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导言 社会网络——劳动力市场中的另一只手
在线阅读 收藏

工作岗位与职业地位对于劳动者的生活福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当代社会,初职者关心如何能找到一个收入较高且稳定的好工作,在职者关心能否保持一个好工作,能否持续得到岗位晋升,或者能否流动到更好的工作岗位。对于这些问题,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多寡是能否获得好工作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人力资本相同或相近的人,经济收入与职业地位却天差地别;有“门路”的人能找到较好的工作;有“关系”的人上升快,有更好的职业地位。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看,这些现象并非偶然。本书基于作者多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集中探讨社会网络如何影响求职过程与效果。

现代经济学认为,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是经济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二者被形象地称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计划体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建设目标,使用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行政手段,进行人、财、物等要素资源的统一配置。虽然这种体制减少了生产盲目性,但也否定了商品经济规律,摈弃了供求、竞争、价格等市场机制,伤害了生产主体的积极性,所以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导致经济停滞和衰退。在劳动力配置方面,计划体制集中体现为劳动力的统分统配制度,虽然保证了形式上的充分就业,但是劳动者无权择业,职业不流动,绩效不对接,抑制了劳动积极性,导致人力资源的错配和浪费。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增长、深化、完善的市场体制,肯定和尊重了经营主体的产权(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转移、收入等各种权利),承认和鼓励自由竞争,通过价格信号调节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从而提高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劳动力配置方面,市场体制承认劳动者对其劳动力的产权,鼓励雇用方和求职方双向选择,通过竞争、流动、工资等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力资源配置目标。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