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钱学森之问与问题教育
在线阅读 收藏

钱学森之问是这样的。2005年,温家宝总理去看望钱学森,钱学森就跟温总理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的大学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创新型的拔尖人才?这个问题就成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出来以后,引起了全国人民特别是知识界的普遍反思和重视。比如安徽有11个教授上书教育部谈自己的观点,要求教育改革。有的大学还专门成立了回答钱学森之问的研究所,上海交大就成立了这样的研究院。

2006年,温家宝专门找6所著名大学校长和教育家座谈,请教钱学森之问。这6位著名校长和教育家就说这主要是教师问题,要把中等教育跟大学教育连贯起来;还有的说,要做大做强之类。很显然,这些回答并没有令钱学森和温总理满意。

温总理讲,钱学森之问刺中了我的心,我想也刺中了全国人民的心,特别是我们教育界更加感到汗颜。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奖是最高奖,从2000年设置以来,一共有20位科学家得了奖,其中有15位是1951年毕业的。什么意思?就是全是新中国成立前的那批学校培养的。

西南联大是抗战期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云南成立的联合大学。这个学校应该是史上最短的,寿命只有7年,但是它一共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杨振宁、李政道。1948年,中央研究院有80多位首席研究院士,其中26人是西南联大毕业的,像华罗庚这些人,最年轻的也是西南联大的。美国的科学院,我们华裔第一次有5位当了院士,除了吴健雄以外,其他4个人李政道、杨振宁、陈省身、林家翘都是西南联大毕业的。新中国成立以后,西南联大的老师和学生,一共有171个人成了两院院士,尤其是理科生,西南联大毕业的理科生40%成了院士。

根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建国30年就会出现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比如俄罗斯(含苏联时期)是39年,捷克是41年,巴基斯坦是29年,印度是30年。中国现在60多年了,还没有出现零的突破,还好有一个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日本面积只有我们的1/25,他们已经有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仅仅2008年一年就出了3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小小英国,光剑桥大学就有8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但是它有816人获得诺贝尔奖,约占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总数的70%。哥伦比亚大学就有75位。海外华人有9个人得到诺贝尔奖。

现在有个统计杂志叫ISI,专门研究论文被多少人引用,被人家引文数最多的就是水平最高,这两年有多少呢?全世界有6466人,其中美国4127人,英国484人,日本264人,德国263人,澳大利亚120人,瑞士115人,荷兰106人,中国39人。中国这39人在香港的占到20个人,台湾14个人,大陆5个人,这5个人里面,还有2个在美国进修、工作。这些数字我们听了以后能无动于衷吗?

其实钱学森提这个问题,他自己是有答案的。“钱学森之问”有几个层次,第一就是学校培养、创造人才的机制我们没有找到。第二是创新创业人才,在社会上脱颖而出的机制我们没找到。

20世纪,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好的人不是我们中国人,而是英国人李约瑟,他有一个助手即后来成为他夫人的鲁桂珍。李约瑟也提出过“李约瑟之问”。他问,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在中国发生?哥伦布、麦哲伦依靠指南针发现了新大陆,用火药打开了中国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所以“钱学森之问”“李约瑟之问”都指向了一个问题——文化层面。

尽管很多人,包括一些大家、院士都对“钱学森之问”做了回答,但我自己还觉得应该从其他角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