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广东精神与草根精神
在线阅读 收藏

李萍:关于广东精神的概括,已经在2012年5月12日广东省召开的党代会上正式发布了。什么是广东精神,大家都知道,就是“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怎么来理解广东精神?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理论概括,还是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要求呢?

关于今天的话题——广东精神和草根精神,我们想从三个层面讨论它。

第一个层面,广东精神及其文化土壤。

当我们说广东精神,作出这种概括的时候,我自己的理解是,广东精神不是孤零零地离开生活、文化,去作一个所谓理论高度的概括,然后让我们按照这个要求来做。我自己的体会是,广东精神至少有两方面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它来源于广东历史文化发展的传统、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广东精神的概括,也将使在广东生活的人更有尊严、更幸福,过上更好的生活,有这个引领的意义在其中。所以它既是对传统历史的概括,同时对未来广东文化建设,或者说对每个人的文化生活都有重要的引领意义。

王硕老师是不是可以给我们先从哲学上讲讲,从伦理的意义上,具体解释一下广东精神的内在含义?

王硕:作为一个新广东人,听到广东精神这几个字,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广东是否有精神?全国各地现在有北京精神、浙江精神等,各地是否都应该有自己的地域精神?我对广东精神最深的印象来自林语堂先生一本著名的书——《吾国与吾民》。他在这本书中提到,在中国正南的广东,有另一种中国人,相对于江浙一带斯斯文文的儒生样的中国人不同,他们充满了种族的活力,人人都是男子汉,吃饭、做事都是男子汉的风格!

我当时读到这里很奇怪,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广东人都是黑黑瘦瘦的,他们的男子汉风格与山东大汉、东北大汉的男子汉风格是否不一样?他们是一种怎么样的情况呢?后来我在广东生活之后才真正理解了。王安石有句话说,“丹青难写是精神”。我们很难概括一个地域人的精神气质。对于广东精神,它选取了一个角度来概括,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的角度。我们常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或者“画人画皮难画心”。这个“心”是什么?就是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力量是指什么?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价值的凝聚力和文化的感召力。广东精神被概括成“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这个角度恰恰概括了我们所说的心、良知和道德。

但是我们想问,“厚于德”中的德是什么?“德”的一边是双立人,在甲骨文中,它像一个十字路口;中间是一个人瞪着一双大眼睛,走到了十字路口就开始想,往这边走还是那边走;后面慢慢就把这边的双立人去掉了,相当于走到了丁字路口,而不是十字路口,就有了这样的指向;接下来下面加了一个“心”,这说明当我们在判断往哪走的时候,不仅需要智慧的眼,而且还需要心的判断。所以“德”从甲骨文流传至今,这个字揭示了要直行而前视、从正而不从邪。就是当我们有了困惑的时候,遇到人生困境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直觉,有一种判断,让我们知道人间正道是沧桑,我要往哪个方向走!

“幸福”和“德”与我们对生活的睿智理解紧密相关,“德”与“幸福”相关。就像汪洋书记说的,“广东精神”和“幸福广东”是一对孪生姐妹,“广东精神”可以推动“幸福广东”建设。

我们接着再问一个问题,“德”从何来?按照传统的中国伦理学可从三个角度去理解。第一,德,是自然形成的。《周易》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德”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当中自然产生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触及和他人的关系时,就需要处理这个利益关系,所以“德”就产生了。

我们为什么讲诚信?没有了诚信,人和人的交往就无法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在远古时代,人是结绳记事。当我们的一个族人结绳,其他人看到这个结绳形状就知道这边有吃的。大家都会相信这位族人通过结绳告诉了准确的信息,大家就会奔向那个地方找吃的。假如我们奔向那个地方,发现那里有一只老虎,我们还会相信结绳记事吗?如果我们都这样互相不信任,不仅人被消灭了,我们的文明也没有办法进行下去。所以,美国总统林肯有一句话,他说:“最高明的骗子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欺骗所有人,也可能在所有时间内欺骗一小撮人,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人。”如果每个人都讲诚信,那么欺骗、谎言这些东西就没有办法普遍化。因此说,德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第二,德产生于人的内心。孟子提示我们,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为什么发生在佛山的“小悦悦事件”让大家感觉那么愤怒?因为大家在想,为什么很多路人的恻隐之心没有了?看到一个孩子处于危险状态却不救!孟子当年说,如果看到一个小孩掉在井里,每个人都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恻隐”是什么?惊了一下,害怕,有些悲痛、有些担心。孟子并没有说每一个人都要去救这个小孩,但他认为每个人一定有一点点担心、不忍。没有帮助小悦悦的路人,我相信他们会有这样一种内心的反应。

看孟子举的例子,齐宣王问他:“我可以做一个仁君吗?”孟子说:“您当然能。”齐宣王于是问:“你怎么知道我能够呢?”孟子说:“我听说有一天,一个人牵着一头牛经过您堂前,这头牛要去做衅钟之礼。就是要把这头牛的皮剥下来,把它的血涂到钟上面去,来做一个祭礼。但您看到牛的腿在隐约颤抖,好像很害怕的样子。于是您很不忍心,说不要用这头牛了!”而其他人就问,那么要不要废除这个礼呢?齐宣王说这个礼也不能废!下面人又问,那怎么办呢?齐宣王说,那就换头羊吧!

这可能让人感觉他有点虚伪,但是孟子说,不,他这样做,不是心疼牛值钱而羊不值钱,而是看到那头牛的惨状,体现了他的这种不忍之心,这就是“人之端”!每个人都有这种内心的火焰。

第三,德通过先觉点醒后觉。也是孟子告诉我们的,以前的人吃饱了,穿暖了,每天闲来无事,但是没有教化,这个时候“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即教大家五伦,包括父子有亲、夫妇有别等。所以说,这个“德”可以自己生成,或自然生成,还可以是先觉点醒后觉。

但是先觉也不一定先有德,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绝对不一定,包括我们这些老师。实际上,很多普通人,他们通过行动点醒了我们:这个世界有爱,也有德。

什么是“厚于德”?首先大家想到的一句话就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那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每次在讲厚德的时候,要打“大地母亲”这样的比方呢?老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因为她“生而不有”。大地生养了我们,但是她不去占有我们。这一点就是大地的一种美好德性,就好像我们说的母爱。

我们常常忽略了老子所说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德”的最好状态是什么?像小孩子、小婴儿一样。刚出生的小孩子,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希望,他的整个生命是无拘无束的,是自由的,是准备拥抱这个世界的。泰戈尔说,人就是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他的所有力量就在于他的成长!当我们说“厚于德”的时候,恰恰体现了这样一个特性。

李萍:王硕老师把广东精神中“厚于德”这个方面最基本的内涵、意蕴,从中国哲学史、历史和传统的角度作了丰富的诠释。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厚于德”,为什么“德”是最厚的?因为没有德就不是人,人是因为有德才称其为人。德的这种精神,它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什么说厚德载物?就像大地养育、承载了所有的物种和人的生命,我们讲“厚于德”,它就是很典型、精辟的解释,把广东精神与人的生活,与我们生活所处的文化内在联系在一起了。也就是说,广东精神不是远离我们生活的,不是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之外去提炼一个概念,又用这个概念来要求我们,而是在我们生活和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提炼出来的这种精神可以回归到生活,成为我们的文化。所以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就承载了我们所有普通人的生活和人生。

幸福不是孤立的,不是人坐在那里想幸福了就是幸福。它与文化相关,上与精神相关,下面要接地气,与我们每个人的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什么东西把它们连接起来?这就是文化。什么是文化?这个概念可能有160多种解释。梁漱溟先生对“什么是文化”作了一个很经典、精辟的概述,他说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简单解释就是,我们是怎么生活的,决定了我们就有怎样的文化。这种文化不是别人给我们创造的,样法和文化之间也是相互创造、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我们通过普通的生活,去创造一种生活的文化。另一方面,这种文化又使其中的人就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

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中,作过一个比较。他说,世界上虽然有很多不同的文化,但是如果从人类生活的角度来区分,大致有三种路径样法。第一种就是我们遇到问题时,积极向前提要求,要去解决它。第二种就是,变换自己的意思,取一个调和、持中的做法。第三种样法是,转身向后提要求。例如,房子漏雨了,第一种样法是在这种文化上生存,他会想,这个房子太破了,我要想办法赚钱,买一栋新房子,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第二种样法,就是调和、适中,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来取得平衡,房子漏雨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风声雨声,可以享受、感受外面大自然的声音,通过调和自己的内心,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第三种样法,是从根本上取消这个问题,既不向前解决问题,也不改变自己的意思,而是要从根本上取消掉这种要求。他根本不需要买新房子,也没有争取更好的想法,而是让自己没有这种想法。这是梁漱溟先生提出的三种解决问题的不同生活样法。这里面就有三种文化。

不同文化本身是交融、互动的。我们现在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很多种文化在碰撞,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文化和人的生活样式是有关系的。在传统社会中,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有不同的社会背景,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不同的价值观等。但是我们作为一个“类”——在文化传统下的一个“类”,会有某些共同的或相似的东西。所以,我理解梁漱溟先生讲的意思。他认为,三种不同的文化就有三种不同的样法。他觉得中国人更多的生活样法是:当遇到问题时,我们常常会选择调试自己,使自己去适应这种环境,取一种持中的态度。

任何一种文化都与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不是脱离生活去凭空想象。当然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中,生活不像今天这样开放,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有限,知道的事情有限。在全球化的时代,每个生活在不同文化里面的人,所接受的信息是多元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选择和判断,它必然是一个交融的过程。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我们也是从相对比较封闭的传统时代过来的。我高中毕业就开始上山下乡,后来赶上了恢复高考。这让我从过去的生活环境中走出,在那种情况下加深对生活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更丰富、充满文化碰撞、交融的阶段。

记得小时候,老师每个学期都要给我们写鉴定,说你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我在中学之前,老师经常给我写的一个缺点是,“不能大胆地同坏人坏事做斗争”。因为那个年代讲阶级斗争,但是这可能是我的天性,没有办法改变,加上我确实一直都是比较乖的、认真学习的孩子,老师也不知道写什么缺点,所以每次都这样写。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文化,构成了那个时代人的生活内容。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和进步,经过一个非常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最后还会凝聚在我们的文化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观。

我于1990年第一次到美国去做访问学者。当我出国后,新结交的几个朋友也是女生,我们在一起也很亲密。在国内,同性的朋友亲密是很自然的。可是我在美国的那个朋友就提醒我说,不要在外面搂着女生肩膀走,别人会认为你们是同性恋!这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观,就是不同的判断。我们到了酒店,如果女人与男人一同进入房间,在他们看来是正常的,就像我们这边两个女生去了一个房间,没有人会说她们的绯闻,这里就有文化的差异。

王硕:文化有差异,但也是变动的。2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美国如果是同性恋出游,大家也不会用有色眼光看他们,而且他们也不认为这就是绝对不正确,所以说他们的文化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广东有什么样的文化特征?我们过去往往是从一种中原、北方的视角来看待广东文化。实际上,广东这个地方非常不同,可以说是南中国海洋文明的中心,处在一种完全不同于北方黄土地文明的样态下,广东文化到底有什么样的核心特性呢?

李萍:王硕说的问题,就是我们想和大家谈的第二个问题——广东文化到底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广东文化有很多特点。通过我们两个人的学习,觉得它有一个特点非常鲜明,这就是广东文化的草根性!

其实在西方讲草根是相对于精英而言的,“草根”与“精英”是对应的概念,而且草根与贵族也是对应的。在中国,因为我们过去的封建社会历史比较长,有两千多年,所以这种等级性不同。我们讲草根,常常是与官方相对应的,与西方草根与精英、贵族对应不同。

广东文化的草根性到底是什么?怎么来理解?

王硕:一提到草根,就会想白居易写的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觉得这首诗能够体现出草的一些特点,说明草根性是非常广泛的,大草原上茫茫一片全部是草,每一棵都非常普通。这种草在白居易的诗中,还有一种弱小的悲壮感,小草体现了我们生命中的伟大力量。唐代,广东韶关的张九龄也写了一首关于草木的诗:“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诗中的草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当草自然自足地生长在这里的时候,人坐在它的面前都是平等的,它不求任何人来垂怜它,它就是这样自足自在地生长。怎样才能让草木真正茂盛?是这种平等、自由、自在的精神,让草木变得如此茂盛。

通过广东精神的草根性,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平等性、自足性,这种能够让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务实和包容的精神。这些方面充分体现了这种草根精神。

李萍:广东文化的草根性表现在生活中。在广东生活时间越长,对此越有一种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过去大家讲广东只会生孩子,不会给孩子起名字,实际上广东人不是没有给孩子起名字的能力、本事,这种文化已经融渗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了。不是要凸显某一种东西,而是从普通人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又能够回到普通人的生活中。每个人在生活中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点是广东很特别的地方。

过去我们一讲英雄,就把英雄变成了“高、大、全”的人物,这让我们觉得不是很真实。因为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不等于说他在每个方面都是最好的。所谓广东文化中的草根性,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到生活。让你觉得每个人的形象都是活生生的,是真实的。

汪洋书记在某地的讲话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说,应该让人民群众自己去创造幸福生活。当然政府有自己的责任,但每一个普通人应该都是创造幸福生活的主体,每个普通人都是有活力的、有创造力的,这刚好与我们的文化草根性联系在一起。

王硕:《论语》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里所说的“君子”和“小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真正在德行、道德上好的人和一般的或不好的人;还有一种解释是,在位者和不在位者(平民百姓)。《论语》是对在位当权者说的,这些有权、在位的人,他们的道德就像风一样,平民百姓这种无权的人就像草一样。当权的人引领什么,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向哪个方向倒。这就是《论语》里这句话的含义,

我们也可以反思,“德风”和“德草”的关系,是否像《论语》中讲得这么简单。《论语》是后人收集的孔子与学生的对话语录,不一定完整体现出孔子所有的思想。像草一样的平民的德,和政府、当权者的德有什么关系?一般的草,风吹过去就倒了,但是如果是一片树林,或者说就是一片森林呢?如果改变了这个场域,风就会改变它的方向。我们常说,广东得风气之先。而北方人常说,你们有很多政策因素,才走在前面。我想,这些政策能给广东,与广东人的这种素质分不开。温家宝总理说过:“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援、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改革能首先在广东起步,肯定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为什么广东文化里会有这样一种平等的、相对平民化的倾向?这与历史上被贬斥来的人有关系。

举个典型例子,六祖慧能的父亲就是被贬到广东来的。六祖慧能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一个小男孩,什么苦都吃过,只能做砍柴一类的粗活,而且一字不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典型的“矮矬穷”。但是当六祖慧能面对五祖时,他想学佛,在33岁时埋葬了自己的母亲。五祖问他:“你从哪里来?”六祖说:“我从岭南来。”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岭南是蛮荒之地。五祖马上就说:“你从岭南来,想干什么?”六祖说:“我不求他事,我只求做佛!”五祖说:“岭南来的人,看起来与山野樵夫一样,你也能做佛吗?”六祖马上就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焉能有南北之分呢?”

广东人的祖先很早就有这样的平等意识。每个人的权利、人性本身的光辉,不能用一个标签来限定,不能够被随意践踏!这就是历史上广东人给我的一个非常深的感受。

李萍:我刚才讲到广东文化里的这种平民化、生活化,还有一点是普通化。这种普通化不是少数人才拥有的,而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因为我们来自那种生活,这种草根性体现了普通化的特点。

我还记得深圳的“最美的哥”,当时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小事。我希望大家一起来做,做好自己的本分,能出手帮助时就出手帮助。”这话很朴实,但是这种思想境界,并不比讲了很多伟大意义、高尚原因的人低,甚至这种朴实更高尚。文化的草根性,在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体现了出来。他们的境界其实非常高,他们都是最普通的人。广东还有很多做慈善的企业家、普通百姓,他们做了很多好事,从来不去登记、登报,因为他们不希望被宣传,他们觉得这是应该做的。从人性上,从自己的价值观上,觉得这样做是生活的一种应然,所以就去做了,没有把这个事情变成很特别、特殊的事,很务实、低调。这与他们的草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广东文化的特点,我们就从这几个角度和大家作一个分享。

广东精神概括来讲就是来源于生活、普通人,来源于广东的历史文化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同时代进步和文明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凝练之后,怎么用广东精神去引领我们的生活?它们有互动的关系。既然来源于生活、普通人,来源于历史传统,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精神,那么我们如何让广东精神回归生活,回归到自己的文化中来,怎么来理解?它的生长点、植根点、切入点到底在哪里?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第二,在职业生活中。就像“最美的哥”讲的,做好我们的本分。第三,在做公益慈善、全民公益的活动中,共同来关心公共生活。我们依赖、植根于公共生活中共同的东西。

王硕:从日常生活到公共生活,二者其实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一脉相承的,因为这共同体现了每个人的生活面向。每个人能够过一种有德的生活,作为一个草根,我们的力量在哪里?这个动力的来源是什么?有一个非常感人的台湾广告,是以台湾的一个真实故事来呈现的。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个母亲在委内瑞拉机场被逮捕了,因为警察认为她带了违禁品。这位母亲一句英文都不会说,她挣扎着说,我没有带违禁品!这时来了一个华裔警察,才知道这位母亲的来意,她带了一包用于煲汤的草药,因为她女儿刚刚生了小孩,所以她要把草药带给女儿!我还想到一个真实的广州版本,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我有一位好朋友,去了非洲塞舌尔做志愿者。她的母亲已经是五六十岁的阿姨,不懂一句英文,从来都没有坐过飞机,但是她想去看望自己的女儿,于是朋友就从网上查找给她打印了一份行进路线。她从广州坐飞机到了非洲的这个岛国,这中间要经历多少波折!她就这样去了!当她站在女儿面前,从兜里面掏出一瓶茂德公辣酱摆在女儿面前时,所有的志愿者都流泪了!是什么支持着她?和台湾的那位母亲一样,这种草根性代表的是什么?是爱、勇敢和坚忍。草根阶层往往压力很大,有时候也有很大的不满,但是我们的爱、勇敢和坚忍在驱动着我们,我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会投入到我们的社会公益生活当中。什么是公益?公益是追求公共善的志愿行动。它可以有两个面向:一是我们觉得生活出了问题,是面向生活问题、社会问题的一种回应;另外一种方向本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我们觉得生活可以更好!我们对生活有什么样的美好憧憬?于是我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那位广东母亲仅是出于对女儿的思念,怀着这种勇敢就奔向了非洲。她到了非洲之后,和女儿一起做了志愿者,她从日常生活进入公共生活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她从一个普通母亲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甚至是一个世界公民。我感觉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力量,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有一种“草根”的联合、表达方式,甚至仅仅是围观、转发,我们把它表达出来,就能够改变很多的东西。

李萍:践行广东精神,比我们去概括、诠释更有意义!因为践行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丰富了广东文化、道德的内涵。因为道德和文化都是由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我们的实践创造出来的。我为了和大家交流,查看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历史,我看了一些材料。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实行八项特殊措施。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任仲夷根据这种精神作了部署。因为有了这项政策,才有了深圳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深圳人会有更深切的体会。当时任仲夷把中央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八个字诠释、概括为三句话:“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放宽;对下,更加放权。”其实,不管是中央当时讲的“八项放权”,还是广东的“三个更加”,其实在那个时代都是一些很模糊的概念。因为我们一直实行的就是计划经济,在1979年中央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有很多具体的措施没有参照物,具有非常大的弹性。换句话说,到处充满了困难。政策很模糊,随时都可能触及禁区,踩上地雷,甚至越过“左”倾教条的底线。当时广东主要领导号召老百姓要用好、用足这些政策,要增强广东的政治承受能力。所以要求广东省各地领导,遇到下面三种情况都应该变通处理。第一,政策规定有许多条,为了办成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事情,要多方查阅各种规定,这一条不行就用那一条,要积极地找根据,把事情办成。第二,政策规定本身有幅度。只有法律的底线是绝对的。政策规定本身允许灵活,应向有利于生产发展和搞活经济的方面灵活执行。第三,确实利国利民的改革,如果从现有的文件中找不到根据,还可以搞试点,允许突破现有的规定。

这就是1979年提出的三条原则。我于1978年上大学,这个过程我刚好在广州上大学时目睹了。大家也可以理解,邓小平1992年南行,其实当时的改革遇到了很多阻力,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各种力量都在博弈。改革本身肯定也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不断地深化改革,也会不断地发现很多新问题。遇到问题我们不是退缩,认定了这个大方向就要向前走。为什么邓小平又来南方讲话,一锤定音?或者说“画一个圈”,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我们在文学上形容是在广东“画一个圈”,实际上是因为广东有这个文化土壤。这两种关系是分不开的!

广东人务实和低调,也可以说是低调的务实。改革开放到现在30多年,一直是这样的。有人概括为我们是“只干不说,先干不说,多干少说”。因为说多了,一争论,要统一所有的认识也是不容易的。经过科学的论证之后,我们完全可以积极探索。广东人这种“敏于行”的精神,真的把广东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凝练出来了。

李萍:我刚才讲到,我们在践行的时候要回归到日常生活。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公共生活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我自己的感受是,为什么现在的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没有了?每个人本来都有同情心,但是后来我们发现被骗了,这种被欺骗的感觉容易产生很大的精神刺激,受骗者会感觉非常懊恼。我们日益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广东精神。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个人在家庭中的言行与公共生活中大的文化都有很大关系。每个人都“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每个人都讲道德、有诚信、不骗人,每个人都把这样的精神贡献到文化中,人和人之间就会慢慢产生一种新的信任。如果今天你骗我,明天我骗你,今天你用这种方式,明天我用另外一种方式,我们个人的生活幸福感肯定没有了。你做了好事,未必得到好报,你诚实待人,人家却用虚伪和欺骗来回报你,那你会觉得这种生活太可怕!我们不知道每天应该说什么、干什么。

我们在本职工作中践行广东精神,不能说一套做一套。我们以前对道德认识有个很大的误区,把它看作是自上而下的要求,其实道德是要求自己的,不是要求别人的!我们过去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讲的路径是先从自己开始,这与道德的本性、特点联系在一起。

每个人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践行广东精神,各个行业之间也将充满理解、尊重。其实每个人都很不容易,我年轻的时候,当时孩子小,每天上班前都会给他买鱼腩煮稀饭。看到卖鱼人的手常常被水泡得似乎要烂掉,我觉得很不忍。有人说他们赚了很多钱,但我觉得他们通过劳动来诚实赚钱,不卖假货,我们应该从心里尊重他们的劳动,他们做这个职业的诚信就体现在这里。如果不要钱,怎么能养活家人?不能说不要钱就是高尚的。我们应该在不同的职业生活中去践行广东精神。

最后就是它的公益性,有一种全民公益,这可能也是我们在今天新的历史时期践行广东精神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大家知道,公益事业与我们传统讲的慈善事业有一点不同。根据我自己肤浅的研究,“公益”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公益基于个人和组织;二是它基于某种价值观,是一种志愿行为。同时,它也实现了公共利益。现在有很多公益组织。例如,一些人基于共同的价值观,一起做环保公益活动。结果是,让在这里生活的人都能够享受到美好的生活,所以它是实现公共意义的行为。

公益行为与慈善的不同之处在于,慈善过去是讲捐钱捐物,公益的范围与捐钱捐物有关系,公益行为有时候我们也表达为捐钱捐物,但是公益也不一定是捐钱捐物,还有一个更宽泛的范围。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