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美关系:可望回复到正常温度
在线阅读 收藏

1996年11月5日,五十二年来首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选连任成功:克林顿仍是白宫的主人。这一结果并不出乎许多人的预料。

由此许多人进而预测1997年中美关系的大约热度——正常偏低或正常值下限,约摄氏35度左右。

作出这一判断是有其根据的。

1996年,中美关系可谓几经危机。先是美借所谓我向巴基斯坦提供用于制造核武器的环形磁铁一事,扬言要对中国实行新的制裁;继而双方在台湾问题上对抗升级;而后又单方面宣布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价值30亿美元的产品实行贸易报复;力图阻止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会议上妄图通过“反华议案”;以所谓“持不同政见者”问题对中国施压。但是,在危机的后面又往往有缓和的征象:在向巴基斯坦提供核技术的问题上双方达成谅解,美宣布不对中国进行制裁;在中美贸易报复与反报复生效前的最后一刻双方达成协议,避免了贸易战;即便是在导致中美关系恶化的起因——台海危机上,克氏政府在派遣航母舰队时也采取了某种低姿态的作法,以缩小其影响;台海危机后,克林顿政府又一再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表示将谨慎处理李登辉再度访美和售台武器问题,并向台湾当局施加影响,要求它避免采取会重新加剧两岸关系紧张的行动;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讲话,要求从更长远的意义上来重视对华关系,并设法通过一项稳定的接触政策,包括领导人之间的定期对话,来解决中美之间的分歧,避免两国关系走向激烈的对抗。

克林顿政府在中美分歧问题上时而表现强硬,时而又作低调处理;一开始施加压力,待走到边缘时又向后退。之所以选择这种较为平衡的作法,是与大选年密不可分的。对克氏来说,对华软弱无疑是政治上的一大忌;但若中美之间再发生严重冲突或两国由台湾问题引起的紧张关系继续保持下去,共和党就会籍此指责其对华政策是失败的,他在选举年的日子同样不会好过。基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克林顿政府力求可以兼顾对华、对台关系,以及东亚地区的稳定和美国国内的利益。

“选举政治”使克林顿政府在1996年是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宗旨来处理对华政策的;而在大选结束后,对于已提出的一些改善中美关系的设想便有了提到议事日程的可能。克氏的连任,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保持对华政策的连续性,使目前两国关系的积极势头,特别是高层接触的进程将会继续下去。按照目前的打算,江泽民主席将应邀赴美作国事访问,戈尔副总统可能访华,克林顿总统的访华可能到1998年实现。十五大前后中美间已有7年之久无首脑互访的情形将会改变。那会是属于历史的一刻。这无疑会有助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恢复正常和趋向稳定。

克林顿政府可能对中国采取的较为缓和的态度,绝不是缘于克氏本人或其军师与中国有什么渊源。而是因为中美关系的基础已发生变化,新的基础正在逐步建立。这个基础就是冷战结束后两国在经济、政治、安全领域及广泛的全球性问题上的共同利益。其中经济利益已成为两国关系基础的最重要部分。现在中美贸易正以年均20%的速度迅速增长。据中方统计,两国贸易额已由1979年的25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408亿美元。美国对华投资已超过100亿美元。目前美国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被美国视为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由于中美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相互依存的程度明显加深,从而使两国关系越来越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这就使得美国今后将难以随心所欲地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因为任何对华制裁都无法避免严重损害美国自己的利益。

中国的日益强大,已无可辩驳地向华盛顿宣告,克林顿也好,或是今后入主白宫的什么人也好,任何不利于中国的行为只会同样的甚至加倍地损害他们自己。

1996年的台海危机便促使美国朝野不得不重新思考美国在中美关系中的切身利益。形势往往只有走向极端时才能回转。这样一场危机,倒促成美国两党在对华关系上逐步形成某种新的共识。美国人现在强烈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大国,将在未来成为美国在国际上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因此美国必须充分重视中国,把对华关系当作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加以妥善处理。在经过一个时期的争论之后,现在大多数美国人都不主张孤立与遏制中国,认为它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而只有与中国全面接触才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唯一选择。

中美关系已渡过了最紧张与最困难的日子,无论华盛顿还是北京都希望在1997年两国关系能取得新的重要的进展。但是长期的不友好状态使中美之间难以相互信任,并且,此种疑虑与不信任感还有继续增加之势。至今美国国内仍有一些人坚持冷战思维,并从意识形态偏见出发来看待中国。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将是美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作为一个“非民主政体”国家,一旦强大了,民族主义占了上风,就会“追求霸权”,推行扩张主义的对外政策,从而对美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及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构成“威胁”。而美国的一向所作所为,也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美对华政策的意图,他们所称的“希望看到一个强大和繁荣的中国”实属言不由衷,其根本目标是要“分化”和“西化”中国,他们认为“一个大而无害的中国”对于他们才是最有利的。因此,今后中美关系还将继续受两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制约。美国国会与行政部门之间的矛盾及两党政治利益之争仍将是中美关系发展的重大障碍;美国舆论和传媒的消极作用仍不可低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美关系将继续是一种缺乏互信的脆弱关系。

此外,台湾问题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美国目前的对台政策仍然是主张维持两岸分离,保持不独不统的现状和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同时设法进一步但又有限度地提升美台关系。现在在美国国内,特别是在国会里,亲台的势力仍然很强大。若台湾当局加紧推行“务实外交”,或美国政府采取行动加强与台湾的政治、军事关系,则不排除两岸和中美关系发生新的危机的可能,那么中美间的温度将是超过40℃的高热。

除台湾问题外,中美今后在人权、武器扩散、贸易等问题上的摩擦也仍无法避免。美国在处理中美分歧时也不会放弃施压的一贯做法。从美国亚太战略的走向看,明年美国将更加重视中美关系中的安全问题。同时,鉴于美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1996年6月已超过美对日贸易逆差),今后中美在贸易上的摩擦可能加剧。此外,美国还将密切关注香港的形势。在香港回归后,若美国企图采取干涉主义的做法,香港问题就可能成为中美关系中一个新的不稳定因素。

1997年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美国,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克林顿政府又有了新的开端,在国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也愈加巩固;而中国将要召开党的十五大,定会出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举措。在这样历史时代背景下的中美关系必定是举世瞩目的。中国与美国都面临着改善相互关系的新的机遇。由于美国国内在对华关系上出现了新的共识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新的变化,目前两国关系相对稳定的局面大有希望保持下去。随着美国大选的结束,“选举政治”对中美关系的消极影响也将消失。克林顿连任,不仅中美高层接触的势头会得到加强,而且美国政府很有可能会开始寻求解决两国关系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永久性地解决对华最惠国待遇及取消美国在天安门事件后的对华制裁等,并把它们提上议事日程。若能如此,中美关系将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当然,对中美关系前景也不容过于乐观,不要期望两国关系会出现戏剧性的发展。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解决两国重大分歧时,双方妥协余地都不大。中美之间目前这种既对话又争吵,既合作又摩擦的局面还将长期保持下去,反反复复的情况还可能重现。两国关系只能在曲折和起伏中逐步向前发展。

不管怎么样,中国与美国这两个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利益两极都已认识到,只有发展正常的两国关系才是双方真正的利益所在。因此,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或潜在出现各种各样的摩擦甚至危机,都无法阻止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有人说:中美关系,即便一时向后退了两步,也终将再向前进三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