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生活永远是美丽的——读孙凤文的《足音心迹》
在线阅读 收藏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宝贵的文字,是用生命的一部,或全部换来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则说:“生活是真实的东西,人所体验到的一切留在他心中成为记忆。”对于每一个从事文学写作的人来说,怎样对待生活,了解生活,将自己人生的记忆化为宝贵的文字,从生活的宝库中汲取创作精神的滋养,始终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课题。体察生活的真谛,感悟生活之饴美,总是从对生活的记忆开始的。这种记忆进入文学中,往往带有写作者的思想意识和情感色彩,具有一种艺术审美的个体倾向性。因此,作者对生活记忆的“质”的把握,他在文章中所抒发的一己情感,就成为一种个性化的写作,进而体现出他的文学观、人生观。文学作品存在于这样的具有个性化创造的审美对象之中,就具有艺术的特质,就是美丽的。最近读新民市女作者孙凤文的文学创作集《足音心迹》,使我对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不由地产生了某种新的联想。

孙凤文是辽宁新民市人,她先后做过下乡知青、公社党委委员、大队党支部书记、新民糖酒公司副食商店主任、新民食品厂厂长、新民五金交电公司总经理、新民迎宾馆总经理、新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等工作,是个有着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女干部。工作期间,她还坚持读完东北财经大学的本科,并修读研究生课程,获得了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的职称。她的工作和学习,是忙碌而充实的。而她对文学写作的长期坚持,不倦耕耘,又进一步丰富着她的内心精神世界,她的《足音心迹》,就是她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的成果的汇总。这是一部带有东北农村气息和泥土芬芳的书,作者用情感饱满的殷实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下了一个长期在农村工作的女干部的人生步履和从事创作的心路历程,记录下她对生活的感知和真挚的情感的浪花。由其书而识其人,从这些质朴纯真的文字中,我们能够看到她坎坷跋涉的脚步,感受到她对于文学的那种眷眷无悔的深情。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工作出色的女干部,但能够以文学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日记记录下来,并进行带有时代生活气息的个性化的情感写真,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我们从中看到的,已经不是她个人的经历,而是那个时代的印记,反映了一种时代的审美情感。我想,这是《足音心迹》最吸引人的地方。

《足音心迹》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创作的100余篇散文、随笔,40多首诗歌,以及10余篇报告文学。总体来看,风格是相似的,许多文章都写得很好。虽然在组合形式上有些散乱,一些文章的结构章法也还不够严谨,略显生涩,但其内在的文字质量却是好的。特别是,它们展现了作者创作的一种灵性和活力,展现其清新的生命的动感,展示了女性作者所特有的那种缜密细腻的情感抒写的特色。这些用朴实的生活素材而有力地托起来的文字,耐读而有内涵,如清泉般质朴醇厚,自有一种心灵的打动力。

在孙凤文的散文作品中,许多是抒发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之作。这些作品一般篇幅都不长,多是通过对一些生活细微处的观察,阐发某种人生的哲理意识。作者深邃睿智的思索,以及对于生命的关爱情愫,均透析出一种成熟的创作心态。如散文《成熟》,作者谈到对于人来说,什么才算是成熟的问题。她认为成熟是人的一种自然的状态。她形容成熟的品质,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淡定的从容,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收放自如的感觉。而人的一生,在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后,“就逐渐地走向了成熟”。在《走自己的路》中,她谈到人生最难得的是清醒,要“以坦荡之心态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不惑于利,不恐于诽,不惧于势,不趋于荣”。“对任何人都不必强求,我们只有努力走好自己的路。”追求一种坦然淡泊的人生之境。再如《人生的“放弃”》一文,她认为人有时“需要一种特别的放弃”。人需要“放弃徒有的虚名,放弃沉重的负荷,放弃肮脏的收获,放弃卑劣的苦痛,放弃非分的爱情,放弃自贱的折磨。人生必要的放弃,那是真正的潇洒,那是一种崇高的享受”。应该说,作者的这些人生感悟,思想见地,都是很精辟的,它们来自于作者在生活中的触动和感悟,给人以某种思想的启迪。

孙凤文的一些散文,紧密地结合我们这个时代,近距离地反映当代生活的一些特质内容和情感体验,凸显一种深邃的时代意识和历史视野。如在《怀旧和退化》一文中,作者就指出,当下,“当物质世界变得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世界却变得越来越贫乏”。她感慨道:“我们怀念旧日里的简单和纯真,是因为我们正在失去这些东西。”作者认为,怀旧绝不是倒退,她进而呼吁,我们富裕的代价不应该以失去道德和文化为代价。像这样犀利清醒的针砭时弊的声音,在今天无疑有着重要的认知价值,在《知耻——读〈对面坐着马向东〉》一文中,作者从前沈阳市常务副市长马向东贪污腐败案中,痛彻地感觉到“马向东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是他们缺少最起码的耻辱感”。可谓见解深刻,令人长思。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知耻励志的精神传统,知廉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所谓“无耻辱之心,非人也。”但现在,偏偏就出现了这样一批“非人也”的腐败官员。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因素。作者深有感触地指出:“马向东不知耻,但他周围也缺乏一个唤起人们知耻的环境。”目前,党中央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准则,它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的建设,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孙凤文的文章中,我们能够经常感受到这种鲜明的政治意识。她的一些随感和评论,往往也是一些具有政治色彩的立场鲜明的评论。作者以敏锐的政治视野和艺术理念,对生活中的事件、人物进行一种有思想倾向性的艺术过滤。这种思想意识,开拓了作品的精神空间,它们是孙凤文创作的特色之一,也是她的作品的长处。

文学的创造性往往离不开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审美发现,离不开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悟力。孙凤文作品的思想活力,恰恰就表现为这种睿智犀利的审美思辨精神。她曾当过知青,经历过“上山下乡”的全过程,她的生命中很大的一部分,都和这段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在《蹉跎岁月,生命赞歌》一文中,以亲历者的角度,详细描写了从知青下乡直到回城的全过程,包括很多知青生活细节的描写,都栩栩如在眼前。她在用文字唤醒这段记忆,用新的生命精神重新感受往昔的碎云絮影,以一种直视的不回避的态度,冷静客观地剖析这场运动的深刻教训,读来发人深省。“一部真实的知青历史,同时也是那个时期整个青年一代的极其特殊的一段心酸史、血泪史、悲壮史。”在那个“荒唐的时代”,“前后延续了十几年涉及人数达3千万人的上山下乡运动,带给国家及民族的显然是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运动之后,整个国家无论是在人才接力、知识传播、经济实力、道德信仰等都面临着断层的痛苦和严重的危机”。这就是历史,“而历史是客观的,不容忽视,不容回避,不容忘记,不容亵渎,更不容抹杀。”一段铮铮的语言,述说着一种历史的反思,将记忆融汇重塑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洪流。此外,像《抗日战争博物馆》一文,通过对一柄日军的指挥刀,对中、日、美三国的军用水壶等物品的细致观察,以小见大,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的历史地位,也是一篇品格坚毅高远的佳作。此外,像《父爱》《雨夜》《美,就是生活》等篇,写得也是自然流畅,颇值得一读,不再赘述。

孙凤文的诗歌,依然贯穿着这种坚毅的情愫,只是更多了一种淡淡的惆怅。作者怀着更多的乡情,思恋着家乡、思念着亲人、依恋着养育她的这方热土,朴实真挚的语言中,又多了一些情感的打动力。如《迟开的荷花》《忆》《总有一种思念》《烛光赞》等篇,都是这样。作者的诗情文采寓于充沛的感情中,而感情的涟漪又加强了这种文采。轻盈自然的文风,清新如辽河套的庄稼。

佳篇问世,欣喜念兹。寥寥数语,权以为序,实难以全述其文,只是表达一种读后的感受,但相信读者是自会有所得的。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