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底层青年的奋斗和实现
在线阅读 收藏

因为我既写小说又做记者,所以我非常希望用生活中的例子以及文学当中的一些故事来讲一下这个话题。

最近文学圈有一个热议的话题,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门罗获得了诺贝尔奖,获奖之前,艾丽斯·门罗在中国只有一本书,叫做《逃离》,很多人并不知道她。她20岁就结婚了,当时比较贫穷。结婚以后,她希望能够尽快安定下来进行写作,但是她写到37岁才推出第一本书,而且她的作品很短,没有长篇,因为她没有时间。她说她在怀孕的时候最紧张的事情就是要抢在生孩子之前写一部鸿篇巨制,但是她每次写出来的都是短篇。那几个月大家应该可以想象,她怀孕了以后,可能会不舒服,而且身体负荷很重。她与丈夫开了一家小书店,但是她坚持下来了,一直坚持到82岁,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使我觉得很震惊,当然也很励志。

莫言老师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莫言小时候也很苦,他1955年出生在山东高密。那个年代物质比较匮乏,我看资料,他小的时候备受歧视。我们在一起参加过会议,在扬州的一次笔会上遇到过他,但是我并不知道他在童年时被歧视。他骂老师是奴隶主,学校给了他一个处分,那个时候他非常小,心灵肯定受到创痛。

莫言最悲哀的还不是被学校处分,而是他家里特别穷,而且他不是长子。他自己写的文章当中就提到,自己被父亲打得很厉害。根据我个人的经验,现在年轻的爸爸们对孩子都很疼爱,但以前孩子多,父亲要么缺席,要么就是特别威严,把很多脾气发在孩子身上,所以莫言饱受毒打。他一是穷,二是不受待见,就是没有人喜欢他,这使他的童年很孤独。大年三十,家里没有饺子,他就去别人家里要饺子吃,这种经历全都在他的心里积攒下来了。

这样的成长环境和这样的生活条件对莫言产生了极大的刺激,成名以后他说了这样一段话,这是原话——“我的童年是黑暗的,恐怖、饥饿伴随着我成长,这样的童年也许是我成为作家的一个重要原因。我的写作动机一点也不高尚,当初就是想出名,想出人头地,想为父母争气,想证实我的存在并不虚幻。”他说得特别明确,他写作就是为了成名。

好在他赶上了一个独特的时代,靠一部小说就可能改变命运。但是到了现在已经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这也算是他抓住了机遇。他写了很多好作品,有《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也是中国文学的骄傲。我记得在80年代看到《红高粱》后特别振奋,莫言也因此与电影结缘。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