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认识
在线阅读 收藏

关于通货膨胀,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怎样看待通货膨胀,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第二个是怎样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第三个是如何消除通货膨胀。

关于第一个问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个是就居民即广大消费者的看法,他们认为通货膨胀使自己受损失,反对通货膨胀,希望能把物价控制住;另一个是企业厂长、经理的看法,从我所接触的厂长、经理来看,认为有点通货膨胀没什么可怕的,有点通货膨胀不一定是坏事,可以加快经济增长。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讲三点。

第一点,通货膨胀的确能够积累资金,适量的通货膨胀的确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加快经济增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通货膨胀可以偷偷地将老百姓的一部分消费资金转化为积累资金。比如,一个居民家里有1万元钱准备消费,准备买吃的、买穿的,现在因为通货膨胀,货币贬值20%,这样,他的1万元钱就变成8000元,就少了2000元,那2000元被国家拿走了变成了积累资金,拿去搞建设。那么我们现居民的存款是1.6万亿元,加上居民手上的现金总共近2万亿元,如果物价上涨10%,每年就拿走了2000亿元;如果上涨了15%,就拿走了3000亿元;如果上涨了20%,就拿走了4000亿元。这4000亿元如果用于搞建设,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一定的通货膨胀有利于商品销售,通货膨胀出现时,商品在整个社会上呈现一个供不应求的局面,需求量比较大,比如在1988年,抢购比较严重,许多不制冷的冰箱,无图像的彩电,也被一抢而空。在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买东西的就多,市场就比较旺盛,企业的产品就比较好销售,货物也比较好销售,从这一方面讲,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

第二点,通货膨胀要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是指通货膨胀不能超过大多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那么,大多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是多少呢?这个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的。人民的收入水平越高,人民承受能力也就越强,根据我国大多数人的收入状况,目前控制在15%左右比较合适,最高不能超过20%,如果超过这个限度,那么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就难以维持。如果控制在这个限度之内,大多数人能承受,少数人承受不了,对不能承受的则可采取社会救济等方法加以解决。

第三点,就是通货膨胀收集来的资金用于建设而不是用于其他的。前面讲到,如果因通货膨胀15%,每年从居民那里拿走了3000亿元,通货膨胀20%,每年将从居民那里拿走4000亿元。那么多资金从居民那里拿走后干什么用?如果真是用于修铁路,建设工厂等等,则确实能够加快经济发展,但是如果我们不是用于搞建设,而是用于搞其他的,属于浪费,这就没有意义,就不会加快经济发展,反而起坏的作用。我们现在从实际情况看,通货膨胀所收集的资金,相当一部分就没有用于经济建设,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弥补现行体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比如乱上项目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损失,比如大量的企业长期亏损所造成的损失,比如机关膨胀、人员过多所造成的损失等等。这些损失在改革以前都是在财政部报销,改革以来,这些损失主要是在老百姓的钞票里、存款里报销,即通过通货膨胀来报账。因此可以这么讲,我们现在通过通货膨胀所收集来的钱财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作报账基金,给现行体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报账。这样一来,报账的数目越大,通货膨胀的积极作用就越小,因为我们通货膨胀有相当部分资金不仅仅是从居民个人那里收集来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企业那里收集来的,企业资金本来是用于搞生产的,由于通货膨胀,企业资金一部分已经贬值,被国家收走了。收走后如果还是搞建设、修铁路,那么这些资金仍然是用于生产,只是改变了一个支配的主体,即这个钱以前是由企业用,现在是由政府来用,以前是流动资金,现在是用于修铁路,如果这些资金不是用来搞建设而是用于弥补以前的各种损失,那么,通货膨胀不仅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增长。以上三点总结出两个意见:第一个,通货膨胀应该限制在15%左右,这样才不会超过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第二个,通货膨胀所收集的资金真正用于搞建设,不能用于弥补其他损失。这是第一个大问题。

第二个大的问题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对此,理论界有很多解释,比如一种解释是需求大。按照这种解释,消除通货膨胀的主要办法,是紧缩银根,控制需求。第二种解释是成本推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我认为,我国的通货膨胀是体制性的通货膨胀,即由现行体制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包括金融体制、投资体制、企业体制等等。我们的金融体制是一种大锅饭的金融体制,这种吃大锅饭的金融体制一个主要表现就是银行的贷款不是作为商品来买卖,而是作为礼品来分发、赠送,贷款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我们的贷款为什么说不是作为商品来买卖,而是作为礼品来赠送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借了银行的贷款可以不还,不但不还还可以再借,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向银行借贷款的时候,没有打算还;另一方面,银行的贷款利息率远远低于物价上涨率和市场利率,物价上涨率高的时候可以达到20%,我国市场利率最高的地方可以达到30%多,我们的官方贷款利率在10%左右。

这里有两条:第一条,贷款要了以后可以不还;第二条,贷款利率很低。因此我们所有的企业、地方政府都想要贷款,都敢要贷款。在我们国家,贷款是整个经济社会最短缺的资源,谁有贷款,谁就能办成一切。到北京来公关办事,到省城来公关办事,十个有八九个都是要贷款的,全国上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要贷款的大军,形成了一股要贷款的潮流,在这个潮流的冲击下,贷款老是控制不住,一松再松,一放再放,中央银行一让再让,每年的信贷计划不断地被突破,所以说通货膨胀不单是一个宏观问题,也是一个微观问题,从最基层就开始搞通货膨胀,都想多要贷款,自下而上大家都想多要贷款。在西方国家,比如在日本,银行的信贷员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到企业挨门挨户推销贷款。贷款也是他的一个商品,有的企业不敢要,要了怕还不了。在我们国家,没有从基层单位就自动控制贷款这么一个机制,大家都愿要贷款,都敢多要,这样贷款总是不够用。因此从金融方面,我们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把贷款从近似于礼品改成真正的商品来买卖;使一些效益差的企业自动不要贷款,你给它,它还不敢要。这种状况怎样才能形成呢?关键是提供贷款的机构——银行要真正自负盈亏,它自负盈亏,贷款收不回来,由它自己承担责任,这样它就不会乱放贷款,而是采取以下行为方式:首先它会在贷款发放之前认真考察,贷款一定要求对方要有抵押,不抵押就不给;再有,贷款放出去以后,它必须千方百计地收回,企业收不回来,可以让它破产,否则行长、信贷员就要跳楼,要不然他们交代不了;第三,贷款的利息率低于物价上涨率,利率上涨以后,一部分企业自动不要贷款。有了这么一个机制,我们就从最基层建立一个抑制通货膨胀的机制。没有这么一个机制,大家都敢要贷款,大家都改要贷款,靠银行、靠少数人,靠中央政府控制贷款,很难控制得好。这些要贷款的人,都会找很多的理由,想很多的办法,最后弄得你没办法。就像在公共汽车上,大家都往汽车上挤,靠一个售票员来把门、来控制,很难控制好。抑制通货膨胀,就要抑制贷款,抑制贷款要变成基层成千上百万人的一个自觉行为。

从投资体制来看,我们现在的投资体制一个基本特点是投资的主体是政府官员,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投资的风险由国家承担。所谓投资的主体是政府官员,是指在一个市里面是市委书记、市长在那里上项目。投资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在一个县里,并不是由本县的财政收入上项目,而主要是向银行要贷款来上项目。投资的风险由国家承担,在县市里,投资失误他们并不受什么损失,造成很大的投资浪费,这种投资体制也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根源。投资体制是跟财政体制相联系的,财政是分灶吃饭,在一个县里面,向上级财政交多少钱是固定死的,剩下来的自己用,剩下越多,他能花的钱越多。地方为增加财政收支,就得多上项目,多办企业,用银行贷款上项目。他们的整个行为是把国家银行贷款变成本地的投资项目,变成本地的企业,再变成本地的财政收入。因此都希望多上项目,都敢多上项目,上项目花的钱再多,损失再大,自己都没有损失。结果,下面上项目,上面印钞票,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我们国家,一个县长也能够多发货币,他虽不能印钞票,但可以多上项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在投资领域实行两个转变,一是把投资主体由政府官员转向企业,转向民间,县市里搞棉纺厂、酒厂,由企业来干,地方政府不要管。二是投资的主要来源由银行贷款转向股票集资。在金融体制健全的情况下,企业是向银行贷款,还是直接发行股票,都是自负盈亏。而在我国银行信贷资金是大锅的,居民的钱存在银行,由银行转一下,贷给企业,上项目,搞投资,就成了国家资金,成了可还可不还的资金。国有企业一大批长期亏损,靠什么维持?靠银行贷款,即靠所谓的安定团结贷款维持。这些亏损的国有企业也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根源,因为一个正常的盈利企业,它和市场的关系从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关系来看,是一个不断投放货币和回收货币的关系,一方面它向市场投放货币,拿走商品、原材料等,过了一两个礼拜或过了一个周期,它向市场投放商品,回收货币。即开始是投放货币,拿走商品,后来是投放商品,拿走货币,把它当初所投放的货币收走。所谓的亏损企业,它只是投放货币,没有回收货币,没有后面一个阶段。所以亏损企业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根源。反过来讲,通货膨胀从老百姓,从效益好的企业所收走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来养活这些亏损企业,所以只要亏损企业大量存在,通货膨胀就很难消除。怎样消除亏损企业呢,这就需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通过企业的机制改革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现存的企业机制存在,大量亏损企业存在,就消除不了通货膨胀。

还有一个问题是行政机构膨胀,也是喊了多少年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连年喊精简机构,机构却越来越多,官员越来越多,开支越来越多。增加一个部级官员,需要开支多少,这都有账可查,包括住房、汽车也包括其他的开支等。由于政府开支扩大,机构压不下来,导致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直接导致通货膨胀。财政赤字不是向银行透支,通过发行国债弥补会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过发行国债、发行国库券,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我看不一定,我们让老百姓、让企业购买国库券,老百姓和企业主要是从银行提取存款,银行的资金来源减少,存款也少,如果贷款压不下来,那么银行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就不平衡。专业银行为了平衡资金,还得向中央银行要贷款。中央银行为弥补专业银行的资金缺口,还得多印钞票,转了一个大圈,最后还得由中央银行来给中央财政弥补财政赤字。以上讲的几点,都是我们现行体制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所以要抑制通货膨胀,必须要改变现行体制。这些体制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和企业亏损造成的通货膨胀,通过物价上涨,把老百姓的资金、效益好的企业的资金拿走了,拿到哪儿去了呢?被拿去养那些亏损企业。这种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很有限。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有益的通货膨胀,一个是有害的通货膨胀。通过物价上涨,把老百姓、企业的钱拿来一部分修铁路、搞建设,那么这个通货膨胀是有益的;如果通货膨胀所收来的资金乱上项目、弥补企业亏损、造成机构膨胀,那么这个通货膨胀是有害的。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