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经济迈向现代化的两个主要途径。随着土地流转的增长空间趋小,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报告回顾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成绩,阐述了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意义,总结了陕西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与实践。报告从“春耕中心”发展经验出发,提出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四方面对策建议:统筹规划作业...
乡村产业要振兴,必须以人才振兴为依托,乡村产业与人才之间的精准匹配,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坚持用生态化理念发展产业,用产业化方式建设生态,通过“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两山”高效转化,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新路径,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留坝县坚持产才融合,围绕产业链...
本报告选取陕西秦岭北麓地区部分村庄,通过实地调研,总结概括案例地区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陕西秦岭北麓各县(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健全乡村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以及规划形成同资源基础相适应的产业格局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仍存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有待更好发挥、自然资源管理跨部门合...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作为陕西省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之一,淳化县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也面临土地供给难度大、内生动力不足、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五方面对策建议:探索“飞地”模式,破解发展用地难题;多方抱团联合,丰富农村集体经济...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以安康为例,从市场主体培育、平台载体建设、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精准招商、助企纾困五个方面,概述了安康发展县域民营经济的做法及成效,总结了旬阳市、汉阴县、紫阳县发展民营经济的具体经验,分析了安康县域民营经济存在的工业支撑不足、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等短板,并提出以下四方...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光热条件优越,但水资源短缺,制约着当地农业乃至区域经济发展。陕北地区农业基础薄弱,通过推广拦提蓄补“四位一体”节灌模式,充分发挥沟道坝拦水、光伏发电提水、水窖高位蓄水和节水灌溉补水作用,实现雨洪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粮食增产增收。本报告分析了集雨补灌技术模式的核心内容和发展理念,探讨了发展集雨...
艺术乡建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通过艺术力量参与乡村建设,能够赋予乡村新的活力和吸引力。近年来,西安积极探索艺术乡建新模式,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格局,不仅让乡村变得美丽,而且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艺术乡建还存在同质化、村民主体性缺位、产业效益不佳、资金短缺、科学规划缺乏等问题。本报告提出以下建议:激活乡村创意空间,激活农民的参与感;创...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为优化陕西省区域农业功能、保障粮食安全,基于2016年、2018年和2021年陕西省县域面板数据,从生产供给、社会保障、生态和休闲4个维度建立区域农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聚类分析对陕西省2021年区域农业四大功能进行分级,并通过ArcGIS空间叠加法与纵向时空比较法,对2016年、2018年和2021年的区域农业功能进行纵向时空比...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品牌化呈现不可逆转之势,乡村旅游成为乡村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文旅融合示范村建设强调通过文化赋能,拓展乡村旅游体验的内容深度,促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品牌影响深度释放。本报告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与品牌发展需求,立足西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遴选西安市文旅融合示范村建设的潜力村庄,从现存的问题出发,提出完善建设标准、加快产品创新...
陕西榆林、延安两市属于旱作农业区,发展粮食生产的客观条件相对较差,但多年来通过打坝淤地、治沟造地等措施,为陕西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规划实施,为陕西在榆林、延安两市建设“陕北粮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陕西应充分认识建设“陕北粮仓”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及早测算并提交专题报告,大力兴建高标准农田,成立“陕北粮仓建设研究院”,推进“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