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情者文之经——读刘镇的《花坞之泊》
在线阅读 收藏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情者文之经”,强调了文学创作中的情感的作用。我觉得,一个诗人最宝贵的品质就是有一种真性情。这种真性情就是写真情,说真话,以一种净化的心灵为人为文。这种真性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光彩和自我生命意识,是诗人的艺术生命的精魂。具有这样真性情的诗人,他的文和人往往是统一的,有时甚至给人一种透明的感觉。我读刘镇的作品时,常常想到的就是这个真性情。

刘镇是辽宁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有影响的诗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著名的工人诗人。他的一些诗作,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像诗歌《满天飞霞》《上井·下井》等,都是那个时期脍炙人口的佳篇。他的诗风豪迈铿锵,带有一种工人阶级的气势和心劲,似乎成为那个时代的文艺,特别是工业题材诗歌创作的一种象征。那种激越昂扬、钢花怒放的新中国工业诗歌的时代旋律,长久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刘镇的创作带给我们一种新的惊喜,新的突破,展现出全新的艺术创作理念。他献给读者许多亲切、温馨、质朴、洒脱的美文。他的艺术审美感觉更加丰富细腻,也更加深化了。他的创作,更加关注文学审美的社会意义,更加关注创作主体的内在情感因素,注重艺术哲理的感悟与人性的揭示,从而更深刻地挖掘出其作品的时代审美价值。他的诗愈加美,愈加耐读,也愈加成熟了。他在继续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还写作了许多优美的散文和评论文章,创作勤奋且多产。至今他已出版有诗集《红色的云》《眼泪与微笑》《蓝色的探戈》《喧哗风景》《沉思季节》《古渡》《刘镇短诗选》等,此外,还出版了散文集《抒情的白雪》《美文天地·刘镇卷》《那梦·那云》等。无论是从事哪一种文学体裁的创作,他的作品都是从心中流淌出来的,他的歌依然唱得那么真诚豪放,如霞云满天。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花坞之泊》,是刘镇最近出版的一部创作评论文集。书中收录的,有他对一些诗友的创作的评论,有谈他自己创作体会的文章,也有其他人对他的作品的评论,总之,带有一种诗文创作回顾的性质。它体现了作者的一种理性的自我艺术审视,也是他的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他生命中的文学之舟,从苏北故乡的土地上起航,顺着生活的河流缓缓地划桨,两岸的花坞,次第相迎,衬托着一个多彩斑斓,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家的生命之旅。关于《花坞之泊》的创作想法,作者在《自跋》一文中是这样叙述的:“这里的文章,有我诗文学步途中的悟识,有往事温情的追忆,有对文学前辈的缅怀,有与文朋诗友的交流,不揣浅陋,集而成书,与其说对我是宝贵的记录,不若说是为了一种纪念。至于书名《花坞之泊》,一如舟行水上,原是不邀而至的。只是当自己不觉也成了风景,便更感念那多情的顾盼了。”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充分了解这部书在他的创作旅途中的分量,并感受到一个成熟的作家对自己的创作的那种总不满足,不悔不倦地追求的精神信念。

刘镇有一双诗人的眼睛,更有一颗诗人的心。评论家崔春昌说:“他的爱很广博,又很细微。”评论家刘树元说他有“仁爱”之心,这些评论都是相当准确的。刘镇是一个非常坦诚透明的人,为人正直善良,性情与诗文互融。诗人的赤子之心灵与心灵轻妙的诗语,激情的旋律与睿思的哲理,常常在他的作品中互衬转化,铺垫成一种刚柔相济的和谐的基色。刘镇又是一位富有文采,异常聪颖敏感的诗人,他的诗作玉润珠圆,情深语美,极富情采。刘镇的诗论写得也很好,他对诗有自己独特的见地,对诗友的审美评价更是中肯热情。他的诗论,源于睿智的思索和自己创作经验的感悟。他说:“总的说来,诗,是诗人情之所至而诉诸于声,付诸于形的动人语言吧?诗人是哲人,故诗多警句;诗人是热血赤子,故诗多激情;诗人的心是晶透的,故诗喜简净天然;……我希望我的诗有益于社会,希望我的思想感情能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个优美的细胞。”他在谈到诗人应有的素质时说:“简单说,要有襟怀,要敏感受,要多情,勤思考。所谓襟怀,就是抱负,崇高的情操和爱。一个鼠肚鸡肠蝇营狗苟的人,是写不出好诗的。”(《一只黄口小雀的饶舌》)这些精辟的见解,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一种理性思索。他对于诗的美感,更有一种精神的体悟:“诗人受惠于时代,也受制于时代。如何达致诗与时代的相契,‘诗’与‘人’的合一,便应是自觉的,也最可能有效的愿求了。”(《“不雕”诗说》)他将诗歌创作的经验,归结为要写“心”。这就是要求诗人不仅要写出自己的“心”,还要以“心”去写。在创作中要心中见人,心中有真性情,诗才有真血肉。这些见地,可谓深得此中三昧。

刘镇对诗美的艺术感觉,是和时代的审美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他眼中的美诗,都是时代的诗,生活中的诗。他的诗往往显得大气,有内在的风骨,即使是在一些温情细腻的勾画中,也保有一种思想的犀利和精神上的平衡感。他对于写工业题材的诗,似乎有一种使命感。他深情地说:“我原是写‘工业诗’的。我写‘工业诗’,不是因为我只能写‘工业诗’,也不只是要我写‘工业诗’。只是我在其中浸泡久了,‘感觉’这方面写不完,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正是这种使命感,使我往往欲罢不能。”(《一只黄口小雀的饶舌》)诗人高深评论他说:“刘镇是从铁锤和齿轮声中走向诗坛的。”他自己更是在诗中说:“我是在厂区长大的/因此命定要我为这片土地歌唱。”他的这种使命感,是一个时代诗人的艺术本色,它体现了诗人的创作个性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刘镇的创作个性是纯净而丰富的,他的诗一如他的性格,既温和宁静,又热烈而真诚。刘镇对于生活,既是投入的,又是旁观的。这使得他的艺术视角的覆盖,总是保持着一种创作意识的“清醒”态度。他努力寻找自己的心的感觉,心的体验,他清醒地知道,这种感觉和体验,源于社会生活。他在作品中多次谈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感悟:“或许诗,不是生活的全部。然而生活,能没有诗吗?没有诗的生活,将是怎样的荒凉啊!”(《“不雕”诗说》)

怀着热情与友谊,真诚地评析和推介诗友的诗作,这种诗人论诗的写作,成为这部书的又一鲜明特点。在《花坞之泊》中,收入了刘镇对约20位诗人所写的诗评或写作的序言。他的这些文章,或谈诗的技巧,或剖析具体的特色,朴实而真挚的话语,如拂和煦之风,真情可感,艺术可鉴。书中还有一些文章,是专谈他自己的创作体验的。如他在《天高地敞,阳光耀眼》一文中,谈他的诗作名篇《上井》的写作过程。他到抚顺龙凤矿去体验生活,当他“第一次戴上矿工帽,登上高腰靴,伴着‘嗡’的一声,身子像石头似的沉了下去!头顶是我从小不曾离开的地面!脚下是地球深处的煤海!不等思索更多,铁门‘哐’地大开:‘到了’”。接着是作者怎样穿过长长的狭窄的坑道,浑身汗水淋淋,气喘吁吁,甚至内心里怀着一种恐惧感,“终于到了掌子面,终于看到‘特别能战斗’的矿工,看到那矿灯映照下的一双双眼睛;当摇晃着的一辆辆煤车,从身边逶迤而过:不用说,此时是多么的惊叹,即使从地下采上一块煤,是多么的不易”。当他再次踏进罐笼,从地底上升井,再次走出铁门时,突然感觉到“眼前的景色竟是多么迷人啊”,“只见金色的阳光仰面照着,暖洋洋地”。这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啊:“啊,/蓝天!白云!/绿树!红墙!/阳光像久别的亲人,/扑过来,/搂得我浑身暖洋洋!”(诗《上井》)作者体会到:“要不成天战斗在煤层,/怎觉得眼前世界多明亮!”这样一首佳作,通过作者亲身讲述的创作过程,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含义,更深切地体会“阳光像久别的亲人”,“扑过来”,“搂得我浑身暖洋洋”时,是怎样的一种难忘的美。像这样的作者谈自己创作体验的文章,对于了解作者的创作,是非常珍贵和有益的。

书中还有一些文章,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如《我二十五岁那一年》,叙述了作者在1963年里那种青春的忙碌的脚步。在这一年里,作者已经出版了第一部三人合作的诗集,参加了在沈阳东北旅社召开的省文联委员扩大会,刚刚举办了简短而朴实的婚礼,接着又马不停蹄地去营口、大连、鞍山等地进行采访。这是一段紧张、充实、奋发,又动荡的岁月。“虽然当时有许多东西没有写出,但我至今的某些诗作,仍源于当时的采掘。”《温暖的记忆》一文,则写他为了修改一首组诗,与《鸭绿江》编辑部的一些编辑的亲切交往,回忆老诗人方冰当年对他的谆谆话语,点点滴滴,朴实的文风,洋溢着暖暖的感人的情愫。

读刘镇的作品,好像实践着一种心灵之约,感悟着一种君子情怀。他的创作个性,体现在他的诗人的审美体验和情感的透射之中。他说,“不强迫自己趋从某种强势时尚,而使作品有自己的呼吸。”在《花坞之泊》中,我们所读到的,不就是这样的呼吸吗。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