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随机实地实验在中国的发展
在线阅读 收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实验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有无数的试点,甚至改革开放本身就是社会大实验,由若干重要试点推动前行。然而,学术意义上的随机实地实验(Randomized Field Experiments),主要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随机实地实验最初和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相结合,然后迅速地渗透到经济学的各领域,对政策评估和建议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极大地推进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比如,诸多克拉克奖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获得者在积极运用和发展随机实地实验方法中。2010年获奖者Esther Duflo最重要的获奖理由就是“运用随机实地实验进行政策评估”。2009年、2012年、2013年的奖章获得者Emmanuel Saez、Amy Finkelstein、Raj Chetty运用随机实地实验探讨税收、保险、教育等领域。此外,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系主任John List在运用和发展随机实验方法中取得重要的成绩。这些彰显着随机实地实验作为一种极具活力的研究方法对经济学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尽管其他学科在中国的引入要比西方晚几十年,但是随机实地实验方法的引入比西方只晚了十年左右。国内经济学界最早的实验研究是北大光华的蔡洪滨、陈玉宇以及美国宾大的方汉明于2006年底实施、2009年发表在《美国经济学评论》的研究。此后,随着“海归”学者陆续回国,以及国内学者对该方法的逐渐了解,国内运用随机实地实验开展经济学研究,呈星火燎原之势。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对随机实地实验的发展和优势进行基本介绍,第二部分对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述,第三部分对随机实地实验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概括,第四部分对随机实地实验在国内的发展进行展望和建议。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