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为辽宁文化作传——记满族学者白长青
在线阅读 收藏

资深文学研究专家白长青最近推出的《辽海文坛鉴识录》(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我读了之后产生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发现,在一系列文化研究著作中,这本《辽海文坛鉴识录》是最见风格、最具东北文化的韵味的。

以往对文化的研究大多是宏观的论述,或者是单项的文化梳理分析。而白长青的《辽海文坛鉴识录》,则独辟蹊径,以一种我们所不常见的框架式解读方法,循沿东北作家论——辽宁作家论——辽宁文化论,穿越文本的层层解读,渐进式地进入辽宁文化的深层,进入作家的心理世界,发掘作家立身处事的心理动因以及描述文学品本身的意境。在作家个体论述以及地域文化的深度分析之中,文本的意义就更重要了。那就是为辽宁文化作传。

可以这样说,白长青是很有成就的一个满族学者,我们从他的学术成果就可见一斑。1946年11月出生的白长青,籍贯辽宁省新民市。现任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硕士;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文学语言组评审副组长、辽宁省美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周易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特邀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白长青目前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文学评论和东北现代文学的研究。出版专著有:《通向作家之路——马加的创作生涯》(获中国解放区文艺研究会优秀专著一等奖、首届中国满族文学优秀奖)、《〈家〉诠释与解读》;文学评论集:《辽海文坛鉴识录》《走出沉思》;译著《易象图说破译》。担任国家“九五”重点图书,辽宁省“九五”重点课题《东北现代文学大系》的编写工作,为全书编委,短篇小说分卷主编(此书获1997年国家图书二等奖);参与撰写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重点课题《东北现代文学史论》一书(此书获得辽宁省第5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著一等奖,1998年沈阳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主编《辽宁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马加专集》(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资料奖);参与主编《东北现代文学研究论文集》(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料三等奖);参与撰写《东北现代文学史》(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著二等奖);参与撰写《东北现代文学通览》等书。还撰写了《辽宁省志·社会科学卷》的“文学研究”一章和《辽宁50年成就事典》(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的“文学研究”部分。论文《论东北现代文学中的短篇小说创作》,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等。

他的论文《论东北流亡作家群的创作特色》,获辽宁省文学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至今已发表研究专著、论文90余篇(部),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以上奖励,并多次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在《人民日报》《中国图书评论》《新文学史料》《民族文学研究》等国家级报刊上均发表过论文。成就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大辞典》《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家辞典》(韩国)、《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等。

白长青的学术历程以及对文本的叙述,对辽宁文化的体验,时时牵动了我。他习惯于以一种平常心的平等姿态与人对话,与他人进行真诚的思想交流。真正的精神圣徒总是谦和宽容的。白长青已经接近了这样的境界。

和白长青谈话是一种享受。他的语言中时时闪烁着文化的感悟和睿智的光泽,他对辽宁作家作品的评论比较到位。我问他的文化功底是否受到他的父亲、东北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著名满族作家、原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马加以及母亲(作家申蔚)的影响,他沉吟着,说影响很深。满族民族意识和满族文化的特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白长青。与白长青的谈话经常闪动着这种满族文化的影子。白长青回忆起这些的熏染时说,那种经历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因为父母的原因,家里藏书很多。他从小就嗜爱读书。在辽宁省实验中学毕业后,考上了闻名遐迩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他学的本是飞机设计专业,毕业后先后当过工人、技术员。1979年考取辽宁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研究生,成为著名美学家王向峰教授的第一批文艺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主攻文艺理论。这跟他的读书的根底是分不开的。白长青由学理工转向文学,既是一种学术转向,又是一种学术优势。他日后在东北现代文学研究、辽宁文化研究上的深厚功力和造诣,以及在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同他在这一时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也许,他命中注定会成为研究东北作家和辽宁文化方面的学者。他的研究生论文《论东北作家群的艺术地位》,至今也是东北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扛鼎之作。

是他选择了文化,还是文化选择了他?

“我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时正逢上‘文革’,使得正常的专业课程受到影响,毕业后在哈尔滨的一个军工厂当了三年工人,后来调回沈阳,在市机电工业研究设计院当了一名技术员。我对工业设计没有产生兴趣,对文学却一直很投入。当时单位领导很支持我,给了我三个月的假复习,这样,我很顺利地考上了王向峰教授的文艺理论专业的研究生。”白长青这样回忆着自己的学术跋涉的起步阶段。

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美好的年华,使白长青涌动着一种原始的冲创力。在读研究生期间,他的《论东北作家群的艺术地位》,就是在这种激情的冲动下完成的。白长青在《论东北作家群的艺术地位》的结尾处写道:“东北作家群和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出现,恰似急风暴雨前的第一声惊雷,召唤着人们投入到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去,清楚地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和一个新的文学时期的到来。这就是东北作家群在文学史上应享有的地位。”这种高屋建瓴的学术阐释,在当代研究东北现代文学的评论家当中,是极有朝气并显出个性化的学者气质。

白长青关于东北作家群的艺术地位的阐释,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上的精神寻宗。正如他自己所写下的:“对东北文学的热爱和研究,对东北文化的挚情神往,实际上就是对祖国母亲的爱,就是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和归属。”

白长青身为一个满族学者、沈阳市满族联谊会常务理事,具有非常鲜明的满族意识和满族文化的特质,以及对满族文化的认识。白长青说,在满族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主动学习汉族文化的鲜明的民族意识,但其作为满族自身的民族文化特征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我能体会到白长青对满族文化的那种虔诚。

东北文学与满族文化研究,体现着白长青对于关东地域文化的重新发现。满族文化的精灵赋予他活跃、宽大的思想目光,推进了文化的探索。

白长青说,越是民族的,越有生命力。在一种特殊的时代环境中,这种民族的精神气质往往愈加被激发出来。如他的父亲马加的《登基前后》,就是满族作家较早地在国内反映东北抗日题材的长篇小说。在异族的侵略面前,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的满族的血液里,更流淌着强悍和不屈服的反抗精神。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环境中的满族民族性格的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它被作家敏感地观察到并被表现出来,从而唱出了满族文学的时代的强音。

与此同时,白长青对辽宁的地域文化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探求意识。他认为,在辽宁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中,民族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辽宁的各少数民族中,尤以满族的文化对现代辽宁人的影响为最大。白长青在研究辽宁的地域文化时,感到了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它既多姿多彩,又充满兴亡苦难,它体现了关东地域的绵远豪宕,磊磊壮阔。

白长青的学术渐进与蜕变的过程,用他自己的话讲,“还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术道路。学术研究也应该与时俱进”。近年来,白长青为不少辽宁的著名作家的作品写过评论,像杨大群、王充闾、王向峰、韶华、刘兆林、马秋芬、王占君等。他对这些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作品中寻找一种具有辽宁地域特征的主体文化精神,寻找着一种具有辽宁地域文化特色的“黑土文化”风格的创作模式。他以一种理性的评析,在日益多元化的文学批评领域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评论视角。

进入新世纪以来,白长青专攻辽宁文化研究。他用自己学者的敏感,去探索东北现代文学、辽宁文学和辽宁地域文化的大海。在他的充满理性精神的文集《辽海文坛鉴识录》里,倾泻着作为一名学者的真诚情怀,展现着独立不羁的现代学人的精神情致。他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关照东北文学发展的历程,结构辽宁文学和辽宁地域文化的特征和时代风韵。他以自己的满族学者的叙述视角,为辽宁文化作传。

白长青在研究辽宁文化的旅途上留下的脚印,是从辽宁作家和地域文化的历史轨迹中延伸来的,同样以一种超时空的方式延伸下去。《辽海文坛鉴识录》里透露出的那一份文化的执著,正是当代学者思想旅途上的一种折射。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