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沈阳市
在线阅读 收藏

市长 李英杰

副市长 顾春明 邢凯 王玲(女)

王英 王翔坤 邹大挺

祁鸣(女) 戴均良 杨亚洲

【城市简况】沈阳市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总人口740万人,下辖5个城区、4个郊区及1市3县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沈水(浑河支流)之北而得名。沈阳地区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对新乐遗址考证,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沈阳的建城史已近2300年,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迁都于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完整的皇宫建筑群之一。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沈阳为中心,半径150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以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八大城市,构成了资源丰富、结构互补性强、技术关联度高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建设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均不超过400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作为东北中心城市的沈阳,对周边乃至全国都有较强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经济发展概况】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呈现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大幅度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增幅为近15年来最高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27亿元,比上年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为近10年来最高增幅;实际利用外资实现50.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6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30.1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00元,比上年增长25.3%,是近12年来增长最快的年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080元,比上年增长2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5%,是近7年来最低点,首次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单位地区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上年减少3%。

工业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220亿元,比上年增长31%。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45.7亿元,比上年增长95.1%。通过一手抓项目、一手抓空间建设,沈西工业走廊、沈北新区及重点工业园区发展迅猛,“东汽、西重、南高、北农”新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装备制造业增势强劲,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47.5%。远大、北方重工等6户骨干企业和铁西汽车零部件等四大产业集群实现百亿元产出。沈阳机床高端数控加工中心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组、大型盾构机、燃气轮机等重大装备国产化实现突破。全市工业由举步维艰到生机勃发、重新崛起,沈阳正在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

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200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5%。连锁经营、代理、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不断涌现,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动漫等现代服务业成长壮大,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金融区域服务能力增强,商业银行成功重组为盛京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外资银行分行及代表处达到9家。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7.8%。恒隆市府广场、华润万象城等78个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都市中央走廊初见雏形。

县域经济活力明显增强。2007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1.5%,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60.2%。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48%,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农业发展迅速,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9%,沈北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加快推进债务重组,实现企业减债137.7亿元。24户国有重点企业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国有中小企业全部完成改制任务,沈阳机床、北方重工成功实现国际并购。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全市新增上市公司10户。铁西区工业企业整体搬迁改造全面完成,全区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被国家发改委和振兴东北办授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产权、土地、金融、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逐渐完善,市场秩序走向规范。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级审批事项减少到110项,“即办件”比例达到9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完成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4%,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对外开放实现战略升级。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果,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实现50.4亿美元,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48.6亿美元,调入内资1754亿元。引进投资额超千万美元重大外资项目279个,51家位居世界500强的企业在沈投资兴业。对外经贸稳步发展,进出口总额5年累计实现265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43个。对外交往日益活跃,法国、爱尔兰等10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来沈访问。新开通国际航线34条,进出空港人数增长1.2倍,接待入境游客162.4万人次。世园会、制博会、世遗会、世界生产力大会、东北亚区域发展与合作论坛等重大国际活动取得巨大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沈阳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07年城建投资完成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3.2%,5年累计投资662亿元。

规划建设了大浑南地区、西部工业走廊、沈北地区和棋盘山风景区四大发展空间,城市新一轮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地铁1、2号线全面开工建设。城区路桥改造基本完成,形成了较为快速、便捷的市区交通网络。新建农村公路4000公里,构建起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的农村公路网。城市道路建设开始向四大发展空间和沈阳经济区拓展,沈彰高速公路和沈抚、沈铁、苏桃等一级公路竣工通车,沈康、铁阜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奥体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金廊建设全面展开,一批投资百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城市供水、燃气、电网、通信和防灾等公共设施日臻完善。

生态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浑河、蒲河、细河、满堂河、丁香湖等重点水系得到进一步治理,三环内水面积率达到7.7%。通过开展大规模绿化活动,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38%。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城市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5%和100%。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地源热泵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连续4年保持在300天以上。

沈阳经济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沈(阳)抚(顺)同城化重点项目陆续启动。近海经济区建设,增强了沈阳作为连接沿海与腹地枢纽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

【社会事业全面蓬勃发展】在全国率先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城区106所薄弱学校实施改造,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80所,基本普及15年教育。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万人规模的装备制造学校、金融学校已建成使用。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市属6所重点医院进行改造建设,建成3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善了256家农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条件,健全了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防控和抗击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广泛开展覆盖城乡的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东亚儿童艺术节、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和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建设了图书馆、金融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加大,“一宫两陵”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以迎奥运为契机,全民体育健身活动掀起新的高潮,奥运足球测试赛取得成功。“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行政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力度加大,创新绩效管理,强化行政责任追究,扎实推进勤政廉政建设。

和谐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创建了115个省级先进社区。四县(市)108个村建立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村委会建设进一步加强。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投入民生工程178.1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50%以上,是历年来投入最多的一年。5年来,全市对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投入532亿元,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创11年来新高;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6.4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7.3平方米;家庭财产增多。

实施了积极就业政策,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全市实名制就业27万人。5年共开发就业岗位56.5万个,积极稳妥地解决了国有企业27.6万“并轨”职工再就业问题,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职工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面逐年扩大,待遇水平逐年提高。农民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城市低保边缘户专项救助。近两年,市财政投入33亿元,较大幅度提高了以城乡低收入者为主的十方面社会群体的保障标准,惠及全市130余万人。2007年扩大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扶助范围,享受政策的学生达到33万人。廉租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群众基本生活必需品市场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强化了市场监测和调控,建立了储备制度,稳定了基本生活必需品市场,对贫困群体实施了阶段性救助。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日益健全,严打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市民安全感不断增强。信访渠道更加畅通,群利益诉求、表达和维护机制初步建立,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平稳。公共安全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2007年全市人民取得了抗击特大暴风雪的胜利,经受住了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严峻考验。

近年来,市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切实为城乡居排忧解难,做到每年办20件实事。同时,下决心解决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历史遗留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2007年,沈阳市当选“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城市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实现2100亿元,比上年增长40%。浑南新区示范和聚集作用不断增强,建设了富士康科技园、中科院沈阳科技创新园、自动识别技术产业园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不断扩展,IC装备、软件等产业粗具规模,数字医疗、工业机器人等制造业高端产品已实现产业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45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级科技奖,研发、生产了百万伏特高压电抗器、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产品。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