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马克思的生产关系二维理论与产权经济学建构研究——《公有制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基本制度与现代产权制度关系研究》成果简介
在线阅读 收藏

受苏联教科书影响,我们曾长期片面地把生产关系理论等价于所有制理论。但实际上,马克思完整的生产关系理论体系是由所有制和依赖两个维度构成的。前者是从生产中二要素结合方式的角度,即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角度,来定义生产关系的;后者是从生产中交往联系方式的角度,即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利益相互依赖的角度,来定义生产关系的。所有制理论大家十分熟悉,也运用得最多;而生产关系依赖理论,则被我们长期淡忘了。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就从交往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在生产中必然的相互依赖关系。他们说:“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801591这就是说,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生产活动。接着,他们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讲:生产“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由此可见,一开始就表明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801592。可见交往即他们所称的“物质交往”是和人们之间在生产中的“物质联系”即利益依赖关系相联系的,由此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在理论上是马克思生产关系理论体系中与所有制维度相对应的另一重要维度。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就已形成了生产关系的依赖理论,但是,明确用依赖范畴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尤其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作为划分人类社会形态演进三个阶段的理论依据,则是他在为准备《资本论》而写作的“经济学手稿”中完成的。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人们之间生产关系已普遍表现为物的关系时,曾从人们之间依赖关系的角度,而非所有制的角度,把人类社会的演进历程划分为三大社会经济形态,而非五大社会经济形态。他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801593马克思在这里是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或经济联系普遍异化为物的关系或者物的依赖为参照系,来分析人类社会演进的三大社会经济形态的。因此他认为,前资本主义社会在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上均表现为人与人的直接依赖关系特征。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即人类的第二大社会经济形态里,人的依赖关系已经荡然无存,而毫不相干的独立个人之间互相的和全面的物的依赖关系,已构成整个社会的全部联系。可以设想,在未来第三大社会经济形态,按照马克思的辩证思想,经过否定(即物的间接依赖对第一阶段人的直接依赖的否定)之否定(即对物的依赖自身否定)后,人与人的直接“依赖”关系将要回到一个更高阶段的形式上,即被马克思称之为人的“自由个性”、“自由交换”或“自由结合”上。按概念体系的对称性,该成果把第三大社会经济形态中的生产关系表现形式,概括为“自由依赖”概念801594。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马克思的三大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分别概括在: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自由依赖关系三个范畴上。

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是可以从依赖和所有制两个方面定义的:一方面,在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直接起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共同的物资利益)中人们必然要进行交往、沟通,即相互依赖,否则人类的劳动就不可能发生。马克思认为,交往是生产的前提;而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是罕见的事,即使有也是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偶然落到荒野时才会发生的事情。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是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或相互依赖的关系中进行的。另一方面,任何人类的生产劳动都是人和物的两个要素结合。虽然这种结合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结合的,但是,如果生产二要素的结合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生产条件分配的差别,那就无所谓所有制。而一旦物的要素即生产资料的占有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时,人们在生产中的所有制关系就产生了。由于依赖关系和所有制关系定义的角度不同,从而强调和突出了生产关系的不同侧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术语中,依赖关系,通常是和交往、交换、人格化和非人格化等等概念相联系,如果借鉴制度经济学的术语,依赖关系是可以用交易概念来描述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依赖关系,从“物质联系”即互利的角度来说就是交易;而所有制关系,通常是和生产条件分配、剩余劳动、剥削、阶级等等概念相联系。

如果说所有制理论主要在于揭示经济生活背后因生产条件分配或生产资料占有的对立关系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关系,那么,依赖理论主要在于揭示经济生活背后因人们在生产中必然的交往关系或“物质联系”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合作关系。依赖理论由于强调和突出了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的利益联系和交往,而不论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这就把理论分析视线和研究重心吸引到人们之间的互利合作关系上来,从而有利于探讨什么样的互利合作机制或制度安排对于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和稳定增长而言是更有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的生产关系依赖理论,而非所有制理论,可成为当前建设我国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理论基础。

但是,市场经济社会“物的依赖关系”这一概念,还带有哲学术语的色彩,而不是正规的经济学范畴,如果要把它纳入经济学的范畴体系中来,则必须对现实物的依赖关系各种表现形式进行经济学的理论抽象和概括,以形成一个更一般的生产关系表现形式的范畴。该成果认为,市场经济社会各种物的依赖关系表现形式,可以借用现代产权经济学的“产权”术语来概括,或者说,用产权范畴作为物的依赖关系的一般抽象是合适的。因为,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对产权概念的扩展来看,产权或财产权利(propertyrights)这一概念,现在已不单是指由生产资料物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所有权关系,而是更宽泛地指由任何稀缺资源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由此可见,现代产权理论定义的产权概念与马克思物的依赖关系含义是十分接近的,对其改造是可以借鉴的。

虽然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中也存在财产、所有权或产权概念,但是,它(们)在内涵上与生产关系的物的依赖理论是不相关的,它(们)只是反映生产中二因素结合方式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在财产及其权利上的表现形式(经济上的和法律上的表现形式)而已。而且,所有制理论与物的依赖理论及其产权经济学主要研究“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801595即流通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是不同的,它在本质上就是用于研究因生产要素的不同结合方式而引起人们在生产领域中不同的地位关系,以及对产品及其剩余占有规律的,因此,它有自己的理论任务,没有必要赶潮流而把自己“降格”为产权理论。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必要鄙视西方产权经济学因把研究重心放在流通领域,即所谓的交易关系上,而放弃这块“阵地”,但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产权经济学把流通看成“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801596。所以,马克思主义产权经济学之当代重建,不可能也不应该建立在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基础上,而只能建立在他的依赖理论基础上。

所有制理论在研究社会对立的经济根源,揭示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和更替规律上是合适的,但对于人们之间日常的交易关系和利益调整及其制度变迁却不适用,因而无力面对199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改革研究中的兴起。马克思依赖理论由于强调人们之间日常的交往和利益依赖关系,因而对分析具体的制度变迁是十分适用的。所以,该成果挖掘马克思生产关系二维理论遗产,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及跟新制度经济学竞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学术价值。其次,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马克思对产权理论的研究只是近十几年来的事情,且均未脱离所有制范式,从而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该成果基于马克思生产关系依赖理论的产权研究,则为马克思主义产权经济学的独立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