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从抽象到具体”也是认识的飞跃——马克思关于认识的“第二条道路”的论述及其对于我们当前思想理论与工作上的重要指导意义
在线阅读 收藏

我们知道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是认识的一种上升运动,我们称之为认识的飞跃。这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重要的。因为这种认识,使我们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在调查研究中,懂得并实践着从许多具体的事实、现象、事物中,注意收集具体的、个别的事例—事实—事物,对诸多信息—情况—现象,经过思考,总结共性的要点,提炼规律性认识,探索并抓住本质,从而达到抽象的归纳、理性的认识乃至理论的概括,认识因而提高,实现飞跃。这是思考、总结、提炼、理论概括和理论创获的必经之路。循着这一路径,我们的认识能力、思想水平、理论修养和处事智慧都会得到提高。我们的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也包括所有从事各种工作、服务各个行业的人们,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循着这个认识论、方法论的途径在思想与认知能力上,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地成长起来的。

但是,还有一种与之相连的认识论、方法论的途径,却不常被人们提起,不重视甚至不知道这种认识途径的存在。这是认识上和工作上的严重缺陷,应引起重视。这就是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同样是一种认识的上升,是一种认识的飞跃。马克思把这种认识称为认识论、方法论与研究工作的“第二条道路”。

马克思是怎样论述这个认识规律的呢?

马克思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从政治经济学方面来考察某一国家时,提到这种认识论的。他指出,这种考察,先从具体的事物开始,比如人口、民族等,收集很多资料;然后,在分析过程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找出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关系”。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一般”“概念”以至理论的进程了。马克思称这为考察、认识、研究的“第一条道路”。他指出,“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然后,他接着指出,还有另一条道路。他称这第二条道路为:“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他说:“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里,明确地指出了从“抽象”到“具体”是一种认识上的上升,是一种思维的飞跃。他特别申述了这种“认识的上升”的性质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

马克思最后这句归纳,很重要,但需要加以申说。

比如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来说,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经典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体系,当我们将它应用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时,就是一种长时段、大范围和极深刻的“从抽象到具体”。而这种“从抽象到具体”,一方面是掌握了“抽象—理论”的精华与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则是将这种理论运用到中国的社会实际和具体实践中去。这样,“中国的实际与实践”,就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的、自在的客观实际和实践,而是被“抽象—理论”观照了的现实,是被用理论分析、解剖给予了理论解释的“具体”,因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具体”了。也就是从“自在的具体”跃升为“自为的具体”了。而在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就实现了飞跃,达到了认识的上升。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第二条认识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这样产生的。

再拿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来说。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抽象”,它概括了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吸取了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而且融会了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科学理论,在理论方面,它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因此,这是一种综合了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诸多理论的宏大“抽象”,其内涵十分深邃。但是,因为是一种宏大的综合,所以,它在实现理论概括的过程中,如马克思所说,“从表象中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作为一种理论,不会、不可能也不应该包含所有地区的具体情况。它包含综合后的大具体,但不包含局部的、细小的、个别的具体。这就是抽象比具体深刻,但具体比抽象丰富的原因。抽象包含具体的本质部分,但不包含具体的一切部分。这样,我们在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时,就需要用抽象的理论,去观照具体的实际,即梳理、分析、解剖具体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在更高的位置上,以理论的视角,运用理论的原理,来考察和“解释”具体的实际—实践,只有弄清楚什么条件、怎么规划、怎样行动,才是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原理,又适合具体地区、具体单位、具体项目的实际的。这样做,就是在完成一次从抽象到具体认识上的上升和飞跃。而从理论上可以推断,实践也证明,只有实施了、完成了这种马克思称为认识的“第二条道路”认识上的上升时,才能真正贯彻执行好科学发展观。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在有些人,在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时,并没有注意实施、完成这种认识的飞跃,而是一般地、从抽象到抽象地去做,忽略了甚至无视本地区的具体实际,没有把“抽象—理论”和“具体—实际”互相结合起来,使自己的那个“具体”(具体地区、具体单位、具体项目)成为“精神的具体”,使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本身的具体之中。这就难免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上是在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而实际上却产生违背它的不良结果。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