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上、下两篇的内容。
上篇主要介绍生态社会工作。自然是人类健康和福祉的重要源泉。个人和社会实际上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们的经济利益不能超越自然界限。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个人和社区面临的社会问题通常与生活环境和经济结构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社会工作从业者、学生、研究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要更好地了解人与自然的互动性。上篇阐释了环境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工作应如何发展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范式。下篇主要介绍社会工作实践研究。该篇借鉴北欧国家的议题和研究,从历史、理论和方法论的视角来看待社会工作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北欧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上篇 为实现环境可持续而开展的社会工作 第一部分 生态社会理论的框架
上篇 为实现环境可持续而开展的社会工作 第二部分 生态社会视角在社会工作中的实践意义
上篇 为实现环境可持续而开展的社会工作 第三部分 环境社会实践与知识生产
上篇 为实现环境可持续而开展的社会工作 第四部分 实现跨学科的合作
下篇 北欧社会工作实践 第一部分 北欧社会工作实践研究——转型中的知识生产
下篇 北欧社会工作实践 第二部分 北欧社会工作实践——实践研究中的新兴问题
《生态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实践》译后记
赵一红: 赵一红 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9月~2003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法社会学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法学院院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发展社会学。近年来主持有欧盟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等。主要著作有《东亚模式中的政府主导作用分析》、《中国村民自治制度中自制规章与国家法律关系研究》、《社会工作与党的执政能力关系研究》和《我国城市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状况分析》;主要论文有《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人民观》、《浅论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价值中立问题》、《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东方社会结构》、《宏观与微观双重视角下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路径选择》和《我国本土化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