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收藏

深圳是一个新兴的城市,我1980年代、1990年代都来过,现在也经常来。我对深圳的印象很好,深圳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兴城市,也是在珠三角发展很快的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文化的发展,经济上去以后,人的全面的素质也要上去,所以文化也要上去。深圳这个地方很有开放的精神、学习的精神。深圳开办的市民文化大讲堂非常好,能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慢慢让我们成为一个文明的城市。文化上去了,那么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步伐的加快,我们国家的形象、地位也在提高。整个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也有很大的变化。胡锦涛总书记批准要在世界成立100所孔子学院。像韩国、美国、瑞典,都成立了孔子学院,用孔子命名。现在孔子才是真正地周游列国了。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是在黄河流域以内,现在办孔子学院是走向世界。这就是中国文化带来的,中国的富强、中国地位的提高带来了文化的繁荣。胡锦涛总书记还批准在孔孟的家乡建立一个“华夏文化标志城”,这是几年以前批的,现在正在筹办。有人说将来这是我们的圣城,像耶路撒冷、麦加一样是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或者其他地方的人朝拜中国文化的一个城。

现在美国有个中学已经把中文定为第二外语,最近英国一个中学把中文当做必修课。法国的40个小学和北京的40个小学签订了一个协议,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法国的40个小学的小朋友既学法文又学中文,我们中国的40个小学的小朋友既学中文又学法文。我在电视台还看到,现在美国高层次的人挑选保姆,给保姆的薪水很高,大概是10多万美元,其中有一个条件,必须懂中文,保姆必须教孩子学中文。这是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报道的。

东莞一个公司,去年招工的时候,开价年薪18万招一个总监,要求必须能背诵《弟子规》,结果没有人去应聘。有的人读了点,但是不会背诵。我们现在读经班的小朋友都能背,有条件去应聘。现在全国很多企业都将学习《弟子规》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弟子规》讲的是做人要孝顺,做人要负责任,要讲文明习惯,要读书,要把书摆正。干什么事情,要有一种责任感,这就是《弟子规》提出的做人的要求。《弟子规》只有1080个字,但是它写得非常精当。

台北几十万的倒扁游行声势浩大,能把大家调动起来,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市民提出了四个字:“礼义廉耻”。“礼义廉耻”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传统文化的基础。现在台湾不仅蓝绿营对阵,还出现了一个红营,突破了蓝营和绿营的界限。红营发动36万人,高举“礼义廉耻”旗帜。什么能鼓动民心?传统文化。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国民党的主席连战先生。国共已经断绝了多少年的联系,五六十年没有来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国民党的领导在新的时期第一次握手。第一次握手他们讲的什么话?胡锦涛总书记伸过手跟连战主席讲的第一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用《论语》的话、孔子的话表示欢迎。连战先生的回应是什么?连战先生后来的回应用了“子在川上曰,逝者于斯夫”;“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等等《论语》中的语言。这就印证了我国古代交际场合,你唱一首古诗,我唱一首古诗,互相应和,现在国共两党领导人都懂这些。

什么是纽带?传统文化是纽带,可以把海峡两岸的同胞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文化我们能让它消失吗?不能消失,它还有它的生命力,有它的价值。2005年5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又会见亲民党的领袖宋楚瑜先生。胡锦涛与宋楚瑜握手时说什么?他说:“宋先生,你最近在大陆的演讲,我听了,你讲得很好。你讲: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炎黄子孙不忘本”,本是什么?就是传统文化,就是孔孟、老庄等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富的文化。所以“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才能够一家亲。不忘本是前提,不忘本的时候,两岸的兄弟才一家亲,就是一家人了。宋楚瑜马上用《易传》的《系辞》回应,他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他一口气把《易传》中《系辞》这句话说出来。“化而裁之”,不断地变化,就是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人员在变化,时代也在发展。“推而行之谓之通”,我们把变化的这些东西推出来,不断实践它(行就是实践它)。“举而措之”,就是举措,我们讲举措是倡导一些办法,为的是天下之民众,为了天下的老百姓。这是《易传》讲的,读过《易传》的都知道。宋楚瑜说,我们海峡两岸有变的东西,也有不变的东西。变的东西是什么呢?这就是几十年的恩恩怨怨可以变,我们很多误解和矛盾可以变,但是有一个不能变,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个不能变!我们都是兄弟。你看,通过这一解释,传统文化就活了,就有生气了,它是联系海峡两岸一个坚强的纽带。我们能够把它丢掉吗?不能丢掉。

2003年7月17日,《参考消息》报道了一个消息,讲的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他希望美国的领导人要“学习中国的古典智慧”。基辛格博士是老牌的外交家,1971年秘密访问中国,打开了中美外交的通道。1972年2月,美国的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博士访问中国。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动作,改变了整个的外交格局。因为这一会见,尼克松总统头一夜没有睡好。到了北京,在毛主席的书房里,毛主席接见他。毛主席说,外交的事情,我们两个不谈了,交给外交部长去谈,我们两个好好谈谈文化,谈谈哲学,一下把他震住了。这是蕴藏五千年文化的国度的领袖才能说出来的,没有五千年的文化积累是说不出这样的话的。基辛格博士和尼克松总统后来写回忆录,都写到这事。他们经常讲到毛主席、周恩来的文化底蕴。1960年,我那时候刚大学毕业,听说美国总统肯尼迪桌子上摆着《毛泽东选集》。大家现在可以到网上看,很多总统的文化顾问就跟现在美国的总统献计献策,有的建议总统读《论语》,或读《道德经》,或读《孙子兵法》。读什么我们不去研究,但是说明一点,中国的古典文化在外国人心中,在一个西方领导人心中是有地位的。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我们讲孔子,不是仅仅讲孔子这个人,而是讲他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外国人很欣赏中国的大同思想。美国有孔子的铜像,铜像下就有这样的一段话。美国有些州,如德州、加州等把孔子的生日当做教师节,他们认为孔子是伟大的教师。所以美国在1986年评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排名第一。外国人把孔子当圣人。现在的西方,老子《道德经》发行量第二,第一是《圣经》。

我这里讲一个故事:我有个学生在北师大读书的时候,比较“左”,常常批判传统文化。后来她到美国做访问学者,美国人问她孔子的事情,她还批判孔子。后来美国朋友,就把他们对孔子的看法,把他们写的书,给我的这个学生看,并最终说服了她。我这个学生现在在云南师范大学当副教授,她写了一篇文章,我觉得非常好,念给大家听一下。她说:“笔者从小在批判封建礼教、打倒孔老二的社会氛围中长大。从小养成了崇尚西方科学、鄙视传统文化的心态。直到本人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大学从教十年之后,受政府委派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思想才发生了变化。我在外国朋友家里,看到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重,从外国人写的书里,我了解了自己全然无知的东西。有一次聚会,外国朋友请我介绍传统的中国文化,我的讲话言之无物,却充满了自己的批判性意见。大家听了,都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色。这些经历使我猛醒,我横加批判的东西是我真正了解的吗?流传了几千年,受到全世界最有知识的人的尊崇,乃至外国的普通人都愿意学习的东西,难道我这个炎黄子孙反而应该嗤之以鼻吗?我自认为传统文化是现代人应该破除的封建迷信,根本不懂孔子学说,却认定自己比孔子高明,这难道是科学的态度吗?这下,我才发现了自己的迷信、无知和狂妄。于是我才静下心来认真地读古书,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几年的学习和研究,我才发现,原来中国传统文化像大海一样深广无边,而且其中埋藏着无尽的宝藏。”后来她就写了这篇文章,题目叫《世界性儒学复兴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她写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才知道她的变化很大。后来我有机会到昆明讲学的时候,我跟她很好地谈了谈。她现在整个人都变了,因为她花了好几年的时间真正静下来读了《论语》,读了《道德经》,读了几本经典,她才懂了。她现在除完成本职工作以外,还把精力、金钱都投入到中小学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之中。

作为一个中国人,想读一本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的话,就读《论语》;读两本,就读《论语》和《道德经》。《论语》、《道德经》,不是一两个人写的,是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是一个时代的精华。像西方人读《圣经》、阿拉伯人读《古兰经》、犹太人读希伯来的《旧约》一样,它是文明的源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篇文章叫做《学会生存》,认为“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向我们的先辈汲取智慧”。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要往现代走;学习《论语》,学习传统人文道德,我们要回到源头,回到最古的时代。这就是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

大家现在看党中央的一些决策、一些口号,很多都来源于中国文化。如“和平崛起”,“崛起”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平”就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和平崛起的最好诠释。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荣辱观等等,都可以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孔子说:“仁者爱人。”什么叫爱人?就是我尊重你,我同情你,关怀你,把你当人对待,不把你当物对待。反过来,你也尊重我,同情我,关怀我,把我当人尊重。孔子有两句很有名的话:一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欲就是想,我想立起来,也帮助别人立起来。我自己明白通达了,也帮助别人明白通达。什么叫立起来?立就是有我的社会地位,有我的价值,也要让我的朋友、我的学生,有他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这就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通达,我懂得真善美的道理,也要把真善美的道理告诉我的朋友。这是孔子诠释“仁者爱人”的第一条。这一条叫“尽己为忠”,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就是忠。第二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我的朋友、我的学生、我的亲友。我自己不要贫穷,我自己不要愚昧,我不要把贫穷愚昧强加于别人头上。我自己不要战争,我不要把战争强加于别人的头上。第二条叫“推己及人为恕”,从自己想到别人。多么普通的两句话,诠释了“仁者爱人”的意义,也就是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以仁为本”。以仁爱之心关怀人,以忠恕之道体贴人。

什么叫和谐社会?首先是和谐的家庭。孔子在《礼记·礼运》里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人不独子其子。”意思是,我不光把自己的亲人当做亲人,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还把别人的亲人也当做亲人,把别人的孩子也当做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和谐社会。孔子还讲过一句话:“父子笃”,父子之间相亲;“兄弟睦”,兄弟之间和睦;“夫妇和”,夫妻之间和谐;“家之肥也”,即是健康和谐的家庭。你看,这是一个和谐家庭。社会和谐的基础就是家庭和谐,家庭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

1987年美国有一个叫布鲁姆(Allen Bloom)的芝加哥大学教授,看到当时美国的青年不思进取,追求享乐,非常担忧,写了一本书叫做《美国心灵的封闭》,轰动美国。他说美国这样发展很危险。同样,我们中国是不是就没有我们的问题了,我们的青年问题也是非常多的。华中科技大学的前校长杨叔子院士专门写了文章说,现在有的大学生,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精于权力就是想抓权,掌权;荒于道力,就是荒废了道德。

我们中国有的研究生、大学生,也有不少问题。杨叔子院士写了一篇文章叫《高等教育的五重五轻》说,第一重理工,轻人文;第二重专业,轻基础;第三重书本,轻实践;第四重共性,轻个性;第五重功利,轻素质。他说“五重”是对的,“五轻”不对,应调整过来。现在讲应试教育是讲中小学,其实大学也存在一个应试教育的问题,不是素质教育。他说:“我们教育的弊病在于应试教育,现在大家普遍感觉中小学是应试教育,我个人感到高等学校也是应试教育,是找职业的考试教育。高等院校是工具性的东西在起作用,如果学生要找到好职业,就必须进行诸多的考试,只注重做事,不重视做人,不重视思维,急功近利,这就是应试教育。”

杨叔子院士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说:1980年代,他在美国的一个大学访问,美国有几位华人教授跟他讲,中国内地教育有一个缺陷,内地的留学生ABC很好,XYZ也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一点都不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请问这样的学生出来以后,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杨叔子院士这样说,我认为他们提得非常好,提得非常深刻,也非常生动。ABC很好就是外语很好,XYZ很好就是数学很好,业务很好,懂得美元英镑就是说会打经济算盘。不太了解黄河、长城,是指不太了解祖国的地理,对祖国的地理知之甚少;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是指不太了解民族的历史,对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一点也不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这是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一无所知。他用的词是“不太了解”黄河、长城,“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后来用到“一点都不知道”《资治通鉴》、《四书》、《史记》,就是说对中国的文化一无所知,这种高层人才对自己的国家地理历史知识知之甚少,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一无所知,可不可能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感情?会不会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很好地服务?现实的很多例子已经证明了这个批评是对的。

下面我再念一段文章给大家听,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他这篇文章是在2005年5月26日《南方周末》登的,题目是《重估国学的价值》。文章说:“当我们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当我们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那么我们可以断言我们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个重要的环节出了问题,出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危机,这是民族振兴、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并克服的障碍或挑战。导致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自然很多,如汹涌澎湃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实用功利主义的驱使与影响,如西方强势文化话语霸权的渗透与制约等等。然而,其根本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固有的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承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和迷失,对体现民族之魂魄的基本载体——国学有意无意地采取了忽略或偏激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漠视文化本根做法的后遗症将显得日益严重,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而是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因此,在今天完全有必要重新认识国学的价值,呼唤国学的回归,重建国学的学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登了浙江大学一位博士的一篇文章——《当前国家体系中的文化安全问题》。这位博士叫潘一禾,她把文化的安全问题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她说:“语言文化涉及更高层面的安全,如信息和思维向度问题;更深层次的安全,即如何理解和看待世界问题。语言不像今天的年轻人,时不时流行一阵染金发、穿酷装、跳街舞等;长期学习一种外语,尤其是一种时时处处展示为强势的他国语言,不仅可能会让年轻人的母语水平下降,而且会让他们的思维习惯和世界观都发生根本变化,会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倾心于某种外国文化。而在当今,快节奏、多变化的生活方式中,他们很可能对自身文化根本不了解,或者没时间了解;在不会比较也不想比较的情况下,就被外国文化‘俘虏’。这种精神上的被‘俘虏’,不一定指精神道德的衰退或下降,而是指一种与狭隘民族主义反向,却相似的偏激固执和忘本。学习他人本来是为了改良自身,但如果其结果是改掉了自己的身份或盲目崇拜他人,就会出现对外交流与革新自我之间的‘恶性互动’,并可能进而成为一种对中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的社会群体或思想力量。前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强调,‘我们应当在全球泛滥的伪文化压力的面前,捍卫自己的文化特征’,‘保护本国语言传统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原因在于如果本国的语言日趋消失,或者在几代之后遭到彻底的侵蚀,那么本国文化中的一大部分内容也会消失,本国特性的一些组成部分也会变没’。”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著名教授费孝通先生在他最后的十几年当中,提出了一个口号叫“文化自觉”,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费孝通先生1980年代在日本开国际文化学术讨论会的时候提出来的。第一个是“各美其美”,各个民族都有美的东西,美的文化,优秀的文化,你把它保护起来,弘扬起来,叫做“各美其美”。第二“美人之美”,我弘扬、保护我自己的美,还要学习别人的文化之美。第三“美美与共”,各个民族文化要互相包容,互相汲取,才能建设“天下大同”的世界。这是中国人的理想,我们现在全球化,往大同化走,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情况下,每一个民族都要捍卫自己的文化。

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3月提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很震撼人心:“我们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们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的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这句话的分量大家掂一掂。你是想当民族的罪人还是当民族的功臣?就在此时,如果你想各美其美,把我们的文化保护起来,弘扬起来,不让它中断,不让它消失,不让它成为失落的文明,那么你就不是罪人,你就是功臣。这是当今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赵朴初先生1996年7月8日又给党和国家领导写了一封信:“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在此存亡续绝之际,我和其他8位老人发出了建立幼儿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这一呼吁得到了李铁映、李岚清两位领导的高度重视,我深表感谢。……两年前发出紧急呼吁时,夏衍老人还在世,如今夏老故去,冰心、曹禺身体都很衰弱。我们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希望你们能让我们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赵老呼吁建立幼年古典学校,从小培养孩子读中国的古书,这样才有可能把文化传承下去。北京成立了圣陶实验学校,全国各地都有很多的知识分子响应,所以出现了现在儿童读经的局面。

我们主张儿童读经就是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为了我们当前的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把大家搞得太苦了,孩子学不了真东西。诵读文化经典有助于我们的素质教育。中华文化经典对爱国情感的培育、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太重要了,何况对于开拓思维、培养灵感、孕育创新的能力还有帮助。

我国著名的学者学衡派的代表吴宓先生1940年代就很有名了,他说文化经典的教育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凡是开展儿童读经的教育,很快就会辐射到家庭。所以,我们要改变社会风气,儿童读经就显得很重要了。儿童读经辐射家庭,家庭再辐射社会。读经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文化经典熏陶比较多的人与比较少的人相比,风度、气质是截然不同的。读经就是读古人的书,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古人、古贤、古书是传统文化的积淀的代称。很多人发生气质的变化,预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所以,研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可以使个人气质变化,可以使社会风气改变,这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文明社会、和谐社会。

有一个语言学家说,10岁以下的孩子首先要抓好母语能力的培养。母语对于一个少年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通过多读中华文化的经典,可以让他们感悟母语之美,感受正确地、自如地运用母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扎根在心灵深处,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精神的家园。爱因斯坦说过,没有阅读世界文学名著的人,等于高度近视的人不戴眼镜。郁达夫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族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道拥护、爱戴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为什么儿童读经非常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读经是儿童心理的需要。我的老师、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认为,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是人类种系智力发展史的缩影。人类种系是从猿猴慢慢变成人,慢慢进入文明。它经过漫长的时期,当时没有文字。人类的历史有300多万年,有文字的历史才几千年。那是人类的童年,人类的童年就要背诵民族的史诗、格言、歌谣、民族的故事。靠这样一代代的背诵,保存自己的文化智慧,也发达了自己的大脑。所以,我们每个孩子在童年就要背诵,要靠背诵格言歌谣发展自己的智慧,保存自己的文化,同时发展自己的文化。西方心理学和生理学说13岁以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高峰,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把最好的文章、最好的诗歌,让孩子背诵,会使他一生受益无穷。

一个人要是有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感谢之意,感激之行,他就会懂得做人,如果每个人都懂得如何做人,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很好。我们为什么让孩子读经?第一开启他的智慧;第二教他如何做人,重视道德修养;第三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现在民间打开了局面以后,有好多生动的故事,中国很多事是由民间影响官方,由农村包围城市。道在山林,道在民间。中国还是很有希望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重视文化复兴,文化复兴应重视少儿读经。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