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国际金融产生的历史可以看出,国际金融关系是由国际商品交换关系引起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国际贸易的每一项创新,都对国际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给金融服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反之,国际金融的每一次创新也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Aliber(1984)指出,国际贸易是促使商业银行国际化最主要的动力机制,金融自由化尤其是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动机也主要是为了促进和支持国际贸易的发展,即为了便利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结算和支付。
而纵观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从1979年大陆在沿海设立台轮停泊点和台胞接待站开始,到1981年成立专门对台贸易公司以及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福州、厦门成立四个台商投资区以来,两岸经贸联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壮大,取得辉煌成就。从两岸经贸往来的历史特征来看,两岸经贸交往起源于台商投资,带动贸易往来,并进一步发展为新一轮投资浪潮。1979年两岸小额贸易仅0.77亿美元,1999年两岸贸易突破300亿美元大关,2004年更是达到783.03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135.44亿美元,进口647.59亿美元。台湾成为大陆的第二大进口市场和较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而大陆(包括香港)则超过美国成为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及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另外,台湾岛内对外投资额40%在大陆市场,截至2004年累积实际投资金额超过了350亿美元,并且投资区域已相对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塘环渤海区域,并且以上海、江苏和浙江增幅最快,规模最大。并且投资已突破传统制造业领域,开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以江苏区域为例,明基电脑在苏州落户后,带动了21家相关联厂商到苏州落户。台湾八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商有5家落户昆山,生产能力将达到500万台,预计未来三年昆山笔记本电脑产量将占全球总量的1/4。之所以称赞两岸经贸交往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就两岸所取得的投资贸易规模的巨大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成就的取得是建立在未得到两岸金融服务便利基础上的。一方面,大量贸易投资活动带来的贸易结算、投资融资等金融服务需求无法正常满足,大大影响了贸易投资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两岸银行业也错失相互合作时机,把利润无故交给了外资银行,壮大了竞争对手,而将自身逼迫到对台商业务边缘化的境地。这种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业已引起了企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在新世纪时代的发展形势要求下拓展两岸银行业合作的方式、内容、空间,进一步推动两岸经贸深化发展成为现时最为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