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满族文学概述
在线阅读 收藏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满族文学的成就是相当突出的。满族文学的丰富性和影响力,特别是它对于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都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满族文学不仅有着雄厚的创作实力和庞大的作家队伍,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而且出现了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学大师和巨著。满族的古代文学,满族的现代文学都非常出色,涌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作高峰,为中国的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满族古代文学中产生了著名的曹雪芹的《红楼梦》、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以及纳兰性德等人的词作,满族现代文学中的著名作家老舍、端木蕻良、舒群、颜一烟、马加、李辉英、柯岩等众多作家的创作,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即使是在民间传唱的满族八旗子弟书、萨满神歌等,也无不焕发着它的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

满族是一个有魅力的民族,也是一个富有激情,具有学习精神、创造精神和独特文化意识的民族,它将自己鲜明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特色,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家庭之中,而满族文学,就是这种灿烂的满族文化和满族意识的鲜明代表。

关于满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先秦典籍中所记载的生活在东北黑龙江流域一带的肃慎人,以后历经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这些民族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民族的分化并接纳新的部族和成员,因而满族的民族成分的构成是比较复杂的,满族并不能简单等同于肃慎和女真。满族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真正形成,还是在明末清初。1635年,后金汗皇太极颁布上谕,宣布将自己的民族命名为“满洲”,从而标志着一个以女真人为主体,并融入了相当数量的汉人、蒙古人、锡伯人、朝鲜人的新的民族共同体的诞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关于满族文学的历史源头,目前在学术界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满族文学的源头应该从肃慎时期算起,满族文学史应该包括五个发展阶段,即满族先世文学(包括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文学)、满族的清前期文学、清中期文学、清晚期文学、现代与当代的满族文学等;另一种观点认为,满族文学的缘起应该从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即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时算起,因而满族文学应该从明代末期算起。

肃慎至女真时期的文学业绩是相当丰厚的,其间还包括了渤海时期的文学、金元时期的文学,产生了萨满神话,出现了像王庭筠、完颜寿这样的文学大家。对于这一阶段的文学,本文不做详细的探讨。满族文学规定,应该以作家的民族出身作为是否属于满族文学的依据。因而,满族作家的民族身份的归属,决定了满族文学的涵盖范畴。上面提到了对满族文学有两种起源观,即使以后一种起源观来看,满族文学仍然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先看清代的满族文学,可谓卷帙浩繁、流派纷呈,涌现出许多有才华的作家,创作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佳作。仅以清代皇家宗室的诗歌创作来说,就不只是在清代的文坛,即使放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也是极有特色的。清代第一位宗室诗人高塞,是清太宗皇太极第六子,著有诗集《恭寿堂集》,其诗风淡雅舒旷,既向汉人诗歌学习,又保持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他和同时期的著有《北海集》的鄂貌图,共同开创了入关前满族诗歌创作的先河。在康雍乾三朝,满族的宗室诗歌创作更是达到了鼎盛。康熙尤为喜爱诗歌,留下的诗作有千余首,他的诗歌里除了帝王的情感,还表达了一种勤民致用的思想。他的皇子们也多擅长写诗。皇子允僖是当时著名的诗人,诗作清雅,被誉为有盛唐之风。雍正写有诗集《四宜堂集》,乾隆也创作了很多的诗歌。在皇室旁系宗亲中,岳瑞著有《玉池生稿》、博尔都著有《问亭诗集》、塞尔赫著有《晓亭诗抄》、文昭著有《紫幢轩全集》。他们的诗歌,或豪放清旷,或哀婉疏远,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感悟。如文昭的《京师竹枝词》,就描绘了京城的社会风貌和当时满族生活的一些习俗。此外,像永瑢、永瑆、永恩、昭梿、如松等人,都是当时的亲王诗人。宗室成员恒仁、敦敏、敦诚、永忠、奕绘、宝廷、盛显,都是称颂一时的诗人,且都留有诗集存世。嘉道以后,国力渐衰,受此影响,宗室诗歌创作的主调,一改过去的豪放清朗,而逐渐变得深沉忧郁。这时期还出现了著名的女诗人顾太清,诗词俱佳,著有诗集《东海渔歌》和《天游阁诗集》等。

清代满族诗词创作的最大特色,是开创了豪放开朗的中国北方诗歌的风格。满族的诗人往往主动地学习和吸收汉文化,一些非皇家宗室的诗人,能够更密切地关注社会现实,结合自己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创作出一些深沉饱满的时世感怀诗。如禅岱、顾八代、佛伦、阿桂、阿克敦、铁保、德龄等人的创作,既有悲慨的边塞诗,铁甲凛冽的军旅感受,也有哀叹民生凄苦的佳篇,读来慷慨而婉约。在词作上,当时就享誉词坛的有两人,即纳兰性德和曹寅,而纳兰性德的词尤为著名。他著有《侧帽词》《饮水词》《通志堂集》等,作品清新秀雅,凄婉幽深,真切自然,被誉为“清初第一词人”,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很大。此外,昭梿的笔记散文《啸亭杂录》、常安与敦诚的游记散文、麟庆的散文《鸿雪因缘图记》等,也都是这时期国内散文创作的精品。至于清代满族的白话小说创作,更是煌煌大观,誉满后世,在中国文坛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两部长篇小说,即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文康的《儿女英雄传》。关于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历来多有评述,本文不再赘述。清代在东北地区还出现了流人文学现象,一些被贬或流放至东北的满族文人如函可、奕赓、韩小窗、喜晓峰、春树斋、缪东霖等,彼此以诗唱和,或结社出诗集,构成了别样的地域文学景观。如在沈阳组织的“冰天社”、“艺兰诗社”等诗社,编辑出版的《千山诗集》《梦鹤轩诗抄》《恩元斋诗集》等。

清代满族文学兴盛的原因,既有满族政权在政治上迅速崛起,也在于满族在民族文化精神上的觉醒。满族在文化精神上,具有一种强烈地向外部学习汲取的欲望。满族的文学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能够不囿于自己民族的视阈,有着一种比较开放、广博吸纳的胸怀。特别是在满族政权入关后,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从维护全国的稳定与统一出发,更多地学习汉文化,保持各民族间的团结,采取一种和谐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发展文化的措施。这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文化观,既推进了中国文学的持续发展,也促成了满族文学自身的繁荣。清代的满族文学,以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突出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现代满族文学更是成绩斐然,卓然不凡,与清代的满族文学构成了文学史上傲然屹立的双峰。这个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创造过众多辉煌的民族,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重新焕发出它的勃勃的生命激情,继续抒写满族文学的辉煌,涌现出许多新的优秀的作家。他们以自己的创作,表达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爱。特别是在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国家处在危亡的时刻,许多满族作家投身抗日的洪流,将民族的情感与时代的精神融合在一起,高歌着时代文学的强音。这里我们首先要提到的,是在20世纪东北沦陷时期,为着反抗日本侵略而英勇牺牲的年轻的金剑啸烈士和田贲烈士,他们都是满族人,也是杰出的革命作家。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所进行的奋斗,是永远值得人们怀念的。在中华民族开始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满族作家更是将自我的民族意识,民族感情,与祖国的命运,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满族的文学激荡着鲜明的时代的旋律,这是满族文学在今天这个时代的亮点和本色。

满族现代作家以自己厚重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篇章。满族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与开创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关于满族作家的名单,我们可以举出如王度庐、端木蕻良、舒群、李辉英、许行、马加、柯岩、颜一烟、关沫南、胡昭、戈菲、胡可、寒风、中流、丁耶、赵大年、朱春雨、牟心海、舒乙、路地、李惠文、鲁野、康启昌、边玲玲、孙春平、张涛、于德才、庞天舒、关纪新等人,此外,还有更多的活跃的作家。许多满族作家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并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人民艺术家老舍前期的主要作品是小说,创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月牙儿》等名作,还写有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1949年以后,老舍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在戏剧方面,写有《方珍珠》和《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女店员》《全家福》《神拳》等20多部剧本。其中,尤以话剧《茶馆》《方珍珠》和《龙须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老舍的创作,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收获,也是中国满族文学的杰出代表。他自觉地将自己的民族感情、民族意识,与整个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进而体现为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写作。老舍又是一位对满族有着深厚感情的作家,长篇小说《正红旗下》,展现了他的沉淀蓄久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心理。小说以自传体的形式,描述了主人公在一个满族旗人大家庭中成长的历程。小说充满了鲜活的满族习俗的生活气息,描述了入关后满族社会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形态,表现了在现代社会中满族的民族性格与心理的发展变化。这些,使得老舍成为现代满族文学创作的旗帜。

端木蕻良是另一位著名的满族作家,他写有反映东北农村社会生活的著名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紫鹭湖的忧郁》《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等。他在小说、散文、戏剧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他的创作中,反映了东北满族农村生活的一些习俗。其他满族作家的作品,还有舒群的长篇小说《这一代人》、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李辉英的长篇小说《万宝山》;马加的长篇小说《北国风云录》;关沫南的电影剧本《冰雪金达莱》、小说集《紫花与红叶》;颜一烟的小说《小马倌与大皮靴叔叔》《盐丁儿》;柯岩的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丁耶的诗作《外祖父的天下》;胡可的话剧《战斗里成长》;胡昭的诗集《瀑布与虹》;戈菲的长诗《奔腾吧,草原第一炉钢水》;朱春雨的长篇小说《血菩提》;赵大年的中篇小说《公主的女儿》;寒风的长篇小说《东线》;中流的诗集《中流抒情诗》;李惠文的小说《蛮人小传》;牟心海的诗集《太阳雨》;赵郁秀的散文报告文学集《为了明天》;张少武的《张少武儿童文学作品选》;边玲玲的长篇小说《女性没有地平线》;李云德的长篇小说《沸腾的群山》;马云鹏的小说《最后一个冬天》;柯兴的传记文学《风流才女——石评梅传》;叶广芩的小说集《风也潇潇,雨也潇潇》;台湾女作家林佩芬的长篇小说《努尔哈赤》等。在老作家中,姜书阁的诗论,王度庐的武侠小说,黄裳的散文,许行的小说,鲁野、康启昌的散文,路地主编的《满族诗人诗选》、他和关纪新共同主编的《当代满族作家论》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作家中的庞天舒的军旅小说、匡文留的西部女性诗歌、赵玫的散文、江浩的电影剧本创作、佟希仁的儿童文学创作,以及未凡、佟明光、白金、丁晓翁、杨子忱、郎恩才、华舒、巴音博罗等人的诗歌,孙春平、于德才、关仁山、关劲潮、林和平、高光等人的小说,都在当代文坛上广获好评。这样一支有活力、有实力的满族作家队伍,使满族文学的生命长河,不倦地向前击浪奔流。

满族文学的当代特征,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相融合。满族文学的生命里,既有着本民族的血液和情感,表现本民族的生活写真和民族风俗展示,同时也更多地融进中华各民族的共同感情,那就是对华夏母亲的向心和归属感。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作家包括满族作家,都在以汉文进行写作。所以,仅仅以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存在与否,作为此民族文学是否存在的根据,是不全面的,也不符合实际。同时,以是否反映民族生活为标准来划分民族文学的归属,同样也是不科学的。脱离了文学对具体的时代生活的紧密联系,而陷入了狭隘的题材决定论。所以,民族文学应该以作家的民族出身作为区分的标志。这种民族出身,从深层的意义上,反映了一个作家的文化胚胎的状况,它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遗传基因。它反映了潜伏在作家心底的那种民族意识、民族特征和民族心理。它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所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是民族文学的核心部分,是少数民族文学能够实现艺术的民族化的根本保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来回顾满族文学的发展历程,并寄希望于满族文学的未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