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西部大开发与新疆民族文化建设——新疆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
在线阅读 收藏

“西部”包括12个省区市,即5个民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6个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1个市(重庆市)。此外,还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589414。西部的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国总面积的71%,人口3.65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9%。西部是孕育中华文明之源,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个大局”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加快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先发展起来。一个大局是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当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要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2000年中央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朱镕基时任国务院总理,他在2000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做了论述,明确指出这是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对新世纪所做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对于发展经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境,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朱镕基总理任组长,温家宝副总理任副组长。2000年发布的文件《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01年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西部开发办的《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以及国家计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制定的《〈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200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2006年,国务院又通过了《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总体规划》。目前,《西部开发促进法》与《西部自然保护法》也在制定中。上述这些充分说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高度重视。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战略位置也十分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西部人均生产总值不及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的40%。然而,自2000年中央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决策以来,西部各省区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青藏铁路的贯通,西气东输工程的完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的建设,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西部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国家的大力扶持、多项优惠政策的制定是密不可分的。国家对西部文教资金的投入增幅最大,西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西部的经济虽获得了很大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比,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西部的经济相对落后,但是,西部的文化却占有明显的优势。西部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遗产资源、自然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多元性、独特性,西部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是西部特色文化与特色经济发展的基础,将成为西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西部地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

目前,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2006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全国政协代表大会期间,有关西部大开发与文化建设的提案数量明显增加,关于此话题的讨论也很热烈。文化部长孙家正就此问题发言道:“西部开发的实践,必定要在人们的精神深处寻找凝聚力。广阔无边的西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兵马俑、敦煌石窟、丝绸之路……灿烂的西部文明使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魅力;西部还是革命文化的发源地,延安的革命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我们搞现代化建设;西部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荟萃之地,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广西五个民族自治区,云南、贵州、四川三个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形式多样而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特色,所以首先要保护好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精神和个性的载体——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等有形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等无形文化遗产。”1589415

2006年9月13日,党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党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制定的第一部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规划纲要。在这部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序言中,中央对于文化的重要性予以高度肯定:“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树立民族的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必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序言部分所提出的“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的观点,十分精辟,极为深刻。它对于发展文化的重要性,文化与经济互动关系的阐述,具有经典意义。

温家宝总理曾就文化建设问题讲道:“编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于进一步繁荣社会主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稳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5894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尤为重要。西部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要特别重视民族文化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民族文化,既为西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它本身也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西部地区,重视民族文化建设,必定会对于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民族文化保护》一章,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占有重要位置。在这一章中,有大量涉及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内容。例如,提到要加强民族古籍和文物的抢救工作,要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编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内容提要》;要做好《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等古典民族史诗的整理出版,做好优秀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工作;要规划和保护国家、民族语言文字,充分发挥民族民间重要节庆和民间习俗的积极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确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谱系,确定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内容。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的第二天(2006年9月14日),有关部门就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充满激情地说道:“在纲要中,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它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的渠道,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