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感悟人生之旅——读康启昌的散文集《哭过长夜》
在线阅读 收藏

人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对往事的回忆。人生的回忆是他的生活步履的积淀,也是一种属于个人的财富。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感悟时光之苦、人生之痒的时候,那种岁月中的苦乐相伴、乐在苦中的感觉,也是只有自己才能体验出来的。当一个作家把自己的这种人生领悟,轻缓地倾吐出来的时候,则无疑是将这笔精神的财富与人分享。那种曾经感动过甚至折磨过自己的情感,此刻在无声地感染着读者。

康启昌的散文集《哭过长夜》,就是那种能够使人的心弦产生战栗的作品。在初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曾猜想,那是一个怎样凄苦的长夜呢。但读完作品,我惊异地发现,我竟然找不到那种悲凉与凄苦的感觉,反倒是作品中表达出来的那种达观向上的积极态度,以及作者勇敢地与人生苦难搏击的精神,鼓舞和感动着我。生活中的苦自是有的,但积极的人生就是对苦的消解,在人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这样的人生是无悔的。这便是读完作品后,留给我鲜明的印象。

在《哭过长夜》里,作者基本上按照时间的顺序,把自己生命历程中那些具有强烈印象的生命信息符号,一一地叙述出来。特别要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的女性写作的特征,这是一部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沉淀和片絮回顾,隐伏在一种女性作家所特有的那种细腻的文学感觉和情感铺陈之中,努力创作一种女性作家所特有的回忆文学的方式。我觉得,女性作家似乎都很愿意而且擅长写作回忆体文学。她们能够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热情,以细致婉约的笔调,娓娓地叙述自己人生的记忆,包括一些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故事,表现自己的人生情感的历程。正是这种女性的写作意识和写作方式,使这部书自有一种别样的审美阅读的召唤。

我以为《哭过长夜》中的一个重要的创作特色,就是作者的那种感情表达的冲击。在作品的感情魅力上,尤以亲情和爱情的尺度写得最好。书中排在前面的两篇散文《清风吹散万般愁》《父亲和他的女人》,分别叙述了作者对于自己高龄的母亲和父亲的一些往事的回忆,写得朴实而感人。作者的母亲是一个饱经生活磨难的老人,在她的“近百年的人生旅途上,她一半欢喜一半忧,一半坎坷一半平。你如问她,她会像讲述别人的故事讲出一大堆她的不幸与灾难。”她从旧中国,从社会的最底层走过来,受过太多的苦难,但却从来没有泯灭对于生活的信念。“她善于忍耐,习惯于等待。”“她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她不相信老天爷能饿死瞎家雀,更不相信苦难的永恒。”她是一个勤劳、淳朴、善良的老人,在中国,有许多这样的老人,我们从这样的老人身上,总能领悟到很多的东西。就像作者说的:“没有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妈妈哭过长夜,妈妈最有资格解读人生。”作者对于父亲的描写同样是相当感人的。那是一种交织着爱与恨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特别是作品里描写的母亲对于父亲的那种缘于爱的宽容和大度,会使你对人生的个中滋味领悟得更深。

在辽宁当代的女作家中,康启昌的爱情描写一向是极有特色,极具内功的。在书中《不成熟的秋日》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少女初恋时的那种内心的情感。那是一种纯净而羞涩的爱,既朦胧又清晰:“我的舌头短了。我不能欺骗自己,他在我心中漾起的一湖春水永远无法荡平。我已踏上一叶轻舟,乘着渺渺春风驶向涨潮的大海。旧时伙伴招魂似的呼唤,已经无济于我的改变。我将随他而去。头上的蓝天依旧,路边的浅黄依旧,我的灵魂,从此不再归我主宰。是火,是水,都由不得我。”这是一段精彩的文字,传递着一种高雅纯净的,动人心弦的语言魅力。短短的“我将随他而去”,此刻真是胜过千言万语。女作家对爱情情感的细腻捕捉,恰如吐露着青春私语的爱情呢喃。再如作品中对于母亲的爱情的描写,同样是那样质朴感人,历久而弥新。

“讷,你说,爸爸是不是从来没有爱过你?”

母亲笑了,衰老疲惫的脸上露出隐约的羞涩:“什么爱不爱的,我们那时候不讲那个。”

作者的父亲18岁时娶的母亲,后来又遗弃了她,又领回家一个小妾。作者的母亲对于丈夫的感情是复杂的,在新婚燕尔之时,心底时时漾着笑意。母亲的爱情可谓历经沧桑,但那个“玫瑰色的初夜是她一生中最晶莹的一滴珍藏”。那种人生的温暖和慰藉,就像刻在心灵上的呢喃心语,陪伴她的一生,赢得了一生的意义。

作者在回忆点滴往事时,她的自我性格和心态,也常常跃然于纸上,清晰可感。如作者写她与文友交往的感情,那种彼此“心知”的友情,晶莹而质朴。作者随一个作家代表团访问内蒙古,团长王巨才像老朋友一样关切地问她:“睡得好吗?”“你不要以为我看不见你,我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你。”作者的相机的胶卷不慎曝光了,朋友们纷纷热情的关问,女作家铁凝更是爽朗地说:“相机跑光了?没事儿,今天咱俩多拍几张”等。在《不老歌》文中,作者更是表达了自己“输了不气馁,老了不服老”的性格心态。作者甚至幽默地奉劝在天河边苦苦相望的织女:“趁你还不老,游过去,游过去吧!河水其实很浅。像我这样游过来,你也游过去吧。”这是什么,这就是一种人生的心态,把握今生,切莫蹉跎岁月。作者还意味深长地说道:“千万不要相信什么永恒,我劝你们紧紧把握现在,趁你还不老。”这些无疑是一个过来人的箴言。作者保持积极的年轻的心态,这使她的人生也变得年轻了,创作的生命延长了,这种生命激情的感染,催动着创作的勃发。

作者的一篇篇散文,将自己活跃的思维、涌动的联想,穿行在作品的畅想之中,如海水拍天、轻歌曼舞。作者由桓仁五女山的历史,善良的五姐妹的传说,联想到东北的少数民族从远古走向现代的踽踽步履;由郁达夫的感伤的气质,联想到中国人那长久被压抑欺辱的民族魂。我还特别欣赏书中描写20世纪60年代国家暂时的“困难”时期和关于“文化大革命”生活记忆的那几篇。在《卖饭》一文中,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她在单位的集体食堂卖饭的一段真实的记忆。由于业务不熟,她卖的饭非多即少,但后果却是要赔上珍贵的粮票。在那个时代,生存成了最高的宗旨。在《恐惧与牵挂》一文中,作者描写她教过的学生,一些十五六岁的孩子们,怎样地被卷入了造反、夺权、炮打司令部、给老师贴大字报这些活动中。他们虔诚地献忠心、献青春,最后却要为此而付出本不应该由他们来付的沉重的代价。作者痛心地问道:“他们何罪之有?”这种犀利的思辨和时代审视的精神,至今读来仍闪烁着一种浩然之气。我想,一篇散文的文笔即使再美,再轻灵,倘若没有其内蕴的正气,便没有魂,绝难成为一篇好文章。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