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进入这个话题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活着,生活和生活艺术,它们各自的内涵是什么?每个人对这三种生活方式,或者说生活境界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余华有一篇小说叫《活着》,写了一个人非常坎坷的、苦难的一生。我想,如果活着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是值得赞赏的,因为这是一种坚韧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只要活着,一切都有希望。但是如果将“活着”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那就很糟糕了。作为一种个体生命的生存方式,“活着”的内容苍白而贫乏,有时甚至仅仅作为一个肉体的存在。那么生活呢?生活包含非常广泛的内容,比如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我们现在的大部分行为都属于生活,而大部分人的存在状态也都是生活。再来看生活艺术,或者说诗意的生活,或者优雅的生活,它包含哪些内容呢?林语堂先生曾经这样概括生活的艺术:旷怀达观、怡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高雅浪漫的东方情调相结合就是中国人的生活艺术。这也是大多数人追求的一种境界。与此相反,就是平凡、刻板而无聊的生活。今天我希望能够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唐宋诗词中所体现的优雅的生活态度。
唐代人和宋代人,在很多方面其实有很大不同,整个时代气质也大相径庭。我今天偏重讲宋代文人的生活,因为他们的生活更接近我们今天讲座的主题。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回到中国的宋代去生活,因为宋代人在生活质量、生活内容上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著名小说家金庸也非常喜欢宋代,尤其向往宋代读书人的生活。
宋代读书人的生活到底有哪些特点呢?他们为什么能有如此优雅精致的生活?
宋代的既定国策为宋人的优雅生活提供了政策依据。宋代在开国之初就定下了享乐生活,或者说享受生活的基调。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的经历比较特殊,他本来是北周大将,后来发动了陈桥驿兵变,士兵把黄袍加在了他身上,推他做了皇帝。他做了皇帝之后,非常担心他手下的大臣效仿。有一次,他宴请手下武将,宴会期间突然唉声叹气,表情非常沉重。手下大将石守信等人就问他:“陛下为何如此忧心忡忡啊?”赵匡胤说:“如果有一天,有人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怎么办?会不做这个皇帝吗?”石守信等人大惊,跪拜,向皇帝请教解决之法。赵匡胤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疑,不亦善乎。”意思就是,你们也不要带什么兵马打仗了,多给你们金钱,你们回去多买一些房产,给子孙留着,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就可以了。于是石守信等人第二天就把兵权交了出来。宋太祖赵匡胤赏赐了他们很多金银、房屋、舞女等,君臣相安无事。“杯酒释兵权”这件大事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宋代人享乐生活的基调。
值得一提的是,因怕武将篡权,也是从开国之初,宋代就已经开始了优待文官的国策。宋代的科举取士相对公平,当时流行一句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原来地位身份低下的人,只要认真读书,求取功名后就可以做官,甚至做高官。正所谓“天子中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举例来说,宋代文官工资特别高,一个宰相年收入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0万元人民币,还有其他的赏赐、福利。而明代同级别官员的收入,大概还不到宋人的1%,非常低。丰厚的收入为宋人的享乐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
宋代经济非常发达,有学者统计,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大概占全世界的80%。而且宋代城市出现了很多历史上的第一。比如,从宋代开始,坊和市不分开了,改变了唐以来坊市分开的局面。坊原来是市民居住的地方,市是做买卖的地方。宋代做买卖的人可以四处摆摊,那时的城管也没有现在这么严。《清明上河图》里面有很多摊位,有的摆在桥上,有的离皇宫很近。再比如,唐代的城市里面有宵禁,到了一定时间不可以再做生意了,但是到了宋代,这个规定取消了。不仅白天可以做生意,还有夜市、早市,这就大大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宋人的享乐生活提供了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
发达的城市经济使得宋代城市人口众多。举例来说,北宋时期的开封大约有100万人。而同时代的伦敦城市人口只有1万人。城市里的设施非常发达,当时已经有专业消防队。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四通八达,这里甚至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社会,一些非主流人群,比如逃犯和一些为主流社会所不容的流亡人士就生活在其中。
宋代市民文化消费非常繁荣,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叫瓦肆,或者叫瓦子。北宋的汴京有很多瓦肆,最大的一间叫象棚,最多可以同时容纳1000人消费。南宋临安的娱乐场所,与北宋相比也毫不逊色。再比如,北宋汴京还出现了大量专门的酒楼饭馆。最大的一家酒楼叫矾楼,据说包间就有上百间,陪酒的女郎有几百人。宋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北宋汴京的城市布局是,“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都城的附近都是园林,一座一座的园林。而到了春天,“次第春容满野,暖律暄晴,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香轮暖辗,芳草如茵,骏骑骄嘶,杏花如绣”,城里的人结伴出去踏青,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宋人的享乐生活当然比其他朝代的档次更高,内容更丰富。
北宋读书人采取公私分明的双重生活态度。古代读书人在宋以前是非常累的,他们讲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诗文中表现的也是这一类内容。宋代读书人是不是心中没有公事呢?不是,他们也非常有责任感,非常有担当。但在完成了公事之后,他们还希望有自己的私生活。据当时的笔记小说记载,官员早上外出办公,态度非常认真,但是到了晚上,他们就喝酒、听歌,有歌儿舞女相伴。而这种生活是统治阶级允许的,甚至是提倡的。这在他们的词作里面也有体现。著名的太平宰相晏殊说,“萧娘劝我金卮,殷勤更唱新词。暮去朝来即老,人生不饮何为?”意思是人生很快就过去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好地享受生活呢?而宰相寇准说,“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所有的功名利禄,都是过眼烟云,都是浮云。什么是实在的呢?樽前听艳歌,享乐人生才是实实在在的。
宋代士大夫文人的私生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肯定物质享受和物质追求。在宋以前,儒家正统思想提倡的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住吃简简单单,讲究精神生活的享乐。到了北宋,包括南宋,士大夫阶层的奢侈之风颇盛,对于物质的强烈追求和渴望也毫不掩饰。司马光曾经批评当时的这些人。他说,“宗戚贵臣之家,第宅园圃,服饰器用,往往穷天下之珍怪,极一时之鲜明。”说这些达官显贵,住的、吃的、用的,往往追求越贵越好,越极致越好,越奢侈越好。他们之间还互相攀比。寇准的生活非常奢侈。当时蜡烛是非常贵的奢侈品。寇准家一到晚上就灯火通明,不单单住宅里,连马厩、厕所都彻夜点着蜡烛。寇准本人并没有觉得任何不好。再比如太平宰相晏殊,他们家没有一日不宴请,客人来了怎么样呢?桌子一摆,一道道菜就上来了,水果、酒都上来。客人开始吃饭,歌妓上来唱歌,客人边听歌边写词,写了词又马上交由歌妓去唱。还比如,当时非常著名的两位士大夫宋庠、宋祁叫“大小宋”。小宋比较风流倜傥,写过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有一年过年,小宋在家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很多歌妓舞女现场献艺,场面非常奢华铺张。他哥哥大宋就批评他,你怎么可以这样奢侈浪费呢?你难道忘了当年我们吃菜粥的日子吗?小宋说,我们辛辛苦苦地读书,不就是为了今天享乐生活吗?当时著名的大奸臣蔡京家里请客,光是蟹黄包子一道点心,就花掉大概100户中产阶级一年的收入。
宋词中对文人私生活的表现,最主要的是爱情生活。宋人在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却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词里。为什么宋代人的私生活,或者说他们的感情生活如此丰富呢?
这主要是由于宋代歌妓制度非常发达。宋代歌妓可以分为官妓、家妓和私妓。官妓就是公家的,包括中央和地方。她们负责官员之间迎来送往和一些政府活动。北宋时期的酒是专卖的,当政府开新酒的时候,为了广告宣传,也会派一些漂亮歌妓,边唱歌边表演招徕顾客。这些官妓不能够随便出去,也不能够随便从良,必须要官府批准,她们才能够脱离妓籍。家妓是达官显贵家里蓄养的歌妓,是他们的私有财产。当时很多著名文人家里面都有家妓,晏殊家里的家妓就非常多。据记载,当年晏殊非常喜欢一个家妓,他的好朋友张先每次到他家里来,他都让这个歌妓唱张先的词,有一段时间张先没去,再去的时候发现这位歌妓不见了,询问之下,晏殊怏怏不乐地说被夫人卖了。张先写了一首词,大意是人生苦短,如何如何。晏殊听了这首词以后,似有所悟,没多久又拿钱把这位歌妓给买回来了。当时著名文人苏轼家里也有歌妓。苏轼还曾经用家里的歌妓去换马。蓄养家妓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文人跟歌妓发生感情也非常普遍,大家都见怪不怪。
还有就是私妓。私妓又被称为市井妓,她们也分为不同的档次。据记载,东京汴梁,就是现在的开封,当时“鬻色者”也就是私妓,数以万户。不过她们很多卖艺不卖身。歌妓制度为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提供了更多机会,由此催生了文人的绵绵情思,而此类私情又往往在他们的词中表现出来。举几个例子。欧阳修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他不单单是文坛领袖,在政治上也非常有作为,但是在私生活方面却饱受非议,有很多的桃色新闻。大家可能非常奇怪,在宋代这样一个大家公开蓄养歌妓的时代,为什么欧阳修会惹来这么多麻烦呢?这大概与他在词里大胆表现艳情有很大关系。比如他写这些歌妓的这种状态:“玉人共处双鸳枕,和娇困、睡朦胧。起来意懒含羞态,汗香融。素裙腰,映酥胸。”内容大胆香艳,因此他的政敌往往从私生活方面攻击他。
词也是文人和歌妓之间的媒介。宋代的所有歌者(唱词的)全部是女性,没有男歌者。对这些女性的要求是什么呢?年轻漂亮。因此,在大大小小的酒会、宴会上,年轻貌美的歌妓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在座的士大夫文人即兴填词。文人与歌妓之间存在一种交流,一种互动,这也往往是他们产生情感的机缘。
除了刚才所讲的世俗生活,宋代文人还有其他丰富的生活内容。在宋代,无论士大夫文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特别喜欢游山玩水。因此山水,或者说旅游,是他们生活当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宋代文人对于自然山水的热情非常高。有个小故事:某个读书人非常穷,他就经常祈祷上苍,希望能够让他的生活好一点,终于有一天他感动了上苍,一个神仙下来问他,你到底想要什么呢?这个文人说,我希望能够衣食充足,一辈子游览于山水之间。神仙说,你要的这种生活是神仙的生活,我无法满足你,想要金银相对还容易些。这说明当时读书人对于逍遥于山水之间的生活是非常渴望的。
苏轼最终的人生目标,在他很多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就是在完成他的政治理想之后,能够逍遥于山水之间,跟他的弟弟做邻居一起隐居,他觉得此生足矣。
辛弃疾人生的前20年生活在北方金人占领区,后40年到了南宋。他做官的时间有20多年,贬官在农村闲居差不多又是20年。所以辛弃疾的作品里面有很多对田园风光的描写。他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农村风光,乐在其中而浑然不觉。
除了游览山水、欣赏田园风光之外,当时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中,还有琴棋书画,有金石古玩,有品茶饮酒,有诗社集会等。喝酒是宋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时人喝酒往往伴着歌舞或行酒令,比我们现在喝酒的内容更加丰富。茶道在宋代也非常盛行,不但有品茶,还有斗茶等。宋代已经出现品质非常好的茶,当时一块最贵的茶,价格跟同样大小的黄金价格差不多,像苏轼、黄庭坚等,都非常喜欢喝茶,他们的作品里有大量的写茶的诗或者词。
琴棋书画也是宋代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当时很多文人精于棋道,比如司马光、秦桧等人。北宋有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就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大奸臣蔡京的书法写得非常好。蔡京当年上朝,有两个衙役对他不错,天气很热时给他扇扇子。有一天他心血来潮,让衙役把扇子拿来,在每个扇子上面写了一首诗。第二天,他再来上朝的时候,他发现这两个衙役从头到脚焕然一新。两个衙役说是把扇子卖了,发了一笔小财。扇子被谁买了呢?就是后来的皇帝宋徽宗。徽宗本人也是书法家,非常喜欢蔡京的字。他当了皇帝以后,蔡京当了他的宰相,有一次他对蔡京说,你当年写的那两个扇面,现在我都还留着。北宋有非常多的画家,苏轼的画也非常好。
不仅如此,还有非常直观的记载。南宋文人周密有一本笔记小说《武林旧事》,武林就是杭州的别称,记载了当时杭州人的生活,其中列举了一个达官显贵之家一年之内从一月到十二月的生活。我这里选了三月的活动。
“三月季春,生朝家宴,曲水修禊,花院观月季、花院观桃柳。寒食祭先扫松,清明踏青郊行”。三月里安排了很多次赏花活动。差不多每天都不得空闲。而在一年365天之中,这位达官显贵家里安排的活动有130多种,非常丰富多彩。
说到底,真正优雅的生活,并不完全在于内容的安排如何丰富多彩,更在于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细细品味生活的内心。
有人总结,人活的是心态,而不是情绪。那么,良好的心态该如何修炼和养成呢?林语堂认为,闲适是中国人性灵的一种表现。闲,不仅仅指余暇时间,有时候我们休息,还是觉得自己非常忙,心特别乱,静不下来。所谓的闲指的是你的闲心和闲情。而适呢?指的就是顺其自然。在当时的文人生活里,从他们的作品里面,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们的那种闲适和恬淡的心境。
比如北南宋之交的著名文人朱敦儒,他晚年写了很多自我开解的作品。早年朱敦儒放荡不羁,蔑视权贵,非常清高。但是晚年的时候,他为了自己孙子的前途,在秦桧手下做了一个小官,这成了他一生的污点,当时很多人批评讽刺他。在那种境况之下,他不断自我开解,例如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人的一辈子就像春梦一样短暂,人情非常淡薄,所以不用去在意,很多事情本来就是命中注定的。现在幸亏有酒好喝,有花好看,能够笑就尽情地笑,能够喝酒就尽情地喝酒,能够享乐就尽情地享乐,因为我们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是如何。表面看起来很消极,但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其中也包含着珍惜现在,享受当下的思想。如果我们能够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人生就会变得不同。
再以苏轼为例。苏轼一辈子坎坷,他曾经被贬过三个地方,一个是湖北黄州,一个是广东惠州,还有一个是海南岛儋州。最开始的时候因为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北黄州,这是他人生第一次遭遇重大挫折,那时候苏轼才40多岁,痛定思痛后,写下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有一篇小序,非常短。大概是说,他跟友人一起出游,雨具被人拿走了,朋友淋雨非常狼狈,他却浑然不觉并悠然自得,还写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洒脱的词句。人生的经历也莫不如此,当你走过了很多苦难、很多坎坷之后,回过去再看,其实不过尔尔。这不仅仅是苏轼对自己的勉励,更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他在自勉的同时他勉,鼓励自己不断修炼内心,更加从容淡定地去面对人生的一切苦难。“文革”时期,据说这首词伴随很多老干部度过了他们最艰难的农村岁月。
苏轼还有一首非常励志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他有一个朋友叫王定国,当年也曾经被贬到岭南。王定国走的时候带了侍妾柔奴。几年以后再见面,苏轼非常惊讶地发现柔奴不但没有形容憔悴,反而更加年轻漂亮了。问到原因,柔奴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心安了,在哪里都一样。这正是苏轼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他非常受感动,也深受启发,于是写下此作。
无论生活还是人生,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归根结底,优雅的生活与外在的形式无关,它源于丰富而充盈的内心世界。不断提升自己,是优雅生活的良好开端。
好,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很高兴跟大家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