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投影于路 援笔为犁——感悟萨仁图娅及她的创作
在线阅读 收藏

萨仁图娅,一个生活在辽西的蒙古族女作家——她坚定而轻盈地走着,投影于路上。在她的身后,已经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而在她的面前,还有更长的路在延伸。

萨仁图娅在回顾自己的创作道路时,曾饱含深情地说道:“我投射自己的影子在我路上。”短短的话语,将一个文学写作者跋涉的甘苦,跃然于纸上。

萨仁图娅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恰如她的作品。她说:“在我的名字中,萨仁是蒙古语中的月亮,图娅则是光华光辉,还是月华。在希腊神话那就是月亮女神塞勒涅。”皓月中天,清辉播撒,在茫茫的蒙古草原上,马头琴悠扬地飘荡在嫩草尖上,弥漫着一种依恋的情韵。马背上的民族自古就是热情奔放,文采飞扬。于是,在这琴声中,我们读到了萨仁图娅。

作为一个作家,萨仁图娅已经步入了创作成熟的年龄:而她的创作成果,更是进入了一个丰硕的收获的季节。

在新时期辽宁的女作家中,萨仁图娅创作作品的数量之多,所涉及的体裁之广,都是很突出的,可谓硕果累累。她有着时代文化视野,也有一种艺术的敏感,她思想活跃,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因素,以笔为犁,不断开拓文化的土壤。表现出一种新鲜的地域的、民族的、时代的叙述视角。因而,她的创作是极有特色的。

这是一种辽西文学的特色、时代文学的特色、当代蒙古族文学的特色。

她对创作热情如火,对朋友坦率真诚,却又能保持着一种清醒和理性的睿智。

萨仁图娅写诗、写人物传记、写报告文学、写散文也写评论。仅出版的各种著作集,就已近20部。此外,她还兼着各种繁忙的社会职务,包括朝阳市文联和市作协的主席、辽宁省人大的常务委员以及中国蒙古族文学学会秘书长等。

她将创作和工作都处理得很好,她是一个勤奋的蒙古族女作家。

她是为蒙古族文学,为辽西地域文化鼓与呼的人。

在她的作品中,有着一种浓厚的蒙古族文化情结,有着热烈的蒙古民族的感情,它像火焰一样燃烧着蒙古族文学的激情。这种鲜明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意识,在中国当代文化的背景下,体现为一种适应历史潮流的时代的民族文学叙事视角。正是有了中国各民族文学的精神叙说,才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煌煌篇章。

她生长在辽西。辽西是一方苍茫厚重、历史悠久的土地,她是这个土地的文学的歌者。

辽西历来是蒙古族生活聚居的地方,这里又是蒙汉民族杂居,不同文化互相融合的地带。蒙古民族——那个历史悠久的,驰骋草原的民族,在今天这个时代,特别是处在辽西地带的蒙古族,有着怎样的民族感情和文化意识,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当代蒙古族文学的时代特征是什么?这些,多么需要有人去述说。

萨仁图娅所做的,正是这样的事情。她倾心关注的,正是这种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心态。

在她的长篇传记文学《尹湛纳希》中,她着意写了蒙古族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状写了清代蒙古族文学巨匠尹湛纳希的人生步履,表现了蒙古族文学的丰富性,阐读蒙古族的文化精神在今天的意义。她为蒙古民族的英雄立传,有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意义。

萨仁图娅认为,尹湛纳希既是蒙汉文化交流的先驱者,也是进行蒙古族长篇小说创作的第一人。“尹湛纳希的文学作品,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他的创作,充盈着传统文化的骨血。”“他有另一种伟大与强大,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他立在那个时代的巅峰之上,锐利的目光穿越了时代的尘埃,抵达了未来。”尹湛纳希创作的长篇小说《一层楼》《泣红亭》《青史演义》,则具有民族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萨仁图娅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解读尹湛纳希,去把握蒙古族文学史上的这个辉煌的篇章。我们从她的作品中也进一步了解了蒙古族文学,认识了尹湛纳希,感受他的创作的意义。她评论尹湛纳希时说:“他以民族文化为根,以生命体验为精髓,将游牧文化、关东文化、草原文化与汉文化相交汇、相融合,于是写出了第一部蒙古族的长篇小说。”

这里说的是尹湛纳希,其实萨仁图娅自己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萨仁图娅是个出色的女诗人。

她谈对诗的感悟:“我希望自己的诗是升华的爱的感觉,是美的享受,是真的共鸣,是善的回声。”她认为:“作家的使命是表现爱”。

她的诗作,注重抒写人生的感情,心灵的体验。她的创作,有一种热情、激情、柔情,有一种自觉、自在、自为的写作姿态。而其核心,则是缘于爱,缘于对于美好事物的寻找。

诗歌评论家张同吾先生评述说:“萨仁图娅是蘸着真挚的感情来描写爱的心理轨迹的”,“爱的赤诚把幻象化为嗅觉,也只有女性的细腻才有这种通感的产生”。萨仁图娅的诗风细腻明快、意象鲜明、精致舒朗,直率地表达出生命的觉醒意识和人生价值的真实性。如:“本想微笑/却热泪流淌/我躯体和灵魂/随你芳香气息回荡”(《本想微笑却热泪流淌》);“秋梦无痕/月光托载飘升的灵魂/激情之水自天上来/怎拒绝幸福降临/给你美丽的全部/呼吸与呼吸相融之刻/在天界曼妙身心”(《秋梦无痕》),这样细腻微妙的情感描写,将自我的心灵与整个世界合抱在一起,的确是女性诗人所特有的艺术通感。

她的诗,还带有一种内心静谧的精神体验。它是诗人寻求的另一个世界。如:“深入内心/轻合心之门/独品安谧和温馨/热热闹闹的生活/无依无悔的灵魂/——拥有自己的光辉与洁净/夜里点燃一盏灯/在爱中蚕蜕/在诗中化蝶。”(《深入内心》)在纷繁的生活中,诗人所追求的这种心灵的寂静,在爱中,在诗中,蛹化为艺术之蝶。萨仁图娅对于诗的感觉,是相当敏锐的。

萨仁图娅的文学评论写得也相当出色。她曾为许多作者写书评和作序。特别是为家乡朝阳的文学,推波助澜,竭尽绵薄。

她的评论文章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诚挚和中肯。

王向峰先生在为她的文学评论集《丽句为邻》所写的序中说:“萨仁图娅不仅是可以使生活感受化生为诗文的作家,同时也是可以使文艺作品变成为解读文本的艺术评论家,而后者却是许多作家难以做到的。”萨仁图娅的评论和创作的“互动性”,是她的文学人生的丰富的舞台。

她对于萧红的诗作的审美体悟,是出色的、敏锐的。她认为,萧红的非凡的艺术世界的感受,得之于心的“天籁”。她注意到萧红所身处的那种特殊的社会现实,因而她的创作,“不能不表现某种文化心态与文化内涵”,“萧红的诗,是萧红所处时代的最敏感的琴弦”,是她心灵中对社会感受的一次发掘。在萧红的阴柔的、女性的诗作中,有“一股灵气气贯长虹”。她称萧红的诗歌中,蕴藏着一种“文化密码”。她的这些见解、评论,我以为是相当中肯的。此外,萨仁图娅对牟心海、李松涛、华舒、戴言等人的作品特色的分析,也是透辟精华,颇见功力。

台湾诗人王幻在赠给萨仁图娅的诗《草原的女儿》中写道:“生为草原的女儿/春风吹绿了她的热情/吹红了她的歌声。”

诚如斯言。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