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是关系网络强国和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本书是“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子项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重要成果。调查自2006年启动,截至2022年3月共完成11次全国抽样调查。本书是青少年蓝皮书的第八部,集结了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基于第11次调查数据和其他相关研究,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有关区域的情况进行了专题报告。
互联网已深度融入未成年人的生活与学习,他们在互联网陪伴下不断成长,对于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运用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结合最新专项研究,对第11次全国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全面报告,并且,重点对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社交、网络素养、网络文化等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同时,对广西、山西、湖南、内蒙古、澳门等区域情况所做的报告,均是首次进行发布。
本书还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发现:①上网普及率已近饱和,手机在众多上网设备中占首位;②休闲娱乐成为未成年人主要上网目的,用网表现呈现性别差异;③网络视频类应用成为当下热门,超一半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④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存在区域差异,但与全国水平差异不大;⑤互联网成为未成年人表达自我的重要窗口之一,网络内容生态影响未成年人认知发展;⑥未成年人网络交往主要以现实关系为基础,结交网络新朋友有限;⑦网络模仿行为较为普遍多样,网络职业进入未成年人职业选择范围;⑧互联网后喻文化现象盛行,数字反哺成为普遍现象;⑨饭圈文化泛滥盛行,对未成年粉丝群体应予以高度关注;⑩网络素养教育不容乐观,城乡未成年人接受网络素养教育比例均较低。
主要问题:①未成年人用网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未成年人用网能力偏弱;②家庭环境影响未成年人用网程度,代际围绕互联网问题存有分歧;③学校网络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不足,不利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能力的培养提升;④网络沉迷、网络依赖问题显现,过度用网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主要建议:①关注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差异及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推动缩小城乡未成年人用网差距,弥合城乡数字鸿沟;②构建和谐友爱的家庭亲子关系,推动代际在互联网运用层面达成共识;③优化学校网络素养教育内容,有效干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问题;④推进夯实网络平台责任的优化和精细化工作,提高政府监管的效度和效率,进一步培育多主体参与、多方协同、多元施策的网络素养提升机制,共商共治,共享共育,不断增强网络文化向上向善的动力,持续为未成年人构筑网络文明,提升其能力素养。
方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教授,兼任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专委会主任。1994年被北京市评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1999年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2000年获团中央第四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组织编写专著5部,在相关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主编《“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宁夏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文化卷》等。论文有《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和谐中体现文化活力,在富裕中彰显文化魅力》《多措并举,努力打造“基础教育引领区”》《海外华人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关于固原六盘山薯业有限公司的调查报告》《把兴庆区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等。
季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总编辑,精品购物指南报社社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修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委会理事,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文化传播、青少年发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数十项,编著出版研究报告集、访谈文集、专著(合著)30本,发表论文数十篇,共计1000余万字,如《新时代新文化》、《媒体融合: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艰难的新闻自律》(合著)、《学问有道——学部委员访谈录》、《共筑基层教育中国梦:青年学者五省区调研报告》、《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系列)、《青年学者看中国》、《国情调研》系列丛书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二届政府出版奖提名奖、中宣部好信息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特等奖、中国新闻史学会成果奖、优秀皮书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沈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独著论文69篇,独立和合作著译12部,主编和合作研究报告23部。发表的著述成果中,13项获国家级学会或省部级奖,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58篇文章。近年主要著述有:《青年对社会变迁的反应: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社会心理的变迁》(独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发展状况研究》(主编)、《青年世界的社会学洞见》(独著)。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发展、青年社会心理。
杨斌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网络信息与智能传播研究室主任、传媒调查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舆情与社会治理、新技术与传播、青少年与互联网。2010年起参与“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该项目已出版《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9部,完成多项对策研究。2016年获《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二五”实施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
季琳: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媒介与教育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青少年成长实践与互联网相关问题研究和工作。曾在团中央所属国家重点网站中青网担任技术负责人期间,参与中国共青团网、中青网建设运维;2005年至今,先后在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及下辖辅导员杂志社、少先队小干部杂志社,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等单位负责新媒体与少年儿童实践教育活动相关工作。
叶俊: 新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新闻学研究室副主任,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思想理论写作组成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央交办项目等20余项。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称号,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对策奖、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