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东亚产业链重构影响因素辨析
在线阅读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全球贸易大国和世界制造业大国。总结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在过去30多年,中国抓住全球制造业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开放,逐步形成了以劳动、土地等低端要素吸引高端要素,以承接发达国家外包、接受FDI为主的要素集聚模式,从而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可以说,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既有改革开放战略的正确引导,同时也离不开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提供的历史性机遇。

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美日等跨国公司产业链条出现重构现象,特别是出现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回归本土的现象,这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遵从的传统要素集聚模式形成冲突与对立。由于国际产业链重构的背后是生产要素流动与集聚格局的改变,因而这不仅关乎就业和利益分配格局在国家间的转换,而且对中国经济实现二次转型从而继续保持对国际高端稀缺要素的集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综观影响东亚产业链重构的影响因素,大体可区分为四类:一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足发展所引发的生产要素相对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传统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竞争优势下降;二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在新科技革命的刺激下大力推动高端制造业向本国回归的战略,使部分跨国公司对其产业链做出收缩调整;三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意大利面条碗”效应以及美国推动下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以TPP为轮轴对东亚产业链布局构成解构效应;四是中日在东亚区域的地缘战略竞争,导致中国传统的重要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日本对其国际产业链开始进行一定的调整。由此可见,东亚产业链的重构既有诸如生产成本方面的纯经济因素;也有发达国家借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危机周期重新对其产业链进行布局,从而重夺制造业竞争优势的考虑;更有中美日大国地缘战略竞争因素的渗透。这决定了中国所采取的对策也必然是全方位的战略性的应对,这意味着中国若要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崛起就必须进行深刻的二次转型。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