砖头,砖头又变成了鬼城……要思考一个合理发展模式,否则我们面对的结果就是这样的。追求城市化的代价是昂贵的,这一点我们要有清醒认识。北京北面有一个县产煤,当地的老百姓称,北京四个电灯泡有一盏就是他点燃的,北京使用清洁电,但大家要注意节约。大的城市更要担负一些重要的社会责任。

我在美国念书,学校旁边有一个湖,湖水非常清澈,但是旁边有非常大的警示牌,说这个湖第一不能游泳,第二钓上来的鱼一定不能吃,原因是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这个湖曾经被当作排污口,所以湖底淤泥里含铅含汞量非常大。曾几何时我们也是这样,急功近利追求财富的同时,颠覆了周围的生态环境,最后恶果恐怕还是由人类自己承担。城市修建垃圾填埋场,这个工程叫邻避过程,意思是这个工程要修,但是别修在我家后院,“邻里争相躲避”。

风险是某种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确定发生的事情不叫风险,确定不发生的事情也不能叫风险。风险的不确定性体现在我们不知道什么时间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造成什么样的损害。

科学技术也给我们带来风险。面对科学技术,我们正处在一个无知陷阱当中。比如19世纪时人们吸烟,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吸烟和肺癌有直接关联。说到吸烟有害,寻常人会说那个人既抽烟又喝酒,还活了80多岁、90多岁,其实每个人是有差异性的,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样,我们看待问题要用统计学思想、统计学概念。一些人喜欢反向思维,你越告诉他有问题,他越不在乎。你越告诉他没问题,他反而有疑问。你越告诉他没风险,他越是满腹狐疑。

杀虫剂滴滴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当时在丛林中作战,有很多蚊虫传播疟疾,化学家米勒发明了对杀灭苍蝇、蚊虫、蟑螂很有效的滴滴涕。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有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著作叫《寂静的春天》,反映由于过度喷洒农药滴滴涕这类东西,鸟儿有死亡,鱼也出现了死亡,滴滴涕还会在人体内致病。

再比如转基因食品。迄今我们没有看到证明转基因食品有害或者转基因食品无害的研究。社会确实给我们提出了很大挑战。以前没有手机,大家也很快乐,也不需要这么紧张,手机一响就很紧张,人人都成了手机的奴隶,成为周围物质的奴隶,但是打手机有没有危害?手机厂商肯定不会做这个研究。

我们需要一个政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管理风险,这才是合格的政府。政府很重要的责任就是帮助人们认识风险、了解风险,最终是管理风险、规避风险,甚至消除风险。一个厂商,在逐利的同时,能不能尽到社会责任,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比如克隆,人类基因组破解。克隆一只羊大家觉得无所谓,西方人延伸思考,既然可以克隆羊,那么可以克隆人吗?克隆人跟本人是什么关系,怎么构建这种新的伦理呢?在科学突飞猛进的时候,我们也要停下来好好思考。

现代社会管理风险没有那么容易。能获利的时候,人们会规避风险,面对损失的时候,人们更乐于冒险。理性会指导你选择风险最低的方案吗?未见得,这是大家在选择风险的时候面对的困境。小概率高获益的事件,往往会激发人们获利的动机,比如买彩票;人们愿意付出5元以避免5000元的损失,比如买保险。人们在不同的决策框架之下会作出不同选择,风险的偏好是不同的,风险的偏好随着不同决策框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会选择低风险。

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各有不同。都说雾霾严重,有戴口罩的,有不戴口罩的,还有在雾霾当中跑步的。很多信息其实不是亲自到现场探测不到,更多是道听途说。根据媒体报道形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周围的信息帮助我们建构了一个世界。大家谈核色变,特别是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以后。讨论核电站风险的时候,40人有39人认为核电站有风险,只有一个人没举手,她说因为她丈夫就是设计核电站的,她对核电有先天感情,她不觉得有风险。

现代社会的风险感知,必须亲自体验,就像餐馆饭菜好吃不好吃,任凭别人说还不够,你必须亲自吃,这还不够。含三聚氰胺的婴儿奶粉,刚吃的时候没什么反应,吃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产生了问题,在风险感知这个问题上,有时间上的迟滞。没有技术手段的一般人,特别依赖专家,可是专家可能被人称为砖家。这种鸿沟是专家和公众感知同一个风险的时候产生的一种差异性。专家认为有危险的事情,公众可能认为没关系,有时候公众认为有问题,专家又在辟谣。这个时候我们对专家的意见就产生了;专家也不是全能的,他在某个领域研究得比较深入,但是对社会问题恐怕缺乏认识,在与市民沟通、答疑解惑、消除社会疑虑方面,未见得很在行,越讲,大家越疑惑;越讲,人们的恐惧心理越强。

政府在管理风险的时候,担心老百姓听到一些风险产生恐慌该怎么办?比如说地震,一经预报,社会秩序可能发生混乱,这也不是政府愿意看到的情况。在管理过程当中,实际上社会、政府、市场之间面临很大矛盾,管理起来确实不太容易,风险沟通面对一些障碍。

现在很多沟通都是通过新闻发布会实现的,特别是在“非典”时期受到重视。“非典”后期,有一些“非典”病人出院了,老百姓担心有没有传染性,在一次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有记者代表公众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时发言人的回答堪称风险管理、媒体沟通的典范。他说,首先我是一名呼吸系统的专家,从科学角度来看,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治愈的病人还有传染性,但是也没有证据表明他们就没有传染性——他这么说很有道理。他说,如果我是一名普通市民,我的态度是,我宁愿相信他还有,要做好防护工作。今天我作为政府卫生局副局长向大家保证,如果有风险,政府能够控制得住,要给社会一个信心。他的答复从三种不同视角给出了回答。

管理风险大家有不同的选择,就看对风险如何认知、如何评价,很多有关风险的信息,会给我们构成不同的认知,对我们的理性提出很大挑战,这就需要社会构建一种风险管理的意识和风险管理的思想与方法。这对于每个人来讲非常关键。风险往往是突然发生,我们迎接风险的能力很脆弱,你真的有风险应对能力吗?这就是我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6年讲座精选(上、下册)

有一部好莱坞的动画片,叫作《疯狂原始人》,讲的是原始人的生活。一个地方只剩下一家一户,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一个邻居外出,让猛犸象踩死了;另外一个出去,让老虎吃掉了;还有一个在外面狩猎,让毒蛇给咬伤,最后不治身亡。电影里出现了一个漆黑的山洞,这个山洞里布满了血手印,每条血手印底下都是一条教训:不出去捕猎人会饿死;出去捕猎会被野兽吃掉;采野果爬树也可能掉下来摔伤……这说明在蒙昧时代,人类社会初见雏形的时候已经有了风险,已经有了风险管理意识。现代社会更加复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说,当今世界已经进入风险社会,这种风险不仅仅是个人风险,而且是全球性风险、结构性风险。

当下我们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城市也在飞速发展,但是我们所构建的人造环境嵌套在一个自然环境底下,这个环境安全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好的启示。大家特别关注的养生问题,实际上也是如此,谁不想活得时间更长,体会人生的快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们也许会说,我还有来生,还有轮回。没有信仰的人说,可能我只活一辈子,生命非常有限,满打满算36500天。正因如此,人们对风险管理就更加重视了。

技术发展、经济进步也会给我们制造一些风险,产生一些威胁。比如暴雨、洪水、雾霾。北京最早最大的灾害是水灾,原因是北京水系比较发达,永定河经常泛滥,后来填湖、填河,所谓改造自然,形成今天这样的局面。现在肺癌发病率很高,恐怕跟气候有关系。北京地势非常好,三面环山,北风吹不进来,所以把首都设在这里非常合理。现在就发现出了问题,因为工业化社会,要求空气流动得越好越快。

一个学生让我看他的办公室,我去了一看,办公室窗明几净,但窗外左边是一个化工厂,冒着浓烟,右边是一个发电站,也冒着蒸汽。提到雾霾,我真的很感慨,治霾,仅仅限行,仅仅使用清洁能源是不够的,大范围使用清洁能源要耗费大量成本,确实面对非常大的困境。我去新疆,抵达喀什机场,在走廊桥的时候还是一片阳光灿烂,但是等行李的时候突然刮起了沙尘暴,行李上落了厚厚一层土。我在贵州亲历了山体滑坡,土块就在我们身后冲下来了。

还有二氧化碳排放、气候变暖、汽车尾气问题。清华大学2015年成立了国家治理研究院,成立典礼上,香港中文大学的王绍光教授做的一个演讲我现在记忆犹新。他的题目是“国家治理:欲望的治理”。王绍光讲的欲望不是个人、身体欲望,是这个社会形成的共同欲望。他说人有需要,叫I need,人的欲望,叫I want,want就是欲望。人的需要不断增长,社会生产也围绕着这个需要不断提高;人的want的增长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现代社会最大的问题是want和社会生产之间的鸿沟。很多商业行为催生人们的欲望,但是这种欲望的增加,实际上以社会资源的消耗为前提。有的地方就把地下的煤炭变成了地上的砖头,砖头又变成了鬼城……要思考一个合理发展模式,否则我们面对的结果就是这样的。追求城市化的代价是昂贵的,这一点我们要有清醒认识。北京北面有一个县产煤,当地的老百姓称,北京四个电灯泡有一盏就是他点燃的,北京使用清洁电,但大家要注意节约。大的城市更要担负一些重要的社会责任。

我在美国念书,学校旁边有一个湖,湖水非常清澈,但是旁边有非常大的警示牌,说这个湖第一不能游泳,第二钓上来的鱼一定不能吃,原因是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这个湖曾经被当作排污口,所以湖底淤泥里含铅含汞量非常大。曾几何时我们也是这样,急功近利追求财富的同时,颠覆了周围的生态环境,最后恶果恐怕还是由人类自己承担。城市修建垃圾填埋场,这个工程叫邻避过程,意思是这个工程要修,但是别修在我家后院,“邻里争相躲避”。

风险是某种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确定发生的事情不叫风险,确定不发生的事情也不能叫风险。风险的不确定性体现在我们不知道什么时间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造成什么样的损害。

科学技术也给我们带来风险。面对科学技术,我们正处在一个无知陷阱当中。比如19世纪时人们吸烟,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吸烟和肺癌有直接关联。说到吸烟有害,寻常人会说那个人既抽烟又喝酒,还活了80多岁、90多岁,其实每个人是有差异性的,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样,我们看待问题要用统计学思想、统计学概念。一些人喜欢反向思维,你越告诉他有问题,他越不在乎。你越告诉他没问题,他反而有疑问。你越告诉他没风险,他越是满腹狐疑。

杀虫剂滴滴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当时在丛林中作战,有很多蚊虫传播疟疾,化学家米勒发明了对杀灭苍蝇、蚊虫、蟑螂很有效的滴滴涕。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有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著作叫《寂静的春天》,反映由于过度喷洒农药滴滴涕这类东西,鸟儿有死亡,鱼也出现了死亡,滴滴涕还会在人体内致病。

再比如转基因食品。迄今我们没有看到证明转基因食品有害或者转基因食品无害的研究。社会确实给我们提出了很大挑战。以前没有手机,大家也很快乐,也不需要这么紧张,手机一响就很紧张,人人都成了手机的奴隶,成为周围物质的奴隶,但是打手机有没有危害?手机厂商肯定不会做这个研究。

我们需要一个政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管理风险,这才是合格的政府。政府很重要的责任就是帮助人们认识风险、了解风险,最终是管理风险、规避风险,甚至消除风险。一个厂商,在逐利的同时,能不能尽到社会责任,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比如克隆,人类基因组破解。克隆一只羊大家觉得无所谓,西方人延伸思考,既然可以克隆羊,那么可以克隆人吗?克隆人跟本人是什么关系,怎么构建这种新的伦理呢?在科学突飞猛进的时候,我们也要停下来好好思考。

现代社会管理风险没有那么容易。能获利的时候,人们会规避风险,面对损失的时候,人们更乐于冒险。理性会指导你选择风险最低的方案吗?未见得,这是大家在选择风险的时候面对的困境。小概率高获益的事件,往往会激发人们获利的动机,比如买彩票;人们愿意付出5元以避免5000元的损失,比如买保险。人们在不同的决策框架之下会作出不同选择,风险的偏好是不同的,风险的偏好随着不同决策框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会选择低风险。

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各有不同。都说雾霾严重,有戴口罩的,有不戴口罩的,还有在雾霾当中跑步的。很多信息其实不是亲自到现场探测不到,更多是道听途说。根据媒体报道形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周围的信息帮助我们建构了一个世界。大家谈核色变,特别是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以后。讨论核电站风险的时候,40人有39人认为核电站有风险,只有一个人没举手,她说因为她丈夫就是设计核电站的,她对核电有先天感情,她不觉得有风险。

现代社会的风险感知,必须亲自体验,就像餐馆饭菜好吃不好吃,任凭别人说还不够,你必须亲自吃,这还不够。含三聚氰胺的婴儿奶粉,刚吃的时候没什么反应,吃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产生了问题,在风险感知这个问题上,有时间上的迟滞。没有技术手段的一般人,特别依赖专家,可是专家可能被人称为砖家。这种鸿沟是专家和公众感知同一个风险的时候产生的一种差异性。专家认为有危险的事情,公众可能认为没关系,有时候公众认为有问题,专家又在辟谣。这个时候我们对专家的意见就产生了;专家也不是全能的,他在某个领域研究得比较深入,但是对社会问题恐怕缺乏认识,在与市民沟通、答疑解惑、消除社会疑虑方面,未见得很在行,越讲,大家越疑惑;越讲,人们的恐惧心理越强。

政府在管理风险的时候,担心老百姓听到一些风险产生恐慌该怎么办?比如说地震,一经预报,社会秩序可能发生混乱,这也不是政府愿意看到的情况。在管理过程当中,实际上社会、政府、市场之间面临很大矛盾,管理起来确实不太容易,风险沟通面对一些障碍。

现在很多沟通都是通过新闻发布会实现的,特别是在“非典”时期受到重视。“非典”后期,有一些“非典”病人出院了,老百姓担心有没有传染性,在一次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有记者代表公众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时发言人的回答堪称风险管理、媒体沟通的典范。他说,首先我是一名呼吸系统的专家,从科学角度来看,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治愈的病人还有传染性,但是也没有证据表明他们就没有传染性——他这么说很有道理。他说,如果我是一名普通市民,我的态度是,我宁愿相信他还有,要做好防护工作。今天我作为政府卫生局副局长向大家保证,如果有风险,政府能够控制得住,要给社会一个信心。他的答复从三种不同视角给出了回答。

管理风险大家有不同的选择,就看对风险如何认知、如何评价,很多有关风险的信息,会给我们构成不同的认知,对我们的理性提出很大挑战,这就需要社会构建一种风险管理的意识和风险管理的思想与方法。这对于每个人来讲非常关键。风险往往是突然发生,我们迎接风险的能力很脆弱,你真的有风险应对能力吗?这就是我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