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哲学的嬗变与未来——《当代哲学趋向与中国哲学跨世纪发展》成果简介
在线阅读 收藏

中共中央党校侯才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哲学趋向与中国哲学跨世纪发展》(批准号为97BZX003),最终成果为《哲学的嬗变与未来》。

这一研究成果对哲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当代趋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其主旨和任务是:从哲学观的高度,围绕哲学本身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对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及其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概括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尝试提出一种合理的哲学的自我理解和当代阐释,揭示当代哲学发展的主要趋向,以及阐明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所面临的主要课题和任务。

研究成果主要涉猎和包含了以下研究内容:①对哲学概念的历史解读与当代诠释;②对哲学自我理解史的概观和描述;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以及西方哲学特别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的审视、分析和重释;④对哲学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如:哲学与社会实践、与民族精神、与全球化等的关系;认识重心的迁移与哲学对象、哲学主题的转换;哲学与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及其历史演变;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认知、价值和审美的完整结构及其功能;⑤对哲学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当代趋向的揭示;⑥对中国哲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研究,等等。在具体内容安排上,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导论:哲学的概念。揭示为社会实践所规定的人类认识重心迁移的轨迹,并以此为基础,对迄今哲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做出整体描述,提出一种哲学的自我理解和当代阐释。上编:哲学的历史理解。研究儒释道、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马克思、海德格尔等中外哲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哲学观,描述和总结哲学的自我意识史。中编:哲学的当代审视。研究和评析包括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主义、商讨理论、民主社会主义哲学等当代富有影响的主要哲学思潮、流派。下编:哲学的未来发展。探讨哲学发展的趋向,以及当代中国哲学发展所面临的课题和任务。

该项成果提出的一些较为重要的观点是:①通过对人类认识重心迁移及其由此规定的哲学史内在逻辑的考察,从历史和当代两个角度对哲学概念进行了阐释,揭示了作为哲学基本结构的一般智慧、特殊智慧和个别智慧三个层次及其内在联结,强调了哲学在当代所凸现的人类之理性和良心的功能及其意义,提供了一种哲学的独特定义和自我理解;②将研究视阈提升到哲学观的高度,以哲学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为核心,对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哲学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梳理,概略地描述了哲学的自我意识史;③提出了哲学史中存在“主体主义”和“客体主义”两大思潮和传统,对其进行了揭示和描述,并从这一视角出发,对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进行了重释,将其理解为主体主义和客体主义两大传统的综合和统一;④从思维方式的角度重新解读、诠释和阐明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蕴含和现代意义,特别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悟性”概念提升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其本质和特征,并将其纳入人类认知结构之中,在扬弃康德的“感性、知性、理性”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感性、理性、悟性”这一更具世界文化包容性的新的认知结构模式;⑤对包括存在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主义、商讨理论、民主社会主义哲学等当代社会中有影响的哲学思潮和流派进行了独特的分析和解读;⑥以人类认识重心的迁移为中心线索,从全球化背景出发,对当代哲学趋向以及当代中国哲学所面临的任务和时代课题做了新的揭示和描述,特别是揭示了人类认识重心迁移的主要表现以及对哲学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等等。

在方法论方面,本项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将哲学观的历史演变与变革置于重要的地位,综合运用语源学、系谱学、比较学、逻辑学、解释学等方法,彻底贯彻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注重研究的彻底性和原创性。

该项目属哲学学科前沿性和基础性的研究课题,同时又带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具有相当的研究难度和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主要意义表现在:在理论上,将有助于深化对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推动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和发展,并最终促进哲学各分支学科的专业水准的提升;在实践上,将有助于推动哲学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增强哲学自我意识的自觉,进一步明晰哲学自身在当代所处的地位以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以及更好地发挥哲学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