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临夏籍著名学者高占福学术观点上榜《中国民族报》2013年十大宗教学观点
在线阅读 收藏

中国甘肃网1月16日讯 据《民族日报》报道(记者 逸民),2013年12月31日,《中国民族报》评出2013年十大宗教学观点,临夏籍著名学者、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高占福发表的《从外来侨民到本土国民——回族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的历程》学术论文观点,被评为2013年十大宗教学观点,这是临夏籍学者的学术观点首次入选。值得一提的是,该论文与2012年12月17日、24日分两期首次发表于本刊《民族苑》栏目。

《中国民族报》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份面向全国各民族读者及宗教界人士的国家级综合性报纸。近年来,该报每年年终评选一次中国十大宗教新闻述评和十大宗教学观点。2013年12月31日,第七版《宗教周刊》上发表蓝希峰博士题为《2013年十大宗教学观点》的述评,盘点了本年度的宗教学学术观点。该文述评第8条对高占福的学术观点做了如下评述:

实现宗教本土化 努力融入中国社会和文化

“本土化”问题是任何一种宗教在“异域”文化场域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中国,各主要外来宗教都在努力实现本土化,努力融入中国社会和文化当中。其中,佛教经过长期的本土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有些宗教团体的某些派别以维护教义的纯洁性为名,违背历史潮流,拒绝与本土文化交流交融,甚至要“去中国化”,剔除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不但不利于宗教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宗教关系和谐。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高占福的《从外来侨民到本土国民——回族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的历程》一文认为,伊斯兰教从唐朝早期传入中国至今的1300多年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伊斯兰教传华后,由侨民信仰的宗教,到促使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的形成,进而与中国社会相融共存,信仰者最终由单纯的教民,转变为爱国爱教的国民,反映出回族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的本土化历史进程,也印证了宗教文化在移植他国时,必须与当地的主流文化和平相处、交流相融,才能使自身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规律。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