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奥运梦与民族魂——评电视连续剧《追梦》
在线阅读 收藏

1908年10月,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曾在天津举行的第6届学生联合运动会上,与南开大学的师生联合提出了关于中国参与奥运会的三个设问:“中国何时派一位胜利选手参加奥运?中国何时派一支胜利队伍参加奥运?中国何时举办一次奥运,邀请世界各国选手到北平参加比赛?”这是中国人关于奥运的著名的三句话,也是当时的一个梦想。如今,这个梦想在整整一百年之后,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全面实现了。时光荏苒,百年峥嵘,抚今思之,奥运之梦承载着太多的中国人的期盼和激情。一个执著的奥运追梦的信念,催唤着中华民族通过体育走向世界,恢复自身平等权利的精神与渴望。那么,中国人的奥运之梦,当年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曾经经历了怎样的艰难跋涉?新近上映的24集电视连续剧《追梦》,反映的便是这段历史,回顾了中华民族追求奥运理想的一段艰难的起步。于是,“梦”与“追梦”,“梦”的历史承载与“追梦”的实现艰难,便成为这部电视剧的一个鲜明的精神主题。

该电视剧围绕着1932年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学生刘长春为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努力奋斗的主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地刻画了旧中国的一段艰难追梦的步履。电视剧生动地告诉我们奥运追梦的意义,在那样一个国衰民弱的时代,对于戴着“东亚病夫”帽子的中国人来说,奥运梦就是强国梦,它既是刘长春个人的奋斗目标,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精神象征,寄托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魂魄和勇敢迈向世界的信念。这种强烈的理想和激情,使得这部电视剧闪烁着一种独特的时代光彩,格调激越而悲壮,具有一种民族精神认知和历史审美的意义。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昂扬的思想主题、真实的历史人物、婉约悲壮的艺术风格,这些,都带给我们一种别样的精神震撼和深度的心灵打动。

该电视剧较好地运用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电视艺术语言,在历史素材的选择,独特的时代氛围的营造,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塑造,以及故事情节的设置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突破。如该剧对当时时代环境的表现就很成功。首先,作者把这个“追梦”的故事,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雨飘摇、时局动荡的东北社会中,特别是放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放在中国东北社会的一个特殊窗口——东北大学的具体环境中,将国家的命运、东北的命运、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都与这个“梦”结合起来,进而极大地拓展了“追梦”的时代主题。其时的东北,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的嚣张气焰之下,刘长春的出生地大连,沦为日本国的“关东州”。该剧表现了以土肥原为代表的日本关东军势力千方百计地破坏张学良校长支持的刘长春的奥运之行,他们采取造谣诋毁的手段,打伤甚至囚禁了刘长春。其间,经历了在沈阳举行的中、日、德三国邀请赛、“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学迁校至北平复课,以及张学良、张伯苓等人为争取中国参加奥运会所做的艰难努力等诸多事件。复杂多变的时局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使刘长春的奥运之行一波三折,愈挫愈坚。在刘长春最后赴奥运会的誓师送行会上,由于只有他一个运动员参赛,爱国画家特赠“关云长单刀赴会图”为之壮行,可谓慷慨悲壮,扼腕嘘唏,一种精神的力量油然而生。

该剧对于人物的刻画也颇见功力,刘长春倔强直率的个性和拳拳爱国之情,他的“奥林匹亚,我能比呀!”的心底呼唤,令人动容。他也在斗争中,一步步成熟起来。该剧还表现了张学良珍惜人才,忍辱重义,独撑危局的行为。正是由于他的大力支持,才使得刘长春的奥运之梦得以实现。此外,像刘长春的好友,爱国青年田飞,热情正气的苏重光教练,正直的日本女记者原田惠子等,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剧的反面人物如中井弘志、原田毅、章芸芝等,性格神态的拿捏也恰如其分,使波澜起伏的情节发展,愈加生动。但该剧的节奏发展略显拖滞,倘能再精练一些,诚为更美。但总的来看,这的确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精神的优秀电视剧,我们为它的问世而高兴。它的历史审美价值,它表现出的奥运情结,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这个情结珍藏得实在是太久了,当它圆梦的这一刻,我们为祖国而感到自豪。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