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家庭教育中的沟通方法
在线阅读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宋承昊:各位家长,当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当孩子试图跟我们沟通的时候,我们在干吗?我们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既控制住自己,又有效实现意图,我们通过《妈妈,请这样对我说话》提出了很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叫做情感牵引教育法。在今天试图解释情感牵引教育法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的家庭教育本身现状如何。讲这个的前提是我做这个工作整整10年,与孩子、家庭打交道我是用这样的方式打交道,是彻底介入到家庭当中,帮助父母、帮助孩子,我们提出来叫做“家庭的整体成长”。

首先,分析问题,当前我们面对孩子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认为是这样的问题,就是“疲软”——总体而言的“疲软”。这种“疲软”表现为什么?我们认为,第一是缺少生活内容。小孩,奥特曼占据了他的生活内容,大孩子除了网络、除了游戏、除了电视好像不太有其他的内容——缺少生活内容。前两天在南山图书馆一个爸爸跟我提出来,说我们家这个孩子现在跟我说话的时候,都要先摆一个奥特曼的POSE,你说这个事怎么办?我说现在是这样的情况,爷爷奶奶带孩子,无法满足孩子沟通的需要,所以你们为孩子找了一个保姆,这个保姆叫做奥特曼,这个奥特曼很负责任,尽心尽力,他占据孩子所有的时间,所以你们两口子生了一个孩子既不,你,又不像他,长得像奥特曼。现在的孩子缺少生活内容,对他们来说是无法支撑他们形成一种自我认识。

第二是缺少行为动机。现在很多家长提到,他什么道理都懂,但是好像就是不去做,做了做不彻底,然后过不了多久,又放弃了,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一个动机的问题。我们不要轻易地说一个孩子能否坚持,坚持这个事情,说句老实话,大部分成年人都做不到,只有在一个人动机特别强烈的情况下,他才会要求自己坚持,但是孩子的动机缺少,为什么要要求自己去做或不做?没有动机。

第三是缺少一个自我认识。很多孩子现在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大很壮的小伙子,考虑问题也好,做事的方法也好,看起来像个小孩,不计后果,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想干吗就干吗,一句话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我们不认为这叫做缺少素质,我认为这叫做没把自己当成大人。

第四是缺少强烈的情感。三年前,北交大一个博士,天天来参加我们的心理辅导会,我们的心理俱乐部,心理辅导。我说你都一帆风顺,读到北交大的博士,还来参加我的心理辅导会?他说,宋老师你不知道,当我看到别人在台上侃侃而谈,当我看到别人在台上讲述他的困苦、悲惨的遭遇,别人给他一碗面,他如何吃得如痴如醉,我打心眼里羡慕他,我从小到大一路保送上来,我现在感受不到快乐,我觉得别人那种快乐是我很羡慕的东西。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很多初中生身上,前两天一个爸爸问我,宋老师你看我这个孩子一直是全班前五名,现在是初二。那天他跟我说他不快乐,为什么?——缺少强烈的情感。“自己在做这些事情,这些事情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孩子内心当中,本身对此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认识。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毫无成就感的话,也就谈不上任何快乐了,这就是我们当前所面对的孩子们的问题。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家庭教育本身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未来的孩子,而不是孩子的未来。大家注意,你要通过家庭教育去塑造一个未来的孩子,而不是用家庭教育去满足一个孩子的未来。所以说,我们讲聪明的家长去规划一个人,糊涂的家长去规划一条路。现在大部分家长的情况是:“小学我要让他上哪个学校,中学我要让他上哪个学校,中学毕业了我要让他出国去上哪个学校……”但是还没等到上中学的时候,就发现我们的孩子根本不足以去支撑那个学校。找到合适的学校了,也有能力送他进去,结果校方说,你们孩子的条件这个情况确实比较困难。我们突然发现,原来孩子根本不是按照我们的想法在发展。为什么?原来我们没有把人规划好。

那么,家庭教育我们说第一是指向未来;第二,家庭教育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未来风险的免疫力;第三,家庭教育形成的是孩子的力量。家庭教育形成的是力量(而不是学习成绩),我们经常讲:“为什么他什么都懂,但是他就是不去做呢?”——很简单,他知道一切正确的规范,但是不足以拥有那种去行动的力量。学校教育给予他观念,家庭教育才给予他力量。我们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分开来看,学校教育是短期可测量的教育,这一点上面,家庭教育跟它一样吗?不一样。家庭教育是长期不可测量的教育。你现在所做的可能在你的孩子25岁的那一天才表现出来。学校教育是以内容为指向的教育,在家庭当中是这样吗?不是的。我们通常跟孩子的对话本身往往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内容,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展台,我们的孩子走进学校的时候,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在展览我们家庭教育的成果。这二者是有巨大的差异的。

再来看我们当前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什么问题:

第一,父亲教育的缺失,缺少阳刚之气。这一点是巨大的问题。我们现在所接触大部分的在13岁之后出现成长问题的孩子,有一种普遍的情况——13岁之前都是非常优秀的孩子,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如此。之前非常优秀,但是他并不清楚他这种优秀的来源,为什么他应该这个样子?某种程度上,他认为这是做给别人看的,而他内心当中非常的脆弱,一定是到了13岁左右这个时候,遇到某种刺激,来自学校、来自社会的某种刺激之后,这种脆弱的内心,不足以支撑他去坚持自己过去的优秀。当他开始摇摆的时候,家庭的某种权威并没有及时地控制他,及时地让他保持正确的路线,而让他向消极的方面去偏离。在那个时候,我们要问,家庭的权威去哪里了呢?我们发现大部分家庭在这个时候,父亲教育淡出,就是家庭当中父亲在这个时候,出现得比较少,孩子就开始偏离正常的轨道,母亲在这个时候几乎是不可能控制住孩子的,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大部分家庭当中,父亲不在!父亲不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

第二,自我成长的缺失,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他一直都是依赖于别人,依赖于老师、依赖于家长,以至于很多孩子走进大学之后,突然发现大学里面不考试,这个不考试我怎么学习?我都不知道我学的东西拿来考什么?所以他们没有一个叫做自我成长,我知道我干吗,我向哪个方向去,我知道我自己能够要求自己,这些一点都没有,这是大部分孩子现在的情况。

第三,智慧教育的缺失。什么叫智慧教育?动脑筋教育。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动脑筋通常都是被动的。就是戳一下,跳一下,戳一下,跳一下,他自己在那待着的时候,他的第一选择是玩,待着、闲着,他的脑袋是不动的。看电视的时候很投入,但是因为看电视本身不足以让一个人动脑筋,所以很多孩子不主动思考,这是我们现在孩子们的现状。

第四,注意力养成的缺失。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性格,足以让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我们认为是什么性格?或者是什么习惯?就是注意力集中的习惯。我们认为,注意力集中是个习惯,什么意思呢?这一瞬间我在看这么一个东西,那么我所有的注意力都从其他的地方收回来,就看这个东西,习惯性地收回来做这件事情,但是大部分孩子注意力不是下意识地收回来,他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同时似乎都有某一种潜在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干扰他。所以他的动作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但是所有的动作不连贯、无序、毫无逻辑。所以我们的孩子注意力的养成缺失。

第五,表达教育的缺失。各位,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思维在脑袋里面的时候,它是乱的,它肯定是乱的,因为一个人在那儿想,很少有人能够自己很连贯地一、二、三把它想清楚,他只能是突然蹦出一个念头,突然又蹦出一个念头,但是如果一个人要求自己把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就要具有逻辑性。为什么?他不得不要求自己说得很有逻辑,别人才能听懂,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一个孩子对别人进行有逻辑的表达越少,他的思维的逻辑性就越差。所以我们发现,越不爱说话的孩子,他的表达能力就变得越来越低下,而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因为自己不善于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他不得不在别人对他情感的忽略之下,忽略了自己的情感,一个忽略自己情感的人是不可能有任何自信的,所以表达教育的缺失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第六,善意教育的缺失。什么叫做善意?我们认为善意是由两点构成的:善意第一是爱;第二是合作。这两点大部分孩子都不具有。第一就是不善于爱;第二就是不善于合作。那么怎么才能让一个孩子学会去爱?前提是一个孩子只有爱他的妈妈,爱他的爸爸,他才可能去爱别人。一个孩子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首先都是冷淡的,他是做不到对别人充满爱的。但是,我们的家庭,太早让孩子,我可以说在座的各位,可能很多孩子都在很小,比如说才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不敢抬头看妈妈的眼睛,不想抬头看妈妈的眼睛,不想抬头看妈妈的那张脸,一抬起头来马上转移,他都不想看你,他怎么可能爱你。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什么条件都没有。但是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因为你值得我爱,所以我爱你。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我是你妈妈,所以你得听我的。你是他的爸爸,你是他的妈妈,但是你是否把这句话放到他心里了?他自己会说这句话吗?他会对自己说:你看我爸爸多好啊,这是我爸爸,我妈妈多好啊,我喜欢我的妈妈。他会心里面这么说吗?还是不得不听你的,好,你是我爸爸,你是我妈妈。所以,我们当前面临的家庭教育的问题是什么?是无序。基础没打好,出现问题的时候,搂不住,出现问题之后解决不了,而且采取那些无序的方法去解决,矛盾越拉越大,这时候很多家庭开始意识到,哎呀是我有问题,几乎这种情况都是到什么时候?到孩子大概十四五岁,家长开始意识到,很痛苦,我们当初是怎么样怎么样。然而,这个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无能为力,然后到处寻师问药,然后开始依赖于社会的力量,依赖于别人的力量,而且认为自己根本解决不了。这就是我们这几年来所见到的这一切真实的状况。真的是令人扼腕,令人叹息。缺少自我成长的基础,遇到问题没有免疫的能力,这是指孩子;而出现问题之后家长无力解决,矛盾越拉越大,这就是当前家庭教育的真相。

再来看我们当前的家庭关系问题,是母子距离疏远,父子情感淡薄,夫妻互不理解。父子之间不沟通、不了解、不面对,矛盾不断升级。爸爸一开始觉得,“我”的儿子还能有什么问题吗?然后更多的时候交给妈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爸爸和妈妈之间在孩子问题上老有冲突,爸爸意识不到,这是因为妈妈很了解孩子,而他不了解孩子,他看到这个,他只是简单地下一个结论:啊呀,没有问题,你太焦虑了,这个绝对不是问题,过两年就好了。很多爸爸在孩子小时候经常说这样的话,实际上是不了解孩子的现状。而出了问题之后,很多爸爸有这样的问题,不面对,一开始交给妈妈,然后过了一段时间交给别人,再过一段时间之后,逃避,矛盾不断升级。那么母子之间呢?不认同,我不认同你这些好处,不认同你这些优点,不认同你的这些基础;然后不欣赏,怎么看你都不顺;不说好话,明明有好意,明明有着好的想法,但是就愿意选择一种不好的语言来表达,美其名曰给你一种挫折教育。不说好话,不说好话的结果是什么?太简单了,你永远不对他说好话,他会上赶着来接受这些巴掌吗?当然是距离越来越远,这就是父子、母子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当前家庭关系的问题是什么?是心的距离,是三方之间心的距离,我们有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一样在哪?和谐融洽。到现在为止,我们所介入的上千个问题家庭,出现问题孩子,出现问题家庭,无一例外全部都是首先破坏掉了家庭关系。这绝对是个基本问题。如果家庭关系还没有破坏掉的话,OK,我们就会说,这个孩子还谈不上是一个问题孩子,他的问题只是一个短暂的波动,稍加介入就能够迅速解决。而我们在解决问题孩子的时候,也是必须想办法把整个家庭的关系重新融洽,花很大精力重新融洽之后,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来谈孩子问题的解决。那么不幸的家庭也都是一样的。各位,缺少沟通,回避真相。

我觉得我们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我们自己太高估自己,太低估孩子,太想当然,太急于做结论,太草率地采取行动,而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有他的内心世界,孩子也有他的情感世界。什么叫人性?最重要的人性是情感。如果你不尊重一个孩子的情感,如果你不去认识、了解、面对一个孩子的情感,那和养一个宠物有什么区别。

教育孩子的第一战场在哪里?教育孩子的第一战场就在亲子对话。无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教育理念,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把孩子放到面前来说话这件事情本身就充满了难度,充满了风险。无论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孩子出问题了:放在面前来,面对着他、看到他那一瞬间开始,大部分家长是倒吸一口凉气,接下来第一句话怎么说呢?

好,我们接下来准备开始讲这个话题。“对话能力”本身是家庭教育执行力的第一体现。我们要拥有这样一种对话的能力。

这种对话的方法,我们提出来叫做情感牵引教育法。家长的话如何才能起作用呢?用情感牵引教育法。情感牵引教育法提出,手段是牵引孩子的情感,牵引孩子的情感作为一种手段来推进谈话,效果是集中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来达到效果,目的是有效地实现教育意图。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经常面对孩子进行谈话的时候,最终的效果,大部分家长提出来,是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来,耳旁风。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很简单,因为孩子听你说话的那个过程当中,他压根儿就没往心里去。他们的注意力压根儿就没在这,那他们的注意力在干吗呢?大部分情况下是这样的:父母在那不停地说——实际上父母也没有怎么动过脑子,他主要是干什么?他只是把郁结于心中的情绪连珠炮一样发泄出来。他教训完了之后他很痛快,他坐在那个地方很痛快,很舒服的——你再看孩子,从头到尾都是这样(疲沓点头):“嗯,嗯,是,行然而他的内心对话是什么?还能是什么?内心里面不停地说:“真烦,没完了,能不能快点,我还有作业呢,加快速度吧……”他全说的是这个,你讲的什么东西对他还有用吗?

那么对话当中,孩子应该是在干什么这个教育过程才一定有用呢?孩子应该干这些事情——就是你在这儿说话,他看着你,他的脑子不停地转,在转什么呢?他在想问题。因为你的某些话不断在刺激他,他脑袋里面不断地想:“哎呀,对啊,是啊……我怎么了?”他想一下,然后给你一个回话。然后你又给他刺激,他心中又给你一个回应:“哎呀,对啊,这个问题问得对,是啊,我当时怎么没有这么想呢?”然后就又回答。继续由于你的某句话,他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对话”,脑袋里面不断在思考。这样就OK了!

我们讲教育,各位,有一句话恐怕很多人都听过,“没有一个人是可以被人改变的,没有一个人是可以用语言去改变另一个人”。说话是不可能改变任何人的。一个人的改变全是被谁改变的?都是被自己改变的,都是被自己说服的。那么什么情况下他能说服自己呢?很简单——某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说服自己;某种强烈的思维体验,让他理清了逻辑,做出了正确的、认知的判断!就这么简单。所以我们的教育过程应该干吗?就是应该先营造出某种氛围,在这个氛围当中孩子应该是这样的,他看着你,很平和地看着你,而且随着你的情绪往前推进,他的情绪还跟着你走,你高兴的时候,他也高兴,你放松的时候,他也放松,你紧张的时候,他也紧张,就像听故事一样,看电影一样,他一直跟着你走。然后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他一直试图进行着一个持续的思维。

所以,各位,我们在教育上面要做几件事:第一先想办法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我刚才讲,注意力本身是足以让一个孩子成就自己的一个好习惯,那么,从心理学上讲,什么东西对一个孩子的注意力影响最大呢?(有家长回答)说得太对了,谢谢您,就是情绪对孩子的注意力影响最大。我们讲为什么不能唠叨,各位,很简单,唠叨本身就是对孩子情绪的骚扰。当一个孩子已经习惯了母亲的唠叨,他至少会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就会依赖父母在旁边监督他,他期待父母的监管,这本身就会让他实际上对眼前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彻底地上心,因为他期待同时有人在监管他,因为有人不断地在唠叨他,既然有人监控,那他就不在乎自己会不会做错了;第二,我们不断地唠叨本身,就是对孩子持续的一个情感刺激。在《妈妈,请这样对我说话》这本书里,卢勤老师说,我很认同宋老师这句话:“对孩子说话,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那么杨凤池老师说:“我们在实践中看到,家庭教育的悲剧往往都源于家庭成员沟通交流的障碍,想当然是当不好父母的,应该得到相应技巧的训练与教育,这本书的价值也在于此。”

情感牵引教育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目的是什么?是集中孩子的注意力。第二,通过引导情绪来引导行为,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应该注意的内容上面来,比如说引导到回忆,回忆事件经过,引导到思考自己干过什么。与孩子对话的最基本的技巧是什么?最重要的秘密就是能够使他安静下来。安静下来的意义何在?第一注意力集中,第二情感平和,第三理性思考,第四自我对话。就是需要让孩子达到这样一个状态。那么,我们讲,对话当中的姿态。各位,现在就开始进入对话,对话当中的姿态,第一是表情,我们经常讲一句话,要想说话先学不说话,我们在北京跟一些部委领导交流如何进行公众表达,这也是我的工作之一,我们会提出来,“要想学说话先学不说话”,一个人如果不说话的时候,你的气质就足以影响你身边的人,我可以说你的口才一定会非常优秀。如果一个人不得不依靠喋喋不休去说话的话,表明你对你自己的气质是多么的不自信,所以说不是一定先要拿语言去解决问题。我们讲,能够用眼睛说话,就不要用脸说话,能够用脸说话就不要用嘴说话,能够用嘴说话就不要用手说话,大部分爸爸第一时间先拿手说话,那说明你对自己的嘴、眼睛、脸完全没有自信,为什么?因为你确实不了解孩子,无法进行有效沟通。所以各位,眼睛第一,先跟孩子进行一种专注的沟通,你要看着他。无论你的孩子正在干吗,哪怕趴在沙发上,在那蹦来蹦去,也要把他领过来,握着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话。为什么要这样看着他,看着他本身是一个邀约,是一个很专注的邀约,当你这样看着他的时候,实际上你在对他说:妈妈现在很认真地看着你,也请你很认真地看着妈妈,妈妈现在很需要认真跟你说话,也请你这样来看着我。这本身是一个邀约,当他这样也看着你的时候,他的注意力是不是过来了?我们大部分情况下妈妈一边在说话,孩子在一边顾左右而言他,在玩东西。妈妈必须在不停地说:“停下来,妈妈在跟你说话呢”,“看着我!”你缺少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很简单:拉着他的手。你看着他,他就不太可能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还看别的地方——一会儿看你,一会儿看别的,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麻烦事。所以你只需要这么做就行了。第二,我要提出来,跟孩子对话的时候,不看眼睛,别说话。一个孩子,他都没有看着你,他能听进去什么话,这是绝不可能的。我们有的家长说,你说他没听话,你让他重复,他也能重复出来。太简单了,我4岁就已经学会这招了。妈妈说:“你听我说没有。”“我听到了。”“我说什么了?”“你说了要好好听老师的话。”就把刚才那一句话重复下来就行了。他没有听,他根本没有听。他只采用了“末尾储存”法来应付你。第二,在看着孩子的眼睛的时候,你的面容应该是什么样的面容?你能是一个穷凶极恶的面容吗?你这样的一个面容他能够接受你吗?他只能这样看着你(学孩子样子)。所以你的面容本身应该是很和谐、很平和、很宽容、很冷静,带着一种接纳,对吗?各位,就这一点,我可以这么说,80%的妈妈缺少这个能力,为什么?不怪你。现在的国人,忽略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当中最重要的一点:什么样的一个面容是最有魅力的面容?大家还记得周总理吗?想想他那一张脸。钱其琛被称为微笑外交家,想想他那张脸。再想想现在温总理的笑容——我们大部分妈妈在第一时间用自己的那张脸破坏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他不想看。所以各位,宽容的、鼓励的、接纳的微笑。我们大家尝试一下,如果我是你的孩子,你需要用摆出一副宽容的、鼓励的、接纳的微笑,来看着我,你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都尝试一下,马上现场可以尝试一下。这个爸爸的表情非常好,谢谢你,太棒了。大部分情况下,谈到家庭教育的讲座,来到现场的男性不足20%,我想能够接受家庭教育讲座的爸爸,都不是一般的爸爸,但凡能够来听家庭教育讲座的爸爸,一定会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孩子的爸爸,我们应该给各位爸爸一个热烈的掌声。

好了,当你能够用这样的表情习惯性地看着你的孩子的时候,你的孩子一定会用这样的表情习惯性地看着别人,你的孩子会因为你这样的表情,而跟你一样宽容仁厚,会跟你一样充满爱心,会跟你一样真诚坚定,一切仅仅来源于表情,而我所看到很多的妈妈,大部分的妈妈,在平常的情况下,都是愁容满面。各位,什么人最倒霉?一脸倒霉相的人最倒霉。真的。你用这样的表情会让你泥足深陷。所以,让我们先笑起来。

第一,对话的姿态,就是我们提到的情感流露。当我们摆出了这样的表情时候,不要下意识地一开始谈话,就先把自己的情绪表露出来,不要在孩子面前就跟想不开似的,喋喋不休地在那儿表达,轻易地去流露这些情感没有必要。关于这样,就是你给孩子展现出一个拥有好涵养的妈妈,涵养好一点,就OK了,就这么简单,好妈妈就三个字,好涵养就一定是好妈妈,当然你要想成为一个卓越成功的妈妈,那肯定还有其他的要求。

那么,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现在我们进入语言。刚才我们讲了,进入这样一个状态,现在我们讲用什么样的语言。与任何一篇吸引人的文章一样,对话交流包括切入、推进、提炼、退出四个步骤,并且还分为四种目标、目的:一是无特定目的对话,比如说接了孩子在路上走着,你说这有什么特定的目的,无非就是两人刚好在一块需要说点话,这是无特定目的的对话;二是鼓励性的对话,孩子有某一件事情对自己缺少信心,要专门去鼓励他,鼓励并不等于教育,鼓励并不等于批评;三是批评型的目标,孩子做错了某些事情要给他批评;四是教学类的目标,孩子不会,他不是做错了,我们看出来,他不是因为做错,而是因为他确实对这些事情缺少认知,那么我们需要教给他,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叫做认知类、教学类的目标。这四类的对话有不一样的要求。无特定目的的对话用来干吗?很简单,两点要求:第一点,在无特定目的的对话过程当中,是利用这个对话的时间来增进了解,提高自己在孩子心目当中的地位,树立某种威信,以便以后需要真正说服孩子的时候,能够有更高的效率。什么意思呢?在这个时候你应该对孩子说哪些话呢?首先跟孩子说你自己。今天妈妈出门遇上了一个什么事,妈妈是怎么去处理的?妈妈怎么样去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觉得妈妈做得怎么样?孩子看着你,我妈妈真厉害,我妈妈真棒。你平时没有时间去讲给你孩子听,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抓住这个时间告诉他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这么简单。然后孩子知道之后,有利于你下一次在孩子面前干吗?有利于下一次跟孩子对话嘛,因为你在孩子的心目中形象很高嘛!很多妈妈说,我在孩子心目中简直没有地位。为什么?你的优点没有告诉孩子,你只告诉孩子你有多么痛苦,孩子看到的都是你消极、疲软、疲惫这些面。他看不到你积极向上优势的一面、优越的一面,他从内心里面不太瞧得起你。这是个问题。这是第一,在跟孩子无特定目标谈话的时候讲自己。第二点,在无特定目标的情况下,要通过一些行动教孩子,就是身教,把自己的行为做给孩子看。比如说开着车接孩子放学,旁边一个车,哗啦过去了,差点蹭上,妈妈或者爸爸,摇下车窗对那个车破口大骂,孩子在那边惊恐万状。然后你转过身来,才想起来孩子在旁边,“嗯,这个,妈妈……这种行为太气人,这个,妈妈太着急了才说这种话,平时不能说。”无特定目标的时候,跟孩子在一起,是告诉孩子,我是谁,你妈妈我,你爸爸我是谁,知道吗?我是谁,下回在跟他说话的时候,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说话。所以无特定目的说话我认为最重要。

第二,鼓励性的目的。对于鼓励性的目的只有在心里真正把孩子看成一个强者,说出来的话才能是一个对强者说的话。伸出大拇指的赏识,只能表明态度,真正要鼓励孩子,需要用心来完成,什么意思呢?我建议每一次在表扬孩子的时候,每一次在赞美孩子的时候,都说这么一句话:妈妈发现,通过这个行为,妈妈发现你是这么一个人,你是什么样、什么样的一个人。每一个赞美孩子的机会一定表明孩子已经做对了某一件事情,抓住了做对某件事情的机会立刻告诉他是谁。越早告诉他他是谁?这个自我认识就越早形成,越早形成这么一个自我认识,他就越能够怎么样?他就能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控制。叫做什么?自我成长。贴着这种明确的标签,贴得越多就越好。所以赏识、赞美不是空洞的。你一定要明确地告诉他,就这句话,通过这个行为,你让妈妈感觉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此感觉非常骄傲,谢谢你孩子。经常说这句话。

第三,批评类的目的。真正有用的批评是在同步体验对方感受的情况下进行的。批评的目的什么?批评在这个过程当中要通过感受对方的情绪,随时调整自己的话,让对方能够认真听进去,并且能够不断认可,自己陷入深思,内心深处感受到错误,最后自己给自己的一个批判,批评类的目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第四,教学类的目的。教学类的目的大家要注意,情绪是孩子学习的引线,情绪是孩子记忆的附着点。当我们发现孩子在对某一件事情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不容易学进去的时候,我们怎么办?我们不是通过批评去激发他学习的动机。不是。我们是通过某一些良好的语言,让他感觉到学这件事情,学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我们现在讲到切入、推进、提炼、退出,四个要求。第一,切入,弱化内在压力。什么叫内在压力?往他面前一坐,我妈妈想知道什么?她想挖出来什么?我得赶紧小心一点,千万不能说漏嘴,这都是内在压力。平静内在情绪,哎呀,你又想跟我说什么?没事你就找我说,真无聊。在恰当的时机切入,先把这些情绪消除掉之后,恰当的时机切入到跟他的对话过程当中。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一半。如果你的孩子通过情绪化之后开始看着你,愿意跟你沟通,各位,这真的是成功一大半。

第二,推进。推进的三个原则:第一让孩子说话,第二让孩子说话,第三让孩子说话。为什么?你在那说得再多,他一点都不思考,没有用的。他一说话,他脑袋就得转,他不得不转,他一转教育就有效果。但是,我们不能说,好了,孩子现在你说吧,我听着呢。孩子的思维是没有逻辑性的。他不知道这句话说完之后,他下一句往那儿说,所以一定是,就像我们领着孩子过沼泽,给他块砖头垫着,你得知道往哪个方向垫着,你这边一块,那边一块,那孩子就会想,谁垫的砖,这么没有心眼?你垫的这个砖头本身得符合孩子的步伐,垫大了他一跳就跳下去了,垫小了走起来别扭。所以,了解孩子是说话往前推进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抛出一些问话来带着他有逻辑地往前走。

第三,提炼。整个一段话的教育,真正有用就在于提炼,而提炼往往就一句话,待会我们在案例里面看。

第四,退出。整个提炼结束的时候,需要退出的,退出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必须做,我们大部分情况没有做,就是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可操作性的,马上就能够干的一件事情,作为一个开端。我们经常说,我这孩子,你跟他讲了很多,他就是不做。他为什么不做?他不知道第一步脚往哪儿放。他迈不出第一步就不可能有第二步。就这么简单。所以你必须要在谈话结束的时候给他第一步。

这个我们往后面看。八点基本的沟通要求,我给大家念出来,大家一起来进行自我思考:

第一,孩子情绪高昂的时候,情绪太过于激烈的时候,千万不要跟孩子做深度的交流,先把他的情绪降下来,平息他情绪,这是第一步。

第二,当孩子对事情的认识不够深,不足够重视的时候,不要急于跟他谈,先把他的重视调动起来,然后再跟他谈。

第三,当家长自己情绪过激的时候,不宜教育孩子,因为这种时候,你说出来的更多的是对自己情绪的表达,而不是对孩子当时问题的解决。

第四,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一次表达到位,同时把奖惩条件都说清楚,以后严格执行。

第五,让孩子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不宜采用唠叨的方式反复说,否则会降低孩子对这件事情的情绪敏感度。

第六,如果孩子对这件事情完全没有积极情绪,变得麻木了,就很难再改变。

第七,要让孩子重视某件事情,先要激发孩子对这件事情的强烈情感:如爱、恨、愤怒、同情、痛心、自尊、愉快,先把他的情绪牵引住,拉过来,拉到什么地方?拉到他本身有一种很强烈的,当然是积极的情绪,再跟他说话,他就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你这了。

第八,要让孩子降低对某件事情的兴趣或者关注度,那么就要淡化孩子对这件事情的情绪。

好,那么我们讲,沟通本身是为了营造和谐,而和谐本身体现了科学,我希望大家意识到,教育本身是一门科学,你可以不是一个科学家,但是你起码应该是一个科学主义者,你应该意识到教育这件事情本身是需要客观,讲求规律,然后理性从事的,这才是一个科学的表达方式。“和谐”关注的是人的情感,“和谐”强调的是共同发展,“和谐”强调的是科学理性,什么叫做共同发展?共同发展就是“要把教育孩子当成是自己第二次成长的机会”!

在我们拥有孩子之前,我们可能不够完美,不够完善,所以我们有心理问题,我们有行为问题,我们有情绪问题,我们有逻辑不清晰问题,孩子的降生给我们机会,让我们逻辑更清晰、情绪更良好、行为更规范,就是这样。我们整个家庭的整体成长,是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要求。整个家庭的整体成长,当每一个家庭都致力于如何让自己的家庭当中每一个成员认真有效地向上发展的时候,整个社会都和谐了。

由此而言,家长的第一能力是情感自控能力,家长的第二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家长的第三能力是语言表达能力。当我们跟孩子整体成长、共同成长的时候,我们就要求自己自控情感,锻炼自己的逻辑,强化自己的表达。所以,各位注意,孩子是家庭生活的参与者,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合作者,孩子是自我成长的执行者。参与者、合作者、执行者,没有谁在告诉你,孩子是必须要接受你奴役的奴才,没有一句话在告诉你,孩子是个傻子,什么行为都需要你代劳。他是你生活的参与者,是你教育的合作者,千万不要认为你要代替所有的教育,否则累死你,你的孩子也长不大!孩子是教育过程的执行者,他只有自身的强大,才能够依赖自己,去真正地实现自我成长。各位,在我们专委会教研中心提出的家庭教育“233标准”当中,在我们的“九阶成长”训练体系当中,在我们的情感牵引教育法理念当中,综合到一起,我们都想说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成长,当孩子还不足以自我成长的时候,不要认为你能帮他,你能够代他成长。应该怎么办?——和他一起成长。当我们能够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时候,和谐的家庭、幸福的家庭指日可待。谢谢大家。

关于这两本书,我想今天开放两个对话的机会。然后提问题的家长能够获得我这两本书,关于我的情况,关于我们训练的情况,大家可以发邮件,上我的网站来了解。通过谷歌输入“宋承昊”可以了解我,通过谷歌输入“新成长”,可以了解我。好吗?

我们先给楼上的机会,开放一个机会。这样,我们先给爸爸一个机会。你是爸爸吗?这么年轻,这是你的女儿,太棒了。好爸爸,你说。在这儿看着你的形象特别伟大。

提问:你好,宋老师,这次听你的讲座,我跟我的小孩。在你讲座当中一直在提倡给孩子自主的一些能力。现在关键是我和小孩的爷爷奶奶,我们住在一起,然后我是引导小孩,我做一遍给他看,让他自己去做,包括他自己的生活习惯,包括家务事,他想做,就让他自己做,担心他做坏,我会试探性地让他去做。但是爷爷一直在代劳,他的爷爷奶奶,我觉得一直不可能让他们用我的这种方式来教育她。我最怕跟老人家发生隔阂,我担心这些隔阂越来越多,我叫她做的事情越多,爷爷奶奶对我的意见越大。我想问的是如何消除这些隔阂?

宋承昊:如何解决三代同堂的隔代教育的问题,是吗?刚才主持人告诉我,这位爸爸也是我们的忠实听众,特别好,您带着孩子一起来听,您的女儿有一天在她写作文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有一个好爸爸,在我小时候他经常带着我一起去听讲座,所以今天我成为北师大的教授。”第二,您刚才提到的隔代教育问题,是我们城市生活当中大部分家庭都必须去面对的事情,今天现场有很多也是爷爷奶奶来到现场,我们应该,首先第一要去理解他们,体谅他们,为什么?教育这种事情根本就不该他们负责,他们还帮了忙,应该先给他们一个掌声。我特别想跟各位爷爷奶奶说一句话,“儿孙自有儿孙福”,就这么简单,这是一个。再者,如果真的出现爷爷奶奶也有他的教育思想和考虑,希望他们能跟爸爸妈妈沟通。我希望爸爸妈妈考虑到,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他们在考虑问题上,他们的情绪化也是很明显的,在他们情绪化的时候,他们也像一个孩子一样,所以,如果你面临这样的情况:三代同堂,爷爷奶奶插手教育,某种程度上,你是要解决两代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怎么办呢?营造出某一种氛围,家庭共同成长,爷爷奶奶也长大,爸爸妈妈也长大,孩子也长大,只要你营造这种良好的氛围,这个话就看你怎么说,前提是你和爷爷奶奶关系好,不然你和爷爷奶奶关系不好,爷爷奶奶就说,你每天就知道回来吃,你还说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我要不帮你带孩子,看你怎么办?如果你跟他们关系好,营造出一种共同上进的氛围,这几乎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

谢谢。

我们请楼下的这位妈妈吧,她是刚才楼下第一位举手的妈妈。

提问:我有一个七岁男孩,父母因工作关系在两地,这个孩子由我来带,你觉得面对这个情况,七岁男孩我独自带他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宋承昊:你现在是有一个七岁的孩子,先生不在家,你自己带着孩子?

提问:对。

宋承昊:你工作吗?

提问:我工作。还可以,不是很忙。

宋承昊:那么你工作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孩子自己一个人在家吗?

提问:一般不会,还有老人。

宋承昊:你父母还是他的父母?

提问:我的父母。

宋承昊:和你一起带着孩子是吗?好的,谢谢。事实上的单亲妈妈,给她一点掌声鼓励她。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妈妈。前两天我遇到一个老师,她也是这样的情况。我抽了一个时间,约了一下,到她家里看了一下,几乎跟你完全一样的家庭,那我现在告诉你她的儿子在10岁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因为缺少爸爸的约束,这个孩子很多行为就会由着自己。不像大部分孩子,他做事前要先衡量一下,评价一下,看一下,就会出现有点由着自己。再大一点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挑战妈妈的权威,跟妈妈拧,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也可能会,因为相对而言,没有压制,他的思维等方面表现出很有创造力。那么,对你现在的生活状况而言,最需要做好是几件事:第一,这个事情对你来说应该是有难度的。本来这个事情不该妈妈来做:家庭当中必须有一个扮演权威的人,而且这个扮演权威的人要一直扮演下去,要么就是姥爷,要么就是你。这对你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难度。第二,既然有扮演权威的人,就得有人去扮演一个给情感的角色,那么谁来扮演这个角色?要不就是姥姥,要不就是你。通常一个情况下,一个妈妈同时扮演权威角色和情感角色,很少有人能做得到。我在去年三月份介入到一个家庭,这确实是一个单亲妈妈,最终的效果是通过三个月把这个妈妈变成一个确实是宽严有度,然后跟孩子处成朋友,共同来一起面对一些事情,孩子有什么事情跟妈妈聊,妈妈有什么事跟孩子聊,像朋友这样相处的这么一个妈妈,但是前提是这个孩子的年龄已经到了接近10岁的年龄,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他已经有自我认识,他就可以和妈妈之间保持一个朋友关系,如果你的孩子慢慢长大,你在这个过程当中,越早处成一种让他感觉到可敬、可爱的,然后还有所顾忌的这么一个朋友的角色,这是最好的。我们所接触到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妈妈基本上还是比较成功的。

提问:那他的性格上会有缺陷吗?

宋承昊:是这样的,他的人格成长是一定会存在缺陷的。但是这个缺陷是否会一定影响他的人生,那也不见得。有多少伟大的人,心里面也是会有缺陷的。不必太担心。好吗?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宋承昊:各位家长,当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当孩子试图跟我们沟通的时候,我们在干吗?我们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既控制住自己,又有效实现意图,我们通过《妈妈,请这样对我说话》提出了很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叫做情感牵引教育法。在今天试图解释情感牵引教育法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的家庭教育本身现状如何。讲这个的前提是我做这个工作整整10年,与孩子、家庭打交道我是用这样的方式打交道,是彻底介入到家庭当中,帮助父母、帮助孩子,我们提出来叫做“家庭的整体成长”。

首先,分析问题,当前我们面对孩子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认为是这样的问题,就是“疲软”——总体而言的“疲软”。这种“疲软”表现为什么?我们认为,第一是缺少生活内容。小孩,奥特曼占据了他的生活内容,大孩子除了网络、除了游戏、除了电视好像不太有其他的内容——缺少生活内容。前两天在南山图书馆一个爸爸跟我提出来,说我们家这个孩子现在跟我说话的时候,都要先摆一个奥特曼的POSE,你说这个事怎么办?我说现在是这样的情况,爷爷奶奶带孩子,无法满足孩子沟通的需要,所以你们为孩子找了一个保姆,这个保姆叫做奥特曼,这个奥特曼很负责任,尽心尽力,他占据孩子所有的时间,所以你们两口子生了一个孩子既不,你,又不像他,长得像奥特曼。现在的孩子缺少生活内容,对他们来说是无法支撑他们形成一种自我认识。

第二是缺少行为动机。现在很多家长提到,他什么道理都懂,但是好像就是不去做,做了做不彻底,然后过不了多久,又放弃了,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一个动机的问题。我们不要轻易地说一个孩子能否坚持,坚持这个事情,说句老实话,大部分成年人都做不到,只有在一个人动机特别强烈的情况下,他才会要求自己坚持,但是孩子的动机缺少,为什么要要求自己去做或不做?没有动机。

第三是缺少一个自我认识。很多孩子现在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大很壮的小伙子,考虑问题也好,做事的方法也好,看起来像个小孩,不计后果,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想干吗就干吗,一句话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我们不认为这叫做缺少素质,我认为这叫做没把自己当成大人。

第四是缺少强烈的情感。三年前,北交大一个博士,天天来参加我们的心理辅导会,我们的心理俱乐部,心理辅导。我说你都一帆风顺,读到北交大的博士,还来参加我的心理辅导会?他说,宋老师你不知道,当我看到别人在台上侃侃而谈,当我看到别人在台上讲述他的困苦、悲惨的遭遇,别人给他一碗面,他如何吃得如痴如醉,我打心眼里羡慕他,我从小到大一路保送上来,我现在感受不到快乐,我觉得别人那种快乐是我很羡慕的东西。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很多初中生身上,前两天一个爸爸问我,宋老师你看我这个孩子一直是全班前五名,现在是初二。那天他跟我说他不快乐,为什么?——缺少强烈的情感。“自己在做这些事情,这些事情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孩子内心当中,本身对此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认识。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毫无成就感的话,也就谈不上任何快乐了,这就是我们当前所面对的孩子们的问题。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家庭教育本身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未来的孩子,而不是孩子的未来。大家注意,你要通过家庭教育去塑造一个未来的孩子,而不是用家庭教育去满足一个孩子的未来。所以说,我们讲聪明的家长去规划一个人,糊涂的家长去规划一条路。现在大部分家长的情况是:“小学我要让他上哪个学校,中学我要让他上哪个学校,中学毕业了我要让他出国去上哪个学校……”但是还没等到上中学的时候,就发现我们的孩子根本不足以去支撑那个学校。找到合适的学校了,也有能力送他进去,结果校方说,你们孩子的条件这个情况确实比较困难。我们突然发现,原来孩子根本不是按照我们的想法在发展。为什么?原来我们没有把人规划好。

那么,家庭教育我们说第一是指向未来;第二,家庭教育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未来风险的免疫力;第三,家庭教育形成的是孩子的力量。家庭教育形成的是力量(而不是学习成绩),我们经常讲:“为什么他什么都懂,但是他就是不去做呢?”——很简单,他知道一切正确的规范,但是不足以拥有那种去行动的力量。学校教育给予他观念,家庭教育才给予他力量。我们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分开来看,学校教育是短期可测量的教育,这一点上面,家庭教育跟它一样吗?不一样。家庭教育是长期不可测量的教育。你现在所做的可能在你的孩子25岁的那一天才表现出来。学校教育是以内容为指向的教育,在家庭当中是这样吗?不是的。我们通常跟孩子的对话本身往往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内容,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展台,我们的孩子走进学校的时候,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在展览我们家庭教育的成果。这二者是有巨大的差异的。

再来看我们当前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什么问题:

第一,父亲教育的缺失,缺少阳刚之气。这一点是巨大的问题。我们现在所接触大部分的在13岁之后出现成长问题的孩子,有一种普遍的情况——13岁之前都是非常优秀的孩子,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如此。之前非常优秀,但是他并不清楚他这种优秀的来源,为什么他应该这个样子?某种程度上,他认为这是做给别人看的,而他内心当中非常的脆弱,一定是到了13岁左右这个时候,遇到某种刺激,来自学校、来自社会的某种刺激之后,这种脆弱的内心,不足以支撑他去坚持自己过去的优秀。当他开始摇摆的时候,家庭的某种权威并没有及时地控制他,及时地让他保持正确的路线,而让他向消极的方面去偏离。在那个时候,我们要问,家庭的权威去哪里了呢?我们发现大部分家庭在这个时候,父亲教育淡出,就是家庭当中父亲在这个时候,出现得比较少,孩子就开始偏离正常的轨道,母亲在这个时候几乎是不可能控制住孩子的,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大部分家庭当中,父亲不在!父亲不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

第二,自我成长的缺失,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他一直都是依赖于别人,依赖于老师、依赖于家长,以至于很多孩子走进大学之后,突然发现大学里面不考试,这个不考试我怎么学习?我都不知道我学的东西拿来考什么?所以他们没有一个叫做自我成长,我知道我干吗,我向哪个方向去,我知道我自己能够要求自己,这些一点都没有,这是大部分孩子现在的情况。

第三,智慧教育的缺失。什么叫智慧教育?动脑筋教育。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动脑筋通常都是被动的。就是戳一下,跳一下,戳一下,跳一下,他自己在那待着的时候,他的第一选择是玩,待着、闲着,他的脑袋是不动的。看电视的时候很投入,但是因为看电视本身不足以让一个人动脑筋,所以很多孩子不主动思考,这是我们现在孩子们的现状。

第四,注意力养成的缺失。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性格,足以让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我们认为是什么性格?或者是什么习惯?就是注意力集中的习惯。我们认为,注意力集中是个习惯,什么意思呢?这一瞬间我在看这么一个东西,那么我所有的注意力都从其他的地方收回来,就看这个东西,习惯性地收回来做这件事情,但是大部分孩子注意力不是下意识地收回来,他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同时似乎都有某一种潜在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干扰他。所以他的动作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但是所有的动作不连贯、无序、毫无逻辑。所以我们的孩子注意力的养成缺失。

第五,表达教育的缺失。各位,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思维在脑袋里面的时候,它是乱的,它肯定是乱的,因为一个人在那儿想,很少有人能够自己很连贯地一、二、三把它想清楚,他只能是突然蹦出一个念头,突然又蹦出一个念头,但是如果一个人要求自己把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就要具有逻辑性。为什么?他不得不要求自己说得很有逻辑,别人才能听懂,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一个孩子对别人进行有逻辑的表达越少,他的思维的逻辑性就越差。所以我们发现,越不爱说话的孩子,他的表达能力就变得越来越低下,而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因为自己不善于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他不得不在别人对他情感的忽略之下,忽略了自己的情感,一个忽略自己情感的人是不可能有任何自信的,所以表达教育的缺失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第六,善意教育的缺失。什么叫做善意?我们认为善意是由两点构成的:善意第一是爱;第二是合作。这两点大部分孩子都不具有。第一就是不善于爱;第二就是不善于合作。那么怎么才能让一个孩子学会去爱?前提是一个孩子只有爱他的妈妈,爱他的爸爸,他才可能去爱别人。一个孩子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首先都是冷淡的,他是做不到对别人充满爱的。但是,我们的家庭,太早让孩子,我可以说在座的各位,可能很多孩子都在很小,比如说才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不敢抬头看妈妈的眼睛,不想抬头看妈妈的眼睛,不想抬头看妈妈的那张脸,一抬起头来马上转移,他都不想看你,他怎么可能爱你。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什么条件都没有。但是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因为你值得我爱,所以我爱你。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我是你妈妈,所以你得听我的。你是他的爸爸,你是他的妈妈,但是你是否把这句话放到他心里了?他自己会说这句话吗?他会对自己说:你看我爸爸多好啊,这是我爸爸,我妈妈多好啊,我喜欢我的妈妈。他会心里面这么说吗?还是不得不听你的,好,你是我爸爸,你是我妈妈。所以,我们当前面临的家庭教育的问题是什么?是无序。基础没打好,出现问题的时候,搂不住,出现问题之后解决不了,而且采取那些无序的方法去解决,矛盾越拉越大,这时候很多家庭开始意识到,哎呀是我有问题,几乎这种情况都是到什么时候?到孩子大概十四五岁,家长开始意识到,很痛苦,我们当初是怎么样怎么样。然而,这个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无能为力,然后到处寻师问药,然后开始依赖于社会的力量,依赖于别人的力量,而且认为自己根本解决不了。这就是我们这几年来所见到的这一切真实的状况。真的是令人扼腕,令人叹息。缺少自我成长的基础,遇到问题没有免疫的能力,这是指孩子;而出现问题之后家长无力解决,矛盾越拉越大,这就是当前家庭教育的真相。

再来看我们当前的家庭关系问题,是母子距离疏远,父子情感淡薄,夫妻互不理解。父子之间不沟通、不了解、不面对,矛盾不断升级。爸爸一开始觉得,“我”的儿子还能有什么问题吗?然后更多的时候交给妈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爸爸和妈妈之间在孩子问题上老有冲突,爸爸意识不到,这是因为妈妈很了解孩子,而他不了解孩子,他看到这个,他只是简单地下一个结论:啊呀,没有问题,你太焦虑了,这个绝对不是问题,过两年就好了。很多爸爸在孩子小时候经常说这样的话,实际上是不了解孩子的现状。而出了问题之后,很多爸爸有这样的问题,不面对,一开始交给妈妈,然后过了一段时间交给别人,再过一段时间之后,逃避,矛盾不断升级。那么母子之间呢?不认同,我不认同你这些好处,不认同你这些优点,不认同你的这些基础;然后不欣赏,怎么看你都不顺;不说好话,明明有好意,明明有着好的想法,但是就愿意选择一种不好的语言来表达,美其名曰给你一种挫折教育。不说好话,不说好话的结果是什么?太简单了,你永远不对他说好话,他会上赶着来接受这些巴掌吗?当然是距离越来越远,这就是父子、母子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当前家庭关系的问题是什么?是心的距离,是三方之间心的距离,我们有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一样在哪?和谐融洽。到现在为止,我们所介入的上千个问题家庭,出现问题孩子,出现问题家庭,无一例外全部都是首先破坏掉了家庭关系。这绝对是个基本问题。如果家庭关系还没有破坏掉的话,OK,我们就会说,这个孩子还谈不上是一个问题孩子,他的问题只是一个短暂的波动,稍加介入就能够迅速解决。而我们在解决问题孩子的时候,也是必须想办法把整个家庭的关系重新融洽,花很大精力重新融洽之后,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来谈孩子问题的解决。那么不幸的家庭也都是一样的。各位,缺少沟通,回避真相。

我觉得我们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我们自己太高估自己,太低估孩子,太想当然,太急于做结论,太草率地采取行动,而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有他的内心世界,孩子也有他的情感世界。什么叫人性?最重要的人性是情感。如果你不尊重一个孩子的情感,如果你不去认识、了解、面对一个孩子的情感,那和养一个宠物有什么区别。

教育孩子的第一战场在哪里?教育孩子的第一战场就在亲子对话。无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教育理念,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把孩子放到面前来说话这件事情本身就充满了难度,充满了风险。无论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孩子出问题了:放在面前来,面对着他、看到他那一瞬间开始,大部分家长是倒吸一口凉气,接下来第一句话怎么说呢?

好,我们接下来准备开始讲这个话题。“对话能力”本身是家庭教育执行力的第一体现。我们要拥有这样一种对话的能力。

这种对话的方法,我们提出来叫做情感牵引教育法。家长的话如何才能起作用呢?用情感牵引教育法。情感牵引教育法提出,手段是牵引孩子的情感,牵引孩子的情感作为一种手段来推进谈话,效果是集中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来达到效果,目的是有效地实现教育意图。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经常面对孩子进行谈话的时候,最终的效果,大部分家长提出来,是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来,耳旁风。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很简单,因为孩子听你说话的那个过程当中,他压根儿就没往心里去。他们的注意力压根儿就没在这,那他们的注意力在干吗呢?大部分情况下是这样的:父母在那不停地说——实际上父母也没有怎么动过脑子,他主要是干什么?他只是把郁结于心中的情绪连珠炮一样发泄出来。他教训完了之后他很痛快,他坐在那个地方很痛快,很舒服的——你再看孩子,从头到尾都是这样(疲沓点头):“嗯,嗯,是,行然而他的内心对话是什么?还能是什么?内心里面不停地说:“真烦,没完了,能不能快点,我还有作业呢,加快速度吧……”他全说的是这个,你讲的什么东西对他还有用吗?

那么对话当中,孩子应该是在干什么这个教育过程才一定有用呢?孩子应该干这些事情——就是你在这儿说话,他看着你,他的脑子不停地转,在转什么呢?他在想问题。因为你的某些话不断在刺激他,他脑袋里面不断地想:“哎呀,对啊,是啊……我怎么了?”他想一下,然后给你一个回话。然后你又给他刺激,他心中又给你一个回应:“哎呀,对啊,这个问题问得对,是啊,我当时怎么没有这么想呢?”然后就又回答。继续由于你的某句话,他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对话”,脑袋里面不断在思考。这样就OK了!

我们讲教育,各位,有一句话恐怕很多人都听过,“没有一个人是可以被人改变的,没有一个人是可以用语言去改变另一个人”。说话是不可能改变任何人的。一个人的改变全是被谁改变的?都是被自己改变的,都是被自己说服的。那么什么情况下他能说服自己呢?很简单——某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说服自己;某种强烈的思维体验,让他理清了逻辑,做出了正确的、认知的判断!就这么简单。所以我们的教育过程应该干吗?就是应该先营造出某种氛围,在这个氛围当中孩子应该是这样的,他看着你,很平和地看着你,而且随着你的情绪往前推进,他的情绪还跟着你走,你高兴的时候,他也高兴,你放松的时候,他也放松,你紧张的时候,他也紧张,就像听故事一样,看电影一样,他一直跟着你走。然后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他一直试图进行着一个持续的思维。

所以,各位,我们在教育上面要做几件事:第一先想办法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我刚才讲,注意力本身是足以让一个孩子成就自己的一个好习惯,那么,从心理学上讲,什么东西对一个孩子的注意力影响最大呢?(有家长回答)说得太对了,谢谢您,就是情绪对孩子的注意力影响最大。我们讲为什么不能唠叨,各位,很简单,唠叨本身就是对孩子情绪的骚扰。当一个孩子已经习惯了母亲的唠叨,他至少会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就会依赖父母在旁边监督他,他期待父母的监管,这本身就会让他实际上对眼前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彻底地上心,因为他期待同时有人在监管他,因为有人不断地在唠叨他,既然有人监控,那他就不在乎自己会不会做错了;第二,我们不断地唠叨本身,就是对孩子持续的一个情感刺激。在《妈妈,请这样对我说话》这本书里,卢勤老师说,我很认同宋老师这句话:“对孩子说话,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那么杨凤池老师说:“我们在实践中看到,家庭教育的悲剧往往都源于家庭成员沟通交流的障碍,想当然是当不好父母的,应该得到相应技巧的训练与教育,这本书的价值也在于此。”

情感牵引教育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目的是什么?是集中孩子的注意力。第二,通过引导情绪来引导行为,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应该注意的内容上面来,比如说引导到回忆,回忆事件经过,引导到思考自己干过什么。与孩子对话的最基本的技巧是什么?最重要的秘密就是能够使他安静下来。安静下来的意义何在?第一注意力集中,第二情感平和,第三理性思考,第四自我对话。就是需要让孩子达到这样一个状态。那么,我们讲,对话当中的姿态。各位,现在就开始进入对话,对话当中的姿态,第一是表情,我们经常讲一句话,要想说话先学不说话,我们在北京跟一些部委领导交流如何进行公众表达,这也是我的工作之一,我们会提出来,“要想学说话先学不说话”,一个人如果不说话的时候,你的气质就足以影响你身边的人,我可以说你的口才一定会非常优秀。如果一个人不得不依靠喋喋不休去说话的话,表明你对你自己的气质是多么的不自信,所以说不是一定先要拿语言去解决问题。我们讲,能够用眼睛说话,就不要用脸说话,能够用脸说话就不要用嘴说话,能够用嘴说话就不要用手说话,大部分爸爸第一时间先拿手说话,那说明你对自己的嘴、眼睛、脸完全没有自信,为什么?因为你确实不了解孩子,无法进行有效沟通。所以各位,眼睛第一,先跟孩子进行一种专注的沟通,你要看着他。无论你的孩子正在干吗,哪怕趴在沙发上,在那蹦来蹦去,也要把他领过来,握着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话。为什么要这样看着他,看着他本身是一个邀约,是一个很专注的邀约,当你这样看着他的时候,实际上你在对他说:妈妈现在很认真地看着你,也请你很认真地看着妈妈,妈妈现在很需要认真跟你说话,也请你这样来看着我。这本身是一个邀约,当他这样也看着你的时候,他的注意力是不是过来了?我们大部分情况下妈妈一边在说话,孩子在一边顾左右而言他,在玩东西。妈妈必须在不停地说:“停下来,妈妈在跟你说话呢”,“看着我!”你缺少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很简单:拉着他的手。你看着他,他就不太可能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还看别的地方——一会儿看你,一会儿看别的,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麻烦事。所以你只需要这么做就行了。第二,我要提出来,跟孩子对话的时候,不看眼睛,别说话。一个孩子,他都没有看着你,他能听进去什么话,这是绝不可能的。我们有的家长说,你说他没听话,你让他重复,他也能重复出来。太简单了,我4岁就已经学会这招了。妈妈说:“你听我说没有。”“我听到了。”“我说什么了?”“你说了要好好听老师的话。”就把刚才那一句话重复下来就行了。他没有听,他根本没有听。他只采用了“末尾储存”法来应付你。第二,在看着孩子的眼睛的时候,你的面容应该是什么样的面容?你能是一个穷凶极恶的面容吗?你这样的一个面容他能够接受你吗?他只能这样看着你(学孩子样子)。所以你的面容本身应该是很和谐、很平和、很宽容、很冷静,带着一种接纳,对吗?各位,就这一点,我可以这么说,80%的妈妈缺少这个能力,为什么?不怪你。现在的国人,忽略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当中最重要的一点:什么样的一个面容是最有魅力的面容?大家还记得周总理吗?想想他那一张脸。钱其琛被称为微笑外交家,想想他那张脸。再想想现在温总理的笑容——我们大部分妈妈在第一时间用自己的那张脸破坏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他不想看。所以各位,宽容的、鼓励的、接纳的微笑。我们大家尝试一下,如果我是你的孩子,你需要用摆出一副宽容的、鼓励的、接纳的微笑,来看着我,你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都尝试一下,马上现场可以尝试一下。这个爸爸的表情非常好,谢谢你,太棒了。大部分情况下,谈到家庭教育的讲座,来到现场的男性不足20%,我想能够接受家庭教育讲座的爸爸,都不是一般的爸爸,但凡能够来听家庭教育讲座的爸爸,一定会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孩子的爸爸,我们应该给各位爸爸一个热烈的掌声。

好了,当你能够用这样的表情习惯性地看着你的孩子的时候,你的孩子一定会用这样的表情习惯性地看着别人,你的孩子会因为你这样的表情,而跟你一样宽容仁厚,会跟你一样充满爱心,会跟你一样真诚坚定,一切仅仅来源于表情,而我所看到很多的妈妈,大部分的妈妈,在平常的情况下,都是愁容满面。各位,什么人最倒霉?一脸倒霉相的人最倒霉。真的。你用这样的表情会让你泥足深陷。所以,让我们先笑起来。

第一,对话的姿态,就是我们提到的情感流露。当我们摆出了这样的表情时候,不要下意识地一开始谈话,就先把自己的情绪表露出来,不要在孩子面前就跟想不开似的,喋喋不休地在那儿表达,轻易地去流露这些情感没有必要。关于这样,就是你给孩子展现出一个拥有好涵养的妈妈,涵养好一点,就OK了,就这么简单,好妈妈就三个字,好涵养就一定是好妈妈,当然你要想成为一个卓越成功的妈妈,那肯定还有其他的要求。

那么,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现在我们进入语言。刚才我们讲了,进入这样一个状态,现在我们讲用什么样的语言。与任何一篇吸引人的文章一样,对话交流包括切入、推进、提炼、退出四个步骤,并且还分为四种目标、目的:一是无特定目的对话,比如说接了孩子在路上走着,你说这有什么特定的目的,无非就是两人刚好在一块需要说点话,这是无特定目的的对话;二是鼓励性的对话,孩子有某一件事情对自己缺少信心,要专门去鼓励他,鼓励并不等于教育,鼓励并不等于批评;三是批评型的目标,孩子做错了某些事情要给他批评;四是教学类的目标,孩子不会,他不是做错了,我们看出来,他不是因为做错,而是因为他确实对这些事情缺少认知,那么我们需要教给他,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叫做认知类、教学类的目标。这四类的对话有不一样的要求。无特定目的的对话用来干吗?很简单,两点要求:第一点,在无特定目的的对话过程当中,是利用这个对话的时间来增进了解,提高自己在孩子心目当中的地位,树立某种威信,以便以后需要真正说服孩子的时候,能够有更高的效率。什么意思呢?在这个时候你应该对孩子说哪些话呢?首先跟孩子说你自己。今天妈妈出门遇上了一个什么事,妈妈是怎么去处理的?妈妈怎么样去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觉得妈妈做得怎么样?孩子看着你,我妈妈真厉害,我妈妈真棒。你平时没有时间去讲给你孩子听,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抓住这个时间告诉他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这么简单。然后孩子知道之后,有利于你下一次在孩子面前干吗?有利于下一次跟孩子对话嘛,因为你在孩子的心目中形象很高嘛!很多妈妈说,我在孩子心目中简直没有地位。为什么?你的优点没有告诉孩子,你只告诉孩子你有多么痛苦,孩子看到的都是你消极、疲软、疲惫这些面。他看不到你积极向上优势的一面、优越的一面,他从内心里面不太瞧得起你。这是个问题。这是第一,在跟孩子无特定目标谈话的时候讲自己。第二点,在无特定目标的情况下,要通过一些行动教孩子,就是身教,把自己的行为做给孩子看。比如说开着车接孩子放学,旁边一个车,哗啦过去了,差点蹭上,妈妈或者爸爸,摇下车窗对那个车破口大骂,孩子在那边惊恐万状。然后你转过身来,才想起来孩子在旁边,“嗯,这个,妈妈……这种行为太气人,这个,妈妈太着急了才说这种话,平时不能说。”无特定目标的时候,跟孩子在一起,是告诉孩子,我是谁,你妈妈我,你爸爸我是谁,知道吗?我是谁,下回在跟他说话的时候,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说话。所以无特定目的说话我认为最重要。

第二,鼓励性的目的。对于鼓励性的目的只有在心里真正把孩子看成一个强者,说出来的话才能是一个对强者说的话。伸出大拇指的赏识,只能表明态度,真正要鼓励孩子,需要用心来完成,什么意思呢?我建议每一次在表扬孩子的时候,每一次在赞美孩子的时候,都说这么一句话:妈妈发现,通过这个行为,妈妈发现你是这么一个人,你是什么样、什么样的一个人。每一个赞美孩子的机会一定表明孩子已经做对了某一件事情,抓住了做对某件事情的机会立刻告诉他是谁。越早告诉他他是谁?这个自我认识就越早形成,越早形成这么一个自我认识,他就越能够怎么样?他就能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控制。叫做什么?自我成长。贴着这种明确的标签,贴得越多就越好。所以赏识、赞美不是空洞的。你一定要明确地告诉他,就这句话,通过这个行为,你让妈妈感觉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此感觉非常骄傲,谢谢你孩子。经常说这句话。

第三,批评类的目的。真正有用的批评是在同步体验对方感受的情况下进行的。批评的目的什么?批评在这个过程当中要通过感受对方的情绪,随时调整自己的话,让对方能够认真听进去,并且能够不断认可,自己陷入深思,内心深处感受到错误,最后自己给自己的一个批判,批评类的目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第四,教学类的目的。教学类的目的大家要注意,情绪是孩子学习的引线,情绪是孩子记忆的附着点。当我们发现孩子在对某一件事情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不容易学进去的时候,我们怎么办?我们不是通过批评去激发他学习的动机。不是。我们是通过某一些良好的语言,让他感觉到学这件事情,学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我们现在讲到切入、推进、提炼、退出,四个要求。第一,切入,弱化内在压力。什么叫内在压力?往他面前一坐,我妈妈想知道什么?她想挖出来什么?我得赶紧小心一点,千万不能说漏嘴,这都是内在压力。平静内在情绪,哎呀,你又想跟我说什么?没事你就找我说,真无聊。在恰当的时机切入,先把这些情绪消除掉之后,恰当的时机切入到跟他的对话过程当中。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一半。如果你的孩子通过情绪化之后开始看着你,愿意跟你沟通,各位,这真的是成功一大半。

第二,推进。推进的三个原则:第一让孩子说话,第二让孩子说话,第三让孩子说话。为什么?你在那说得再多,他一点都不思考,没有用的。他一说话,他脑袋就得转,他不得不转,他一转教育就有效果。但是,我们不能说,好了,孩子现在你说吧,我听着呢。孩子的思维是没有逻辑性的。他不知道这句话说完之后,他下一句往那儿说,所以一定是,就像我们领着孩子过沼泽,给他块砖头垫着,你得知道往哪个方向垫着,你这边一块,那边一块,那孩子就会想,谁垫的砖,这么没有心眼?你垫的这个砖头本身得符合孩子的步伐,垫大了他一跳就跳下去了,垫小了走起来别扭。所以,了解孩子是说话往前推进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抛出一些问话来带着他有逻辑地往前走。

第三,提炼。整个一段话的教育,真正有用就在于提炼,而提炼往往就一句话,待会我们在案例里面看。

第四,退出。整个提炼结束的时候,需要退出的,退出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必须做,我们大部分情况没有做,就是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可操作性的,马上就能够干的一件事情,作为一个开端。我们经常说,我这孩子,你跟他讲了很多,他就是不做。他为什么不做?他不知道第一步脚往哪儿放。他迈不出第一步就不可能有第二步。就这么简单。所以你必须要在谈话结束的时候给他第一步。

这个我们往后面看。八点基本的沟通要求,我给大家念出来,大家一起来进行自我思考:

第一,孩子情绪高昂的时候,情绪太过于激烈的时候,千万不要跟孩子做深度的交流,先把他的情绪降下来,平息他情绪,这是第一步。

第二,当孩子对事情的认识不够深,不足够重视的时候,不要急于跟他谈,先把他的重视调动起来,然后再跟他谈。

第三,当家长自己情绪过激的时候,不宜教育孩子,因为这种时候,你说出来的更多的是对自己情绪的表达,而不是对孩子当时问题的解决。

第四,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一次表达到位,同时把奖惩条件都说清楚,以后严格执行。

第五,让孩子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不宜采用唠叨的方式反复说,否则会降低孩子对这件事情的情绪敏感度。

第六,如果孩子对这件事情完全没有积极情绪,变得麻木了,就很难再改变。

第七,要让孩子重视某件事情,先要激发孩子对这件事情的强烈情感:如爱、恨、愤怒、同情、痛心、自尊、愉快,先把他的情绪牵引住,拉过来,拉到什么地方?拉到他本身有一种很强烈的,当然是积极的情绪,再跟他说话,他就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你这了。

第八,要让孩子降低对某件事情的兴趣或者关注度,那么就要淡化孩子对这件事情的情绪。

好,那么我们讲,沟通本身是为了营造和谐,而和谐本身体现了科学,我希望大家意识到,教育本身是一门科学,你可以不是一个科学家,但是你起码应该是一个科学主义者,你应该意识到教育这件事情本身是需要客观,讲求规律,然后理性从事的,这才是一个科学的表达方式。“和谐”关注的是人的情感,“和谐”强调的是共同发展,“和谐”强调的是科学理性,什么叫做共同发展?共同发展就是“要把教育孩子当成是自己第二次成长的机会”!

在我们拥有孩子之前,我们可能不够完美,不够完善,所以我们有心理问题,我们有行为问题,我们有情绪问题,我们有逻辑不清晰问题,孩子的降生给我们机会,让我们逻辑更清晰、情绪更良好、行为更规范,就是这样。我们整个家庭的整体成长,是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要求。整个家庭的整体成长,当每一个家庭都致力于如何让自己的家庭当中每一个成员认真有效地向上发展的时候,整个社会都和谐了。

由此而言,家长的第一能力是情感自控能力,家长的第二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家长的第三能力是语言表达能力。当我们跟孩子整体成长、共同成长的时候,我们就要求自己自控情感,锻炼自己的逻辑,强化自己的表达。所以,各位注意,孩子是家庭生活的参与者,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合作者,孩子是自我成长的执行者。参与者、合作者、执行者,没有谁在告诉你,孩子是必须要接受你奴役的奴才,没有一句话在告诉你,孩子是个傻子,什么行为都需要你代劳。他是你生活的参与者,是你教育的合作者,千万不要认为你要代替所有的教育,否则累死你,你的孩子也长不大!孩子是教育过程的执行者,他只有自身的强大,才能够依赖自己,去真正地实现自我成长。各位,在我们专委会教研中心提出的家庭教育“233标准”当中,在我们的“九阶成长”训练体系当中,在我们的情感牵引教育法理念当中,综合到一起,我们都想说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成长,当孩子还不足以自我成长的时候,不要认为你能帮他,你能够代他成长。应该怎么办?——和他一起成长。当我们能够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时候,和谐的家庭、幸福的家庭指日可待。谢谢大家。

关于这两本书,我想今天开放两个对话的机会。然后提问题的家长能够获得我这两本书,关于我的情况,关于我们训练的情况,大家可以发邮件,上我的网站来了解。通过谷歌输入“宋承昊”可以了解我,通过谷歌输入“新成长”,可以了解我。好吗?

我们先给楼上的机会,开放一个机会。这样,我们先给爸爸一个机会。你是爸爸吗?这么年轻,这是你的女儿,太棒了。好爸爸,你说。在这儿看着你的形象特别伟大。

提问:你好,宋老师,这次听你的讲座,我跟我的小孩。在你讲座当中一直在提倡给孩子自主的一些能力。现在关键是我和小孩的爷爷奶奶,我们住在一起,然后我是引导小孩,我做一遍给他看,让他自己去做,包括他自己的生活习惯,包括家务事,他想做,就让他自己做,担心他做坏,我会试探性地让他去做。但是爷爷一直在代劳,他的爷爷奶奶,我觉得一直不可能让他们用我的这种方式来教育她。我最怕跟老人家发生隔阂,我担心这些隔阂越来越多,我叫她做的事情越多,爷爷奶奶对我的意见越大。我想问的是如何消除这些隔阂?

宋承昊:如何解决三代同堂的隔代教育的问题,是吗?刚才主持人告诉我,这位爸爸也是我们的忠实听众,特别好,您带着孩子一起来听,您的女儿有一天在她写作文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有一个好爸爸,在我小时候他经常带着我一起去听讲座,所以今天我成为北师大的教授。”第二,您刚才提到的隔代教育问题,是我们城市生活当中大部分家庭都必须去面对的事情,今天现场有很多也是爷爷奶奶来到现场,我们应该,首先第一要去理解他们,体谅他们,为什么?教育这种事情根本就不该他们负责,他们还帮了忙,应该先给他们一个掌声。我特别想跟各位爷爷奶奶说一句话,“儿孙自有儿孙福”,就这么简单,这是一个。再者,如果真的出现爷爷奶奶也有他的教育思想和考虑,希望他们能跟爸爸妈妈沟通。我希望爸爸妈妈考虑到,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他们在考虑问题上,他们的情绪化也是很明显的,在他们情绪化的时候,他们也像一个孩子一样,所以,如果你面临这样的情况:三代同堂,爷爷奶奶插手教育,某种程度上,你是要解决两代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怎么办呢?营造出某一种氛围,家庭共同成长,爷爷奶奶也长大,爸爸妈妈也长大,孩子也长大,只要你营造这种良好的氛围,这个话就看你怎么说,前提是你和爷爷奶奶关系好,不然你和爷爷奶奶关系不好,爷爷奶奶就说,你每天就知道回来吃,你还说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我要不帮你带孩子,看你怎么办?如果你跟他们关系好,营造出一种共同上进的氛围,这几乎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

谢谢。

我们请楼下的这位妈妈吧,她是刚才楼下第一位举手的妈妈。

提问:我有一个七岁男孩,父母因工作关系在两地,这个孩子由我来带,你觉得面对这个情况,七岁男孩我独自带他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宋承昊:你现在是有一个七岁的孩子,先生不在家,你自己带着孩子?

提问:对。

宋承昊:你工作吗?

提问:我工作。还可以,不是很忙。

宋承昊:那么你工作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孩子自己一个人在家吗?

提问:一般不会,还有老人。

宋承昊:你父母还是他的父母?

提问:我的父母。

宋承昊:和你一起带着孩子是吗?好的,谢谢。事实上的单亲妈妈,给她一点掌声鼓励她。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妈妈。前两天我遇到一个老师,她也是这样的情况。我抽了一个时间,约了一下,到她家里看了一下,几乎跟你完全一样的家庭,那我现在告诉你她的儿子在10岁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因为缺少爸爸的约束,这个孩子很多行为就会由着自己。不像大部分孩子,他做事前要先衡量一下,评价一下,看一下,就会出现有点由着自己。再大一点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挑战妈妈的权威,跟妈妈拧,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也可能会,因为相对而言,没有压制,他的思维等方面表现出很有创造力。那么,对你现在的生活状况而言,最需要做好是几件事:第一,这个事情对你来说应该是有难度的。本来这个事情不该妈妈来做:家庭当中必须有一个扮演权威的人,而且这个扮演权威的人要一直扮演下去,要么就是姥爷,要么就是你。这对你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难度。第二,既然有扮演权威的人,就得有人去扮演一个给情感的角色,那么谁来扮演这个角色?要不就是姥姥,要不就是你。通常一个情况下,一个妈妈同时扮演权威角色和情感角色,很少有人能做得到。我在去年三月份介入到一个家庭,这确实是一个单亲妈妈,最终的效果是通过三个月把这个妈妈变成一个确实是宽严有度,然后跟孩子处成朋友,共同来一起面对一些事情,孩子有什么事情跟妈妈聊,妈妈有什么事跟孩子聊,像朋友这样相处的这么一个妈妈,但是前提是这个孩子的年龄已经到了接近10岁的年龄,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他已经有自我认识,他就可以和妈妈之间保持一个朋友关系,如果你的孩子慢慢长大,你在这个过程当中,越早处成一种让他感觉到可敬、可爱的,然后还有所顾忌的这么一个朋友的角色,这是最好的。我们所接触到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妈妈基本上还是比较成功的。

提问:那他的性格上会有缺陷吗?

宋承昊:是这样的,他的人格成长是一定会存在缺陷的。但是这个缺陷是否会一定影响他的人生,那也不见得。有多少伟大的人,心里面也是会有缺陷的。不必太担心。好吗?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