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论辽文化——兼评所谓“第三文化”
在线阅读 收藏

近年关于文化的研究日益发展起来,克服了过去史学主要研究政治、经济的缺陷,对辽文化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但迄今为止,对何谓辽文化,认识上还有分歧,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讨论。关于辽文化的含义,目前有几种不同的提法。

第一种提法,是魏特夫· 盖尔和冯家昇共同提出的。他们认为:“在同一个辽帝国范围之内,同时存在着两种文化——契丹文化和汉族文化。但是它们的各种成分,却随地区和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混合。”“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双方,在接触后都有所改变,从而在相互调整中产生出第三文化。这种文化。保留了某些原来的成分,而另一些成分则以新的面貌出现或完全消失。这一规律对于辽代社会说也不例外。它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它的授权仪式等,既不是传统的契丹式,也非传统的中国式,而是结合了两种文明的各种成分。第三文化最明显的表现或许是契丹文字,它对部落的人们是新鲜的,而对汉族也是陌生的。”“辽文化因契丹政权的垮台受到严重的影响,但在以后,尤其在金帝国的契丹人地区,以及在金帝国西部边境之外,仍然表现出不可忽视的生命力。……喀喇契丹帝国建立了一个辽文化的新的变体。”412264从上看来,他们认为辽文化是由契丹文化、汉文化组合而成。

第二种提法是蔡美彪提出的。他认为:“契丹、汉族在经济方面相互交流,在文化方面也相互吸收。由于汉族的封建文化,比起契丹来处在较高的阶段,契丹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过程中,逐步接受了汉文化,但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契丹和汉族共同创造了以汉文化为核心又带有契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辽文化。”412265

第三种提法是杨树森提出的。他认为:“辽代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契丹族和其他各族在经济上相互交流、文化上相互吸收的结果。其中由于汉族的封建文化处于较高的阶段,因此在契丹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不少汉文化,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辽代文化,是各族人民尤其是契丹族和汉族人民智慧的共同结晶,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放出了异彩。”412266他和蔡美彪都把辽文化看成一种由汉文化和契丹文化融合而成的单一文化。所区别之处是杨树森删去了蔡美彪提出的辽文化是以汉文化为核心一句,而认为辽文化主体是契丹文化。他们和魏特夫·盖尔的区别,是魏特夫·盖尔认为辽代存在三种文化,即认为契丹文化和汉文化还单独存在,但在杨树森和蔡美彪的提法中,似乎契丹文化和汉文化已融合成一种单一的辽文化。

以上诸说就提出了几个问题:第一,辽文化是否是一种单一文化?也就是说在辽代,汉文化和契丹文化是否已融合为一种文化?第二,辽代是否存在一种“第三文化”,或汉文化和契丹文化融合的结晶?第三,辽文化是以契丹文化为主体,还是以汉文化为主体?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