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海峡两岸关系:近期难以取得突破
在线阅读 收藏

历史上恐怕没有哪几个年头象1997年那样,人们对它的到来怀着如此多的期盼。因为香港的回归以及中共十五大的召开使1997年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坐标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历史遗留问题都可以在这一年里得到圆满解决或取得重大突破。在没有重大变故的情况下,袓国大陆与台湾岛间的政治僵局很难打破,两岸进行政治谈判的可能性几近于零。

邓小平指出,两岸“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祖国大陆对台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维护全中国人民的根本权益,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最终实现中国统一,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台湾当局仍顽固坚持“两个中国”的立场与政策,企图阻挠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阻挠两岸实现直接“三通”,且将分裂的政策、措施引向思想、文化乃至民族的层面,以使两岸的分裂局面永久化、固定化。因此,台湾当局的分裂活动一天不停止,大陆反分裂的斗争就一天也不会停止。

1995年6月,李登辉以对美进行所谓“私人访问”之名,大搞“两个中国”之实。李登辉在得知其访美的意图得逞后承认:他访问美国“更重要的象征意义在于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存在,已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要让国际社会了解台湾拥有主权,我们绝不是中共的地方政府”。李还提出:“我对大陆政策更有信心,既然外国都能承认台湾的国际地位,大陆方面又奈我何”,“我希望访美效应能够发酵扩大,继续前往日本”,“有人说我们不能打破外交上的孤立,但我们会尽全力向‘不可能的事物挑战’”。其挟洋自重、死心分裂中国的面目昭然若揭。李登辉的“两个中国”政策、国家分裂的危险触动了中国人最敏感的神经。饱受异族100年侵略、奴役之苦的中国人,探知国家独立之宝贵,将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怎么可能容忍李登辉与外国势力再度分割中国。于是海内外的中国人开始强烈谴责李登辉的分裂行径,要求中央政府采取必要措施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在海外,侨胞中出现了“保钓”运动以来又一次坚决维护祖国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群众运动;台湾岛内也出现了反对分裂的强大呼声。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1995年夏季开始领导了全国人民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

进入1996年,反分裂反“台独”斗争继续进行。年初,李鹏总理在纪念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主席的重要讲话《为促进袓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努力》发表一周年时指出:“讲话开宗明义指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这是八项主张的核心。中国人民不但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也同样反对‘分裂分治’、‘阶段性两个中国’等违背‘一个中国’的言行”。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领导人都反复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允许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批评李登辉分裂国家的行为;并多次表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外国人不应该说三道四,更不应采取什么行动企图加以干预。只要外国势力不支持、不纵容台湾岛内一些人搞独立、搞分裂,就不用担心海峡两岸形势紧张;反之,就会使海峡局势紧张起来,发生这种情况对美国未必有什么好处。”大陆媒体与知识界、学术界也纷纷发表文章、谈话,批判李登辉及“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庄严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有战斗力、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依赖的军队,我们坚决拥护、不折不扣地贯彻江泽民主席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坚决贯彻李鹏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绝不容许一寸领土从祖国的版图上分裂出去,绝不容许任何外国反华势力插手中国的内部事务”,并从去年3月上旬到下旬,在台湾海峡相继进行了导弹发射训练、海空实弹演习和陆海空联合演习,震动了台湾岛,波及海内外。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进行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狠狠打击了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公开宣扬“台独”的势力,使其在所谓“总统直选”中的得票率跌到21.1%,迫使该党进一步淡化“台独”诉求,其夺权执政的希望更加渺茫;揭露了李登辉的分裂本质,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矛盾,造成国民党新的分裂;警告了企图插手台湾问题的外国势力,显示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和能力;深刻地影响了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看法,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认识到: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基础,只有有了稳定的两岸关系,台湾岛内才有稳定,才有发展;大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了全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与信心。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以全国十大城市20所高校师生为对象,进行了一次问卷与座谈相结合的社会调查,发现在反分裂、反“台独”问题上人们的意见非常一致。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在内的不少学生表示,他们虽然很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但台湾如果要“独立”,他们将毫不犹豫地投笔从戎,为悍为袓国领土主权完整而战。

经过这场反分裂、反“台独”斗争的初步较量,台湾局势与两岸关系出现了有利于祖国统一的积极变化,国际社会也更明确了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不会动摇,从而使中国处于更有利的战略地位。李登辉1996年初就放出缓和两岸关系的空气,以后他发表了一系列政策性谈话,大谈缓和两岸关系。他表示:“维持台湾的安定,两岸的和平,符合两岸民众的需要,两岸如何结束敌对状态是第九任总统必须处理的重要问题”;还信誓旦旦地说他“将主动优先采取缓和两岸关系的步骤”;表示他要“访问中国大陆,从事和平之旅”。但是,在行动上李登辉却大搞“两个中国”,继续从多方面毒化两岸关系气氛,进行分裂活动。李登辉宣称“我们必须了解,中国是一个分裂、分治的国家”,“中华民国本来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提出,李登辉“一定是以中华民国总统身份访问大陆”。甚至再次自比为摩西,他“要让台湾人拥有自由和民主,就像圣经中摩西带领希伯来人逃出埃及一样”。同时台湾当局继续推行“务实外交政策”,在国际上坚持分裂活动,且在“全球使节”会议上提出了“务实外交”的“纲领与任务”。李登辉和台湾当局这样说,也是这样干的。他们不但派出大员四处活动,继续筹划李登辉访问美国、日本,还与“台独”分子联手搞台湾重返联合国的活动,妄称“两岸在联合国都有代表权”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另一方面,台湾当局还积极筹划将台湾政权的政治体制进一步“本土化”,为台湾当局“两个中国”政策的长期化、固定化制造“法理依据”,使台湾的政治体制向着“总统制、单一国会、三权分立”的美国模式发展,让台湾的政治体制更适合“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政策的需要。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也是和平统一的基石。1995年就是因为李登辉搞分裂活动破坏了两岸关系稳定的基础,才使两岸政治关系倒退,1996年李口头上大喊缓和两岸关系,行动上却不改变分裂祖国的政策,所以1997年两岸政治僵局会持续下去,进行政治谈判的可能性几近于零,或者说根本没有。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是大陆对台的基本政策之一。早在1955年中国政府曾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作为“武力解放”的辅助形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大陆决定用和平方式实现两岸统一,并先后提出国共“两党对等谈判”、“两岸谈判”的主张。但蒋氏父子提出与中共“绝不接触、绝不谈判、绝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使两岸政治谈判无法进行。李登辉执政后,提出大陆根本不能接受的谈判三条件,即大陆要同意两岸为“对等政治实体、放弃对台使用武力、给台湾国际生存空间”。其中任何一条的实现都会造成“两个中国”的严重后果,与中国政府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相悖。李登辉也很清楚这一点他提出“三条件”的目的,就是抵制、反对两岸进行政治谈判,但又以大陆不接受其条件将责任推给中共,以便他实现“拖以待变”,彻底分裂中国的目的。

大陆开展反分裂反“台独”斗争之后,李登辉面对新的形势又改变策略,大谈要进行“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谈判”,与大陆签订“和平协议”。于是两岸又展开怎样进行政治谈判的较量,即围绕谈判以什么原则为指导、要达到什么目的进行新一轮的斗争。中央政府坚持谈判必须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进行,其目的是促成两岸最终统一。李登辉却避谈“一个中国”原则,不讲谈判的最终目的,只讲两岸要“就结束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另有所图地提出“签订和平协定”。李登辉是想在新形势下抓“政治谈判”的旗帜,行动上却继续拖延统一,以便实现台湾当局“用时间换取空间的战略”,而且仍妄图将两岸不能进行谈判的责任推给大陆。然而李的做法只会让两岸同胞进一步认识其分裂面目。更有甚者,台湾当局带头鼓吹“新台湾人主义”,民进党与其他一些政治势力在不同程度上也附和这一谬说。很显然,“新台湾人主义”对于“一个中国”具有更强的分裂性与更大的挑衅性。它突出“以台湾为主体”,公开标榜“台湾民族”,妄图将在台湾的中国人变成“在地化的民族”——“台湾人”,“新台湾人”还要建立“本土文化”,并走向国际。总之,李登辉是意图通过倡导“新台湾人主义”从思想、文化乃至民族的深层次上与大陆争夺民心。他是要挖统一之根,植分裂分治之本。李登辉这一新的图谋使两岸围绕统一与分裂的斗争更加探入,也更加艰巨。李登辉与台湾当局露骨地鼓吹“台湾问题是国际问题”,公然反对说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为将台湾问题国际化,李登辉等人一再加强与美国、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军事与安全上的串联。与美国竭力提高军事合作层次,与日本加紧勾结,提出“建立台日安全共同体”。1996年4月,美国、日本发表“美日安全体系保障宣言”,将“美日安全条约”的目标从遏制苏联转向防范中朝,阴谋将其军事活动的范围扩大到东南亚及波斯湾,与东盟、澳洲相呼应,形成以美国为核心的海上多国分区战略包围网,从而使台湾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李登辉与台湾当局抓住时机提出,“亟愿与美国携手,共同为西太平洋的安全提供更完整的保证”。李登辉想利用亚太安全态势的变化,“充分发挥”台湾地缘政治的重要性”,让《与台湾关系法》形成的台美双边“安全关系”,将分开的美日、美韩、美菲、美澳新等双边安全关系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包围网,让台湾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在其亚太安全体系中发挥“独特作用”。台湾当局在千方百计推动“务实外交”过程中,加紧编织台湾的军事、经济安全网,使两岸在国际社会围绕统一与分裂的斗争比过去更为复杂、尖锐。

李登辉不仅在政治上一再施展各种手段妄图分裂祖国,而且对于两岸经贸关系呈现出的好势头竟也再一次“踩刹车”。1996年8月14日李登辉在听取“国民大会国事建言”后做总结报告时,不顾自己在“李六条”中所说的“台湾的经济发展要把大陆列为腹地”的话,宣称:“建立亚太营运中心之努力方向,往往被扭曲为西进大陆的政策依据,根本是鸠占鹊巢。因此,以大陆为腹地,建立亚太营运中心的论调,必须加以检讨”,并明确提出对台商投资大陆要进行限制。李登辉这一政策性讲话使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做了调整。“行政院陆委会”表示“大陆政策不能政经分离”;“行政院经建会”主任委员宣称“亚太营运中心计划是一个投资台湾的计划,是台商留根台湾的计划”,“目前该是对大陆投资放慢脚步的时候了”;“经济部”部长提出了现阶段大陆经贸政策原则:中小企业与准许类可投资大陆,大企业暂缓,专案类严审。李登辉与台湾当局倒行逆施的行为引起了大陆的强烈反对与台胞的巨大反弹,台湾当局又表示两岸经贸“不会任意刹车或加速”,但李登辉的“急转弯”对两岸经贸关系的阶段性发展仍旧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然而,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台湾企业家在祖国大陆发展事业,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嬗变与大陆投资环境的优化,随着大陆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大陆广阔的市场对台湾来说,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这一切使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必会进一步加强。今后祖国大陆会努力排除李登辉为这种交流与合作所设置的障碍,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不断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1996年8月19日,交通部颁布《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运管理办法》,同月21日,外经贸部发布《关于台湾海峡两岸间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办法》,就是这一决心与政策的具体体现。台湾同胞尤其是工商业者也在排除阻力,抓住时机,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台湾民间成立海峡两岸航运协会,促进两岸实现直接“三通”。台湾学者对李登辉“检讨西进政策”的说法也提出质疑、批评,其媒体认为当局“制订务实的两岸经贸政策刻不容缓”。可以肯定,1997年的两岸经贸关系会受李登辉决策的影响,但整个发展势头不是他可以完全控制的,两岸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仍会有所发展。

此外,在台湾岛内还产生了一些新的值得关注的变化。1996年10月台湾又有人成立“建国党”,这是由一群不满民进党“失去台独理想”的“台独基本教义派”分子组成的新政党。该党标榜以“建造独立的台湾共和国”为“永不改变之最高宗旨”、属于“刚性外造政党”、是“群众路线与议会路线交叉运用的运动型政党”。“建国党”在今后岛内外现实环境下能否生存、发展是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但当前它确实是分裂了“台独”势力,影响了民进党。“建国党”吸引了少量的民进党骨干分子,也必然带走部分“台独铁票”。但同时又让民进党以“台独”温和派面目出现在选民面前,对其吸收中间票源有利。新的政党对民进党的影响将会影响台湾政治生态的重组,进而影响两岸关系的演变。“建国党”的这种影响力有多大,在1997年能否明显地影响两岸关系、怎样影响、结果如何,尚需认真观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