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工人阶级的歌者——谈商国华的工业题材创作
在线阅读 收藏

在辽宁当下作家的队伍里,商国华是一位有影响的以工业题材创作为主的诗人。这个被誉为辽宁的“工人诗人”、“工人作家”、“痴情为工人写诗的人大副主任”,就来自于沈阳的铁西区。近年来,他的工业题材作品获得广泛的好评,在北京及省内,已举办过多次专门的研讨会。他的诗歌,以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时代气息,抒写东北老工业基地重新振兴的时代轰鸣,展现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一种新的精神和气概,成为我省工业题材创作的新收获。

商国华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沈阳铁西区人大副主任,兼沈阳铁西区文联主席,曾用笔名老风。现已出版有诗集《老风》《痴梦》《飞虹》《失衡》《凹凸的齿轮》《引擎》,及长篇报告文学《钢铁作证》7部作品。其作品分别获得第四、第五届辽宁文学奖和沈阳市“五个一”工程奖。在沈阳铁西区的一些工厂和工人中间,还多次举办过他的工业题材的诗歌朗诵会。作为一个仍在职的官员诗人,商国华对他所工作和生活的沈阳铁西区,对铁西的工人群众,怀有一种深厚的感情。铁西区的工人、工厂,铁西区改革振兴的步履,既是其作品表现的内容,也是他的艺术创作的生活基地和思想源泉。读他的作品,你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被感动,仿佛有一股精神的热流在激荡,使你对沈阳,对铁西,对我们的工人,产生一种新的认识和敬意。

商国华的创作,通过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沈阳铁西这个窗口,表现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与振兴的时代主题,及在改革大潮中所经历的历史阵痛,描写这些企业在转型、工人下岗、艰难突破与重新振兴过程中的坚实步履。显然,这是一种具有时代意识与历史审美精神的创作,作者弹奏的,是一首激昂的东北工业进行曲。这样铿锵的时代主题,这样的反映工业改革大潮的文学的声音,我们似乎已经好久没有听到了。它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记录下东北老工业基地重新振兴的嘹亮号角。我以为,这种鲜明的时代审美意识,是文学对于我们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创作心灵的准确把握。这种钢铁般的声音,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共鸣。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所评论的:“沈阳是东北工业的重心,铁西是沈阳工业的轴心,诗人商国华就生活在这个轴心的内核,他身上的一切动力,一切情感,无不成为家乡发展的能源,难怪他的诗里时时奏响打桩机般铿锵有力,撼人心魄的节奏,难怪他的诗就像有一条激流向我们涌来。”他感叹,“诗歌,不仅是诗人自己的心声,也应该是大众的心声。”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蒋巍则认为,商国华的诗中,发出了三种声音:“一是钢铁的声音,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诞生……第二个声音是共鸣的声音,是商国华的诗歌一下子让你激动起来,听到了同情下岗、上访者的声音,温柔的湿润,引起共鸣……三是心跳的声音,商国华的诗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他认为,这样的诗,才是有生命的诗。

沈阳是个出工人诗人的地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沈阳曾涌现出许多享誉文坛的著名的工人诗人,如晓凡、刘镇、郎恩才、李广泽、高东昶、刘文超等。火红的工业建设时代,共和国工业长子的特殊地位,赋予了沈阳工人一种时代的优势和文学突破的使命感。但曾几何时,我们的工业文学强项不强了,一段时间以来,在我省的文学创作中,工业题材创作成果平淡,真正的来自于生产一线的工人的声音一度薄弱得几乎听不到。20世纪50年代,我们曾唱过《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曲。现在,虽然我们的工人仍然是时代的主力军,仍然是社会的脊梁,是改革开放的开拓者,但我们还是要问,我们今天的工人的力量,体现在哪里?我们的文学创作,又该怎样去反映他们?写今天的工人,写今天的工人阶级的精神面貌,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对工业题材创作的一种不可遏止的呼唤。对于文学来说,这是一个迫切的时代课题。商国华作品的时代价值,正源于此。

中国工业的现代化,是中国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沈阳的铁西区,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商国华以其特有的艺术敏感和对时代精神的感悟,通过对沈阳铁西区这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心脏的细腻观察,用自己的作品,鲜活地反映了铁西工业改革的时代气息。他深入到铁西区的北方重工沈重集团采访,走进工人中间,倾听他们的述说,体会他们的感情,亲身感受铁西区在企业改革过程中的那段风雨蹒跚,很快地写出了《飞虹》《凹凸的齿轮》《引擎》《钢铁作证》这些令人振奋的诗作。尤为可喜的是,商国华在为改革立传,为工人阶级鼓与呼的同时,能够以作家清醒的责任感和良知,直面生活现实,并不回避沈阳市改革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著名的“铁西现象”,包括随着企业的改制,一些工人失业、下岗,为生活而上访以及他们艰难的再就业的往事。那时,铁西区的北二路曾经是有名的企业亏损一条街,工人下岗一条街。铁西甚至被沈阳人嬉称为中国最大的工人“度假村”,以致连出租车司机都不愿意去铁西。在客观地叙说这一令人心酸,又曾真实存在的生活现象时,商国华还在向我们述说着另一个生活的真实,那就是:改革的目的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促使铁西重新复兴,铁西的工人阶级拥护改革,他们不仅是改革的主力军,他们的利益和命运,也必然地是和改革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历史生活的本质意义上,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城市工业改革的面貌。

商国华对中国工业改革大潮的抒写,是通过对改革的主人——工人群体的艺术刻画来实现的。诗集《飞虹》中的那首《惜别中的遐思》,就生动地表达了当沈阳冶炼厂的三座大烟囱在2004年被爆破拆除时的那种普遍的惆怅与难舍之情。这三座高100~120米的烟囱,曾是国内最高的烟囱,是共和国重工业成就的辉煌象征,曾牵扯着许多沈阳人难以忘怀的记忆。烟囱爆破拆除之时,“当时路经的沈阳人停车止履,为功勋烟囱送行。”这是一种复杂的惜别的感情,诗中写道:“鞠躬,再鞠躬/献一身,民族大礼/抹一把,隐痛/瞩目间,你身骨俱焚/血肉还原,大地。/……你倒下的地方/我看见了,当年/炉前工的胡须,牵来/工友们一声声,叹息/……我看见,一个个后生/争吵着,地价攀升的标底/我看见,一张张彩图/憧憬你,涅槃后的靓丽。”对于沈阳冶炼厂的大烟囱拆除的解读,应该是多义的,并已经成为历史,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它是沈阳工业改革的一种历史性选择。在它倒下的地方,一个新铁西,一个新的生命,一个新的共和国的装备制造基地,正在热情地迎接着明天的太阳。正像诗中说的,它是沈阳“大工业的第一道云霓”。沈阳工业改革的象征和诗的意象,在这首诗中达到了一种历史与审美的融合。

在诗《重型人的磨砺》中,商国华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沈阳重型机器厂在改革初期所面临的艰难与窘迫。当时,这个“万人的大厂啊/握住了,一条枯藤/‘开资没号,干活没手套/洗手没肥皂’的喟叹/透出一丝丝,杜鹃啼血的殷红。”作者在追问:“是沈重人,走进了,大漠荒滩/还是,共和国的长子/输出的血液太多,太浓。”作者在诗中深情地,甚至有些悲怆地写出了下面这段感人至深的呼喊:

陈富文 你在哪啊

快拉出你的 大转子

抖一抖“蚂蚁啃骨头”的威风

醒来吧 金福长

老刀具 正在和车床发愣

刀具大王 怎忍心车间 停止轰鸣

回来吧 杨洪吉

戴上你的勋章 去借点炉料吧

别让你的老家 停料待工

陈富文、金福长、杨洪吉,都是沈阳重型机器厂的老工人,是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沈阳工业战线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困境,代表着改革初始之途的艰难。诗中的刻画是生动的,更是真实的。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藩篱,正像诗中写到的:“不能 再等待了/沈重人磨砺的骨骼/就是创造钢铁的生命/我 看见了/你不再 抱着计划的大树 摇撼/罗盘瞄准了/市场凸凹的风/……阳光下 震撼拨动起阵痛/一万五千人 剥离 转轨/沉重的翅膀 在透明中滑翔 升腾/改革 梳理起改制的神经/扑向了 几十年凝固的章程/一支 跃出沉寂的交响/推出沈重人 大风歌的长征。”读着这样的诗,你会对中国的工业改革,特别是像沈阳这样的老工业基地的改革之艰难,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你会体会到,这就是沈阳的工人,这就是沈阳的精神。这些带有工人的汗水,混合着他们的苦恼与期待的诗句,正是我们所一直寻找的工业诗歌的生命精神所在。就像吉狄马加在赞美《飞虹》时所说的:“这是什么样的大诗啊,捧起诸多华彩篇章时我不知道是该大声朗读,还是侧耳倾听。”

商国华在诗集《凹凸的齿轮》中,对沈阳工人的精神,新铁西的精神,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写道:“风雨/不能打湿/工人阶级的筋骨/因为/百折不挠/是他们/辈辈举起的/旌旗。”铁西,在东北振兴的时代大潮中终于崛起。作者充满感情的写道:“老铁西的/苦楚/冷寂/北京知道/中国知道/北京/牵挂着/这块土地/中国/关注着/这块土地/北京/不允许蒿草/在老铁西疯长/中国/不允许荒寂/在老铁西落脚定居/这一天/来了/一阵阵/劲风/舞动彩笔落粞/铺开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长卷。”铁西区的改革,大思路,大手笔,通过东搬西建,招商引资,生产要素的置换,打造宜居生态区,短短数年,便使铁西发生了翻天覆地、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今天最受沈阳人喜爱的居住区之一。作者在《后记》中充满感触地写道:“铁西铸造博物馆门前一个硕大的齿轮铸件,让我想起了老铁西跌跌撞撞的沧桑。建设大路夜空追逐的霁虹,又让我看见了新铁西鳞次栉比的辉煌。于是就有了把沧桑与辉煌搬到纸上的萌动,也就有了在纸上储存铁西鲜活的愿望。”商国华对铁西的爱,对工人的爱,对改革的爱,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没有这种感情,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

2009年初,商国华推出了他的另一部反映中国工业题材的长篇诗作《引擎》。关于这部书的意义,正像该书扉页上介绍的,它是“共和国工业经济改革开放的报告诗”,是“共和国工业经济成长壮大的攀缘史”、“民族工业求索路上前赴后继的英雄谱”。这首长诗通过“求索”、“崛起”、“发动”、“发展”四个篇章,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回顾了中华民族百余年来发展工业,实现强国梦的可歌可泣的路程。这是一部厚重而大气的作品,其思想内涵与历史包容性都给人一种震撼力。这也是一部书写大题材,具有大气魄,表现大主题,带有史诗性质的工业题材创作,是商国华带给我们的新的惊喜。该诗对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艰难跋涉追求的历程,进行了一种全景式的历史审美总结,其中,不乏一种历史的情怀和精神的感染。如作者写道:“从天朝富庶殷实的大国到/蒙上‘东亚病夫’的疮痍/灾难总是在我们前行的车轮前/竖起一道道阻滞的屏障/灾难也同样激励我们/在一次次复兴的抗争中/以不坠青云之志的厉胆/让多难兴邦/一步步走进了今天的辉煌。”我以为,该诗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反思意识”、“振兴意识”,是对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的一种炼狱后的升华,读来自有一种警醒与激励。

商国华的工业题材创作启示我们,作家紧紧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地深入生活,反映我们的工人阶级,抒写工业改革的振兴之路,是多么的必要。时代为作家准备了这样的生活,我们的作家更要在生活中去认识这个伟大的时代。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