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转型
在线阅读 收藏

中国宏观经济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增长进入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周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是制止衰退,最主要的政策目标是反萧条、反失业。中国正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有待转移,安置不好会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秩序产生严重冲击。美国是否扩大投资,取决于私人资本对市场的认识以及对市场信心的恢复,不取决于政府政策安排和指示。经济稳定时,实施财政扩张、货币紧缩的“松紧搭配”政策,有利于提高经济稳定运行度;如果经济出现问题还“松紧搭配”,效力会相互抵消。

今天想跟大家讨论四个问题:第一,中国经济增长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第二,产生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因是什么;第三,针对这些情况,宏观经济政策做了哪些变化和调整;第四,中国经济在这个问题和背景下的前景和趋势有什么变化。

第一,中国经济增长现在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总体运行和增长情况。如果2007年提“中国经济增长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可能非常有争议。经过2008年到现在,再提“中国经济增长当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争议就不大了。我认为,中国宏观经济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增长进入一个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的周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是制止衰退,最主要的政策目标是反萧条、反失业。

2008年全球增长速度3%多,中国经济增长速度9%,比同期全球平均速度高出两到三倍。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13%,2008年9%,两年之内掉了4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震动非常严重。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反映平均趋势,2003~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平均速度10.6%,2008年9%,比五年平均速度低1.6个百分点,说明经过2003年到2007年改革开放最高速度的持续增长以后,2008年中国经济进入新的拐点,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2007年13%,2008年第一季度10.6%,一下子掉2.4个百分点。如果是因为2008年春天的特大冰雪灾害,第二季度应该好些,但第二季度是10.1%,第三季度9%,第四季度公布的数字是6.8%。2008年春天到今年(2009年)春天连续15个月,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0.6%到10.1%,到9%,到6.8%,再到今年第一季度的6.1%。连一个波动性都没有,这种情况极其少见。这几个数据静态的和世界比不低,但动态的和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相比则耐人寻味,实际上和上年比跌了4个百分点,和前5年平均趋势比跌了6个百分点,甚至低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9.8%。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就是通常说的经济衰退、经济萧条,它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现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资金链有问题,很多企业是生存问题,不是赢利问题。现在货物运输量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表明市场交易量买卖减少,东西卖不出去搁仓库了,经济学上叫“企业存货”增大,仓储业营业税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增长速度一旦持续下降,社会失业率就会攀升。2007年官方登记城镇失业率是4%,折成人数是1000万;2008年中国官方登记城镇失业率4.2%,就是1000万多一点;今年“两会”要求不超过4.5%,还不一定控制得住。

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达到6.1%,第二季度7.9%,平均起来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是7.1%。全年能不能保8?首先,国际市场不要恶化,目前国际形势恶化势头已经得到遏制。其次,秋粮要丰收。中国食品支出占中国老百姓家庭消费支出43%左右,食品价格稳住了,CPI问题就不大,政府刺激需求的力度就敢进一步加大,“保8”就有希望!

现在问题是失业率目标控制在4.5%困难比较大。世界经济通行经验将失业“红灯线”定为7%,一旦进入“失业红灯区”,所有宏观经济政策都要为失业让路。美国奥巴马、德国默克尔,还有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领导人最近采取一系列政府救市的计划刺激经济措施,因为这些国家目前失业率已经超过了警戒线7%,美国应该在9%以上,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国应该都超过7%的警戒线了。中国去年是4.2%,今年力争控制在4.5%之内,似乎和7%还有一定距离。其实不然,中国的4.5%是官方登记城镇失业率,是纳入城镇失业保障体系的人员,没有含城镇“隐蔽性失业”人口。国际上所谓隐蔽性失业是指每周工作时间低于几个小时,虽然名义上没有失业,但实际上失业。这在中国比较普遍,因为政府鼓励“隐蔽失业”,明确不许国有企业裁员。根据中国这几年的经验,调查失业率通常比官方登记失业率高2个百分点甚至以上。意味着中国城市登记失业率4.5%,实际城镇失业率是6.5%,甚至以上。同时城镇失业率没有包含农村,而将来中国最可怕的问题在农村,因为中国正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有待转移,安置不好会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秩序产生严重冲击。中国劳动力7亿多,其中农村劳动力5亿,城镇2亿多。这些年1亿2000万“农民工”进城,还有1亿多“离土不离乡”,在乡镇企业打工。目前我国务农的劳动力还有3亿4000万人左右,中国一共18亿亩耕地,在中国目前技术条件下18亿亩耕地最多需要1.8亿农民,所以实际上有1.6亿人失业。所以,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反衰退”、“反失业”。

第二,产生问题的基本原因分析。

国际原因是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1)这次金融危机导致的衰退是100多年来发达国家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甚至比1929~1933年还要严重,影响还要广阔。(2)这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恐怕也是世界经济对中国影响最为严重的一次。这场危机从美国发生,很快传递到它的实体经济。如果别的国家货币发生问题,金融秩序发生危机影响可能有限,但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它如果发生金融危机,绝不是其他任何国家货币发生问题可比拟的。

企业破产导致银行烂账,最终导致危机,与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递不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递,首先冲击的是对银行依赖度高、规模经济起点要求大的实业。第一个是房地产。房地产业要求规模经济起点比较大,成熟的城市房地产开发商不能过度竞争,规模要大到土地储备能力强、持续发展能力强、融资信誉高、资金链稳定,这样开发成本平均摊到单位面积时薄,效益相对高。但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的风险非常大,资金链一旦断裂,风险就转给购房者,所以房地产行业规模经济起点比较大,对银行依赖度比较高。第二个是汽车制造。中国汽车制造商一二百家,但全部产量恐怕不如国外某一家像样厂商的规模。汽车要规模大才有钱赚,所以对银行依赖度也大。第三个是冶金,还有重化工、石化,还有信息、网络、地铁等。经济危机发生如果是从金融危机发生,向实体经济传递,规模经济大,劳动、资本、技术密集程度高的产业首先受影响,一开始失业率就上去了。

2007年6月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失业率上升,并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GDP占全球的1/4。今年看来全年全球增长在零增长左右,这对中国经济影响比较大,因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高,和世界联系的程度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深。反映一个国家和世界经济联系的一个突出指标就是“外贸依存度”,即:一个国家进口和出口占GDP的比重,比重越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外贸关系越密切,也就是“外贸依存度”越大。中国去年GDP总量300670亿人民币,外贸依存度67%。根据中国这几年的经验,进出口特别是出口跟中国经济增长对应的关系是:出口每增长10%,在相应的制度、技术、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管理方式的国情下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美国、日本则不一定。而且中国十年前和十年后可能不一样,2003~2007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每年经济增长率10.6%,出口每年增长20%以上,甚至个别年份达到30%以上。在这10.6个百分点上,每年大约2~3个甚至3个以上百分点是由出口贡献的,因为每出口10%,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现在是20%以上,所以出口拉动的应该是2~3个百分点。

今年1~6月份中国出口增长-20%多,导致GDP增长实际减少5个百分点,使得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现在说“扩大内需初见成效”,第一季度6.1%,第二季度7.9%,完全是扩大内需政策带来的效果。如果现在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恢复到2003~2007年的平均水平,中国现在经济增长7.9%,就要加5个百分点,这样就接近13%。之所以经济增长水平没有恢复到那个水平,是由于出口原因影响了至少5个百分点,虽然扩大内需政策初见成效,但远远没有抵消掉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国内原因是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中国不怕扩大投资,国有企业是主导,国有银行垄断,政府发改委是管家,财政部是国家的会计,没钱财政给钱,财政不够银行给,再不行直接融资上市。一旦想扩大某方面投资,政府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动员集结资源投入,集中力量办大事。

美国内需不足主要是投资需求不足。是否扩大投资,取决于私人资本对市场的认识以及对市场信心的恢复,不取决于政府政策安排和指示。经过这次危机,美国要改变以往那种明天钱今天花的消费方式,尽管它有非常完备的消费信贷机制,它的社会文化、金融机制、消费信贷机制、流通体制、商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都和消费信贷配套。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外汇储备都希望有美元,形成全世界对美元需求很大,要获得美元,就要拿美国消费者最欢迎的东西去美国卖,发达国家卖技术,中国卖劳动力,卖资源,卖环境。更可怕的是美国利用经济霸主地位和美元核心地位,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征集到美国供美国人消费,你卖产品到美国供美国人吃喝,人家给你一把美元,现在你拿着这些美元找美国人买东西,他却不卖,而是开足马力印美元了。

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投资、消费比例长期严重失衡,投资增长过快,排斥了消费需求的增长空间。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钱是有数的,用于投资就不能同时用于消费。以中国为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23%以下,投资每增加1%,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减少0.6个百分点;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23%以上,投资每增加1%,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减少0.8百分点;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30%以上,投资每增加1%,消费需求则是负增长。上半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是33%,一旦过33%,投资需求每增加一点,消费需求是绝对减少,最后投资和消费加在一起内需也不一定扩大,到时扩大内需政策要全面转向刺激消费。

其次,为什么消费需求疲软?因为国民收入分配在宏观、微观两方面出现问题。从宏观上看,国民收入实际上是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分,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之间历年增长最快的是财政收入,差不多是GDP的一倍,最慢的是居民收入,差不多比GDP低30%。这意味着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收入增长最快,其次是企业,最慢是居民,而拿钱用于消费的是居民。1998年居民收入占比重68%,2008年居民收入占比重59%,10年下降9个百分点,意味着消费萎缩。从微观来说,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在扩大,意味着有钱人、高收入阶层收入增长过快,差距才扩大。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不仅影响公平,还影响效率和增长。

再次,是中国体制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现在改革对象、改革方式都变了,80年代关注承包制,90年代关注股份制,现在关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离退休养老体制改革。越是穷人对社会共同保障体制的依赖度越大,改革措施不断推出,穷人就越不敢花钱,要应对未来的变化。如果有钱人、没钱人都不敢花钱,社会消费肯定会出问题。

最后,中国城乡体制差距扩大。2007年中国一个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市民收入的30%。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市场需求动力长期建立在依靠40%多的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拉动、50%多的广大农民收入增长严重滞后的基础上,导致需求结构严重扭曲。现在“送家电下乡”是好事情,我完全拥护,但“居心要正”,要从爱护农民的目的出发,出台并落实维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关键是启动农村市场,活跃农村需求,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只有在显著缩小城乡二元化差距的情况下,中国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均衡的增长。

第三,宏观经济政策变化调整的走势。

(1)总量政策作出了方向性逆转。2007年末到2008年初中国宏观经济对总需求采取的政策基本是“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因为2007年底到2008年初通货膨胀问题显得很突出,总需求扩张得比较猛,要把总需求压下来。2008年首先是食品价格上涨,猪患猪蓝耳病,猪肉价格涨得很猛,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较大。2007年底全世界粮食歉收,粮食涨价,CPI涨了8.3%,我们开始准备控制物价反通胀。2008年春天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是“双防”:防局部过热到全面过热,防物价从结构性上涨到总量上涨。2008年7月25号以后,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大量沿海地区企业倒闭、停产,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中央将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为“一保一控”:保经济增长,控物价上涨。2008年底情况更加严重,2009年春天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调整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年之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发生方向性逆转,在30年改革开放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反向组合转变为同向组合。2003年以后中国财政政策一直是扩张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一直没有取消,国债规模还在扩大。但2003年以来一直在减税,包括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企业所得税内资由33%并到外资的25%、增值税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到消费型增值税、对出口企业加大退税力度、取消农业税。如果再减地税,就会动摇分税制的基础。

货币政策主要是信贷、利率。信贷主要看银行准备金率,银行准备金率上调,就意味着商业银行贷款比例减低,备付金比例提高。2003年9月银行准备金率从6%调到7%,去年达到17.5%,这在世界范围内是高的,从中国90年代以来也是最高的。在利率政策方面,2008年一直加息,现在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7.47%,浮动就是10%以上。

经济稳定时,实施财政扩张、货币紧缩的“松紧搭配”政策,有利于提高经济稳定运行度。但如果经济出现问题还“松紧搭配”,效力会相互抵消,所以现在是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年政府报告的财政赤字9000亿,弄不好明年上万亿,已经达到警戒线了。上半年有7万多亿净信贷余额放出去,8月份8万多亿,整个净信贷余额约30万亿在外面。现在不是货币政策不够积极,可能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问题,这是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的问题。中国流动性过剩还是流动性不足,关键看银行追企业,还是企业追银行,银行追企业一般是流动性过松,企业追银行,就是流动性过紧。当然中国国有大企业不依赖银行,基本上是银行追企业。真正缺钱的是非国有企业,它们解决不了担保、抵押问题,又缺钱,所以拼命追银行。

(3)人民币从升值转为贬值。从2007年末到2008年初我们主要是反通胀。为什么2003年9月就紧缩银根,经过四五年还是银根过松、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货膨胀压力过大呢?经过分析发现,是国际贸易顺差太大,导致外汇储备增长特别快。2007年末16000多亿美元,2008年19000多亿美元,刚公布的数据是227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外汇到期需要结汇,假如汇率不变,结汇量越大,配套人民币更多,市场流通的票子越多,通货膨胀的压力越大。要控制国际收支失衡,使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得以控制,经济上最有效最简单的办法是让本币升值,所以人民币汇率2007年、2008年升到6.9%。现在是反衰退,扩大内需,在汇率政策、贸易进出口政策、产业政策方面对出口商给予更好的支持,竞争力给予更有力的提升。

(4)从短期强调需求管理逐步转向兼顾中长期的供给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当失业率高、企业倒闭的时候,能刺激需求、能上项目就尽量增加,但这个办法只能解燃眉之急,下跌趋势一旦遏制住,就要改善供给,包括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同时需要有一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机制保障。

第四,中国经济的前景和趋势。

(1)今年会比2008年更加困难。2008年增长9%,今年力争8%;2008年失业率4.2%,今年力争不超过4.5%。2008年温总理在“两会”上讲“2008年的中国经济可能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为困难的一年”,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实际情况证明2008年是国际国内情况变化、矛盾最为复杂,宏观经济政策方向性变化速度最快的一年,也是整个经济速度下滑、下跌趋势最深重的一年。现在温总理在“两会”上又讲“2009年可能是最困难的一年”,大家普遍认同了,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反衰退、反失业。

(2)两三年不会明显复苏。一是引发经济衰退的深层次原因未来两三年之内能不能根本克服,即使能够克服,遏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基础不牢。二是存在波动的可能。防控甲流、秋收不好、国际对中国贸易保护制裁,稍有点儿变化下滑势头就会出现反复。从经验来讲,中国经济30年发展存在“二八定律”,即:五年一个周期,火五年,衰五年,一落一起是十年。对应具体年份就是“2、8现象”,逢“8”困难,1978、1988、1998、2008年都比较困难。反观1982年火得不行,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火得很,1994年通货膨胀。2002年又开始火,2003~2007年平均GDP增长10.6%。为什么这两三年都会困难?因为一个大国30多年形成的经验两三年内很难打破。

(3)长期问题不大。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移,世界各国这个阶段都比其他阶段发展快。首先,工业化提高,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改善速度加快。其次,城市化加速,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可能比收入增长带来的消费水平提高还要快。再次,这个阶段的国际化结构水平、开放水平在提高。落后国家有个特点,先学人家消费,后学人家生产,因为学习消费容易,学习生产难。我们说“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消费一旦上去就退不下来。从历史上看,英国保持了70年的高速增长,法国69年、美国49年、二战后日本29年、韩国26年、中国台湾24年、新加坡23年、中国香港18年,中国现在正处在这一段。按7%的速度下限,2020年中国按不变价格计算人均GDP相当于2000年人均GDP的4倍,2030年相当于2000年的10倍。2020年达到当代国际社会上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水平,2030年达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预计到2050年赶上中等发达国家。

中国前30年平均GDP增长速度9.8%,未来二三十年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要把这个可能变成现实,一要转变发展方式,从扩大要素投入量转变到主要依靠全要素效率的提高。中国GDP折成美元4万多亿,占世界6.7%,同时中国石油消耗接近世界的9%,电消耗占世界10%,铜消耗占世界19%,铝消耗占世界22%,钢消耗占世界37%。如果2030年GDP增长10倍,消耗跟着增长10倍,不要说中国的资源支持不了,全世界的资源都支持不了。同时要减排。中国早就签了《京都议定书》。现在全世界联手对付中国,就因为中国碳排放量每年新增50%以上,而治理要花钱,要买碳排放指标,发展成本就会很高。二要让社会成员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如果把公平与效率处理好,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未来现代化的竞争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变为现实。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