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哈尔滨市
在线阅读 收藏

市长 张效廉

副市长 姜明 王世华 丛国章

张少良 王莉(女)

王维绪 张显友

【城市概况】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是我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的特大城市。全市土地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0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2.41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75.5万。辖8区10县(市),总人口987.4万人,4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66万人。哈尔滨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有“冰城”之称。全市已发现的矿种为63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5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10种,非金属矿产14种。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1.94万公顷。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0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

哈尔滨铁路主要有哈大、滨绥、滨州、滨北、拉滨五条铁路连通国内。哈尔滨水运航线遍及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嫩江,并与俄罗斯远东部分港口相通,经过水路江海联运线,东出鞑靼海峡,船舶可直达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地区。太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360万人次,可办理110多个国家的客货联运业务,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落户的航空公司目前已达18家,开通国际、国内航线64条,通航城市53个。

2007年,哈尔滨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按照省委提出的哈尔滨要率先发展、率先突破、率先跨越的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在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校园、和谐机关”活动,和谐基础创建活动效果明显。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圆满完成征兵工作。荣获东北三省“双支”活动模范单位称号。社会秩序稳定良好。在首届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中位居第15位。实现国家级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经济发展】2007年,哈尔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36.8亿元以上,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左右,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15.5%和14.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768元,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30.6亿元,增长2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36亿元,增长15.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2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1.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增长19.1%;进出口总额32.89亿美元,增长18.4%,其中,出口18.66亿美元,增长39.6%;进口总额14.23亿美元,下降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35亿元,增长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72.7,提高近21.5点。

经济结构更趋协调优化。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注重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三次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二、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加。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3亿元,增长6.3%;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总产量达到97.5亿公斤,大灾之年实现保产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龙头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取得新进展。实现工业增加值689.9亿元,增长16.9%左右;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和石化四个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80%。8个工业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旅游总收入204.4亿元,增长18.9%,在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评选中,哈尔滨市名列第3位,太阳岛风景区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成功举办了“哈洽会”、“糖酒会”、“制博会”等90余个展会;一些国内外金融机构已经或筹备在哈尔滨市设立分支机构;龙运、哈东等物流园区具备一定规模。

【改革与开放】改革开放活力增强。完成了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中庆燃气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战略性重组。启动厂办大集体企业改制试点及供热、供排水、公交等公益性行业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市本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现全覆盖。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4家,引进超千万美元项目19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44亿美元,增长19.6%。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到位资金210.2亿元,增长35.4%。世界500强在哈尔滨市投资设立企业达到20家。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47%。企业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取得较大进展。完成对俄进出口2亿美元,增长50%。

新增长点带动显现。提高投资强度,改进融资方式,完善大项目管理机制,88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集中主要力量和优势资源推动大企业发展,促进已改制大企业释放潜能,23户大企业集团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段完成投资超过28亿元。开发区进一步发展,松北、呼兰、阿城等新区焕发新的活力。

【城市规划和建设】城乡规划工作有新进展。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完成10余项控详及重点规划,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和调控,配建廉租住房、公交始末站和公厕等配套设施取得成效。加强规划联合执法,治理私建滥建和乱设户外牌匾广告初见成效。

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哈西、群力等区域开发建设整体推进,友谊路地下通道、三环路哈阿立交桥主桥、中华巴洛克前期保护更新主体工程如期竣工,三环路江南段、道外二十道街跨江桥和何家沟污水截流工程等项目开始启动。全面完成磨盘山一期供水工程,二期供水工程的净水间、清水池等项目按计划推进。新建城区堤防42.45公里。新建改造主干道路28条,维修道路512条(段)、桥梁75座。新建农村公路3233公里,高等级路面通乡、通村率分别达到87%和55%。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66处,其中新建和完善老区引水工程200余处。新建沼气池9890个。

城市管理水平有新提升。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重点区域、背街背巷、居民庭院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善。数字化城管体系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大型公益性灯饰亮化实现统一控制。通过综合执法,整治乱贴乱画、乱停乱摆等街头顽症收到实效。城区公交编码线路和轮渡航线全部启动公交IC卡系统。

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实施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6%。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76.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5%以上。完成污染减排项目605个,减排水、气污染物0.53万吨和1.5万吨。依法限期治理超标排放企业135家,关停违法排污企业35家。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新加强。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50万亩、草原“三化”5万亩,植树造林13.5万亩,新增绿化面积1.05万亩。实施松花江流域治理工程,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2%,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3%,市区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首届中国最美丽的城市排行榜中,哈尔滨市位居第20位。

【城市科、教、文、卫、体事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共投入科技创新引导资金1.4亿元,落实产学研项目40个,确定重点技术创新项目30个,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30%,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30亿元,增长120%。推动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新增科技企业孵化面积2万平方米。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59个对俄科技合作项目进入研发及产业化阶段。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6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寄宿制学校13所,改造薄弱学校22所。完成哈尔滨技师学院一期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加快文化建设,哈尔滨艺术中心、市博物馆建设顺利启动,以流动图书馆、演出服务网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10项民俗文化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农村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94.1%。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4‰以下。竞技体育成效显著,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民间组织快速发展,第24届哈尔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场馆设施建设和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人民生活】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772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5068.6元,增长15.1%。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解决廉租住房2056户,是前四年总和的1.26倍,实现人均7平方米以下廉租户应保尽保。出台新的拆迁补偿办法,完成40余万平方米危棚房拆迁任务。发展普惠型公益事业,完成天然气置换前期准备工作,城区124.8万人饮用磨盘山优质水,农村居民饮用洁净水超过60%。开辟延伸农村客运线路33条,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7.5%。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市场调控,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和市场供应。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1亿元,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惠民行动的20件实事全部落实。

【就业和社会保障】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发展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7万家。全市城镇新增就业近10万人,安置零就业家庭就业9700多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20万人。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施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扩大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纳入农村低保11.6万人。初步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投入9113万元,对56.6万救助对象进行分类救助。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申办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