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在基础教育的真实世界里耕耘——《学校品牌管理》杂志采访纪要
在线阅读 收藏

2007年炎夏,在佛山,我们高兴地采访了永博明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安文铸教授。按照安教授的习惯,我们都亲切地称他“安老师”,安老师就像火热的天气一样,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陈学芳(《学校品牌管理》杂志编辑部编辑,以下简称“陈”):安老师,听说您来到珠三角已经6年了,请您谈一谈,您是怎么来到珠三角基础教育第一线的?

安文铸(以下简称“安”):好的。按照萨特哲学的观点,每一个社会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充分选择的自由;然而,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付出代价。我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如今已从教44年。上世纪80年代在联邦德国获得了教育控制论博士学位,回国后便进入了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理论领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尽管在北师大的殿堂里,我先后指导了几十名研究生,并与其他几位教授创立了我国第一个教育管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但我的兴趣一直在基层,在我国基础教育的第一线,可谓“情有独钟”。1997年我应德国帕德博恩大学的邀请,第二次出国任客座教授,为了一项已签协议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为了中国学者的国际信誉,我没有按北师大的要求及时回国,在异国他乡又留了一年多。于是,2001年在我已年满60岁的情况下,回国后我作出了奔赴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第一线度过学术晚年的选择,致力于考察和研究珠三角的中小学教育。转瞬间已经6年,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个有效工作的6年呢?感谢中山、佛山禅城等基础教育界给我提供了这个令我神往的学术平台。

陈:您从北京师大高等学府来到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能习惯吗?

安:我是个有个性的学者,只要我认准了的事情,我便有一种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意志。离开高等学校的学术殿堂,离开舒适的工作环境,离开熟悉的学术氛围,到农村来、到基层来、到中小学教育第一线来,踏上一条充满挑战的、艰苦的征程,这确实需要勇气。6年过去了,我可以愉悦地说,这是我一生中又一次无悔的选择。2001年6月到2006年4月,我在中山市任小榄镇政府教育顾问和中山市教育局教育学会学术顾问;2006年8月起任佛山市禅城区教育顾问。“顾问”本是个虚职,而我却要求自己“虚职实做”。6年来,除了在中山和佛山,我的足迹还遍布广东省21个地级市,在基础教育的真实世界里辛勤耕耘,在中小学的教学和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触摸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雄浑脉搏,见证着珠三角基础教育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感受着中小学校长、教师的苦辣酸甜,真是充实极了。6年来,我在中山、佛山、东莞、广州、惠州、梅州、河源、阳江等地听课1000多节,给校长、老师们做各种讲座近700场,指导了近百个中小学科研课题,而这一切是我在大学校园里绝对做不到的。我从来没有像这6年这样深切地感到,丰富的基础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研究永不枯竭的源泉,到教育实践中去生成理论、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创新理论,这是教育研究工作者的理智选择。

陈:您说得真好。安老师,您觉得珠三角的基础教育发展得如何?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是什么?作为67岁高龄的您,这么辛苦地在这里工作值得吗?

安:当然,而且不是一般的值得,简直就是一种学术境界的享受和学术理想的实现。珠三角地区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比之内地教育发达的地区确有些滞后,特别是这里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家长的素质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发展。但近十几年以来,广东省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给以大力度的投入,使珠三角的中小学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势头很好。但是薄弱环节仍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的平均水平亟待提升。我在离开小榄时的告别演说中讲过一句话:“珠三角农村小学教育水平真正提升的一天,才是珠三角基础教育达到辉煌的一天。”因此,我认为珠三角基础教育的发展“不能不着急,又不能太着急”,急了,就要犯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大错,将来就要为此付出代价。等会儿我送你们的一篇文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辩证法》,是我2004年参加已故广东省副省长王屏山同志主持的“聚焦中国基础教育”论坛的发言。中小学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简单性和朴实性,在改革与发展中,一定要避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浅显问题深奥化,而应还中小学教育朴实的本来面目。中小学教育的真正“品牌”是教育教学的品牌,是“名师荟萃、名人辈出”的品牌,而不是花里胡哨的“花招”品牌。6年来,我用得最多的八个字是“求真求实,精雕细刻”。至于我个人,6年来,我的工作节奏、工作效率、工作成果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当我日复一日地奔走于珠三角的诸多镇区和几百所学校时,我眼前闪现的是基层校长和教师期待的目光;当我为校长、教师们释疑解难,把看似深奥的理念深入浅出地转化为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时,我兴奋不已,感到了我作为一个学者的真正价值;当我为经济富有而文化贫穷的学生家长们做家庭教育讲座时,我从他们的掌声和问不完的问题中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他们需要我;当我在教育实践中感悟出新的理性升华,而生成一篇篇以前决然写不出的论文时,我为自己的暮年选择感到无限的欣慰。这是一个学者真实的、自然的、活生生的生命历程,我感到很踏实。

陈:安老师,我们听得都很感动。您能对我们的研究院说几句话吗?

安:永博明教育研究院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由一批年轻人创建和经营的民间教育咨询和研究机构,这在国外是很普及的。我虽然由于年龄原因,不适合参与经营,但我十分支持和欣赏永博明的事业,衷心祝愿永博明教育研究院越办越好。

陈:谢谢安老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