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刘耿生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档案文献遗产调查及其文化价值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6BT003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王雁宾、何庄、梁继红、朱兰兰、李珍、张会超、黄静、郑慧、李永贞、张江珊、贺国庆、高大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形成并遗留下来的档案,统称为“历史档案”。因历史的、人为的和自然的原因,档案原件保存至今的,多为明、清和民国档案。这项成果对中国历史档案的分布特点及其文化价值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分析和评价,尤以明、清以前档案为研究的重点。明清中央政权档案多保存在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此外,在全国各省、市、县近3000个档案馆和图书馆、博物馆内,以及海峡两岸其他文化机构,还保存有卷帙浩繁的旧政权地方档案和民间档案。这些档案,因各地历史条件不同而各具特色。20多年来,历史档案的价值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对历史档案的利用需求也日益迫切。
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档案内容、价值特色、馆藏地址、查找途径等情况研究和介绍不够,国内外、海内外至今尚无一种全面介绍、评价我国各地所藏历史档案的专著,致使广大读者不知道自己急需的档案保存在中国何处,即或偶尔获悉所需档案的藏处,因不了解其内容、形态、价值等具体情况,又顾及时间和空间的消耗,最终望而却步。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历史档案价值的发挥。例如,近来正在筹划重修《清史》,不少学者仍以真伪杂厕、错舛丛生的《清史稿》为据,而没有充分利用清代档案,出现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所需档案在何处保存,这与中国历史档案资源分布及其文化价值的相关研究关系不大。另一方面,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却尘封插架,长年沉睡在档案库房,无人知晓,无人问津,严重地妨碍了这些国宝级档案作用的发挥。通过探究中国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布特点和文化价值,确立规律性认识,从而可以为广大学者提供服务。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者的角度,摸清家底,创造更优化的管理条件,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共享;从利用者的角度,目标明确,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要的资源,使历史档案信息能实现其价值。
课题组在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力图摸清中国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家底”,如数量、文种、价值构成、特色等,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探寻其分布特点,如空间地域分布、时间分布、存址分布(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资料室等文化机构)、所反映对象分布等等,结合档案形成的历史因素和地域特征,进而找出其分布的客观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