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运用是关系网络强国和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全社会关心、关注的基本问题。本书是“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子项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重要成果。调查自2006年启动,截至2022年3月共完成11次全国抽样调查。本书是青少年蓝皮书的第九部,基于第11次调查数据和本领域专家学者的专项研究,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保护规制和政策治理现状进行了总结,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和网络参与情况进行了梳理。
当前,互联网全方位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深刻改变着社会运行的机理,也影响着人们价值体系形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产品和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深入发掘如何建设未成年人用网友好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数字公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结合最新专项研究,重点对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素养、网络交往、网络文化等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结合历年调查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关注疫情前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的变化,从教师和家长两个维度分析其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认知及态度变化。同时,对张家港市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现状做了深入研究。
本书研究发现:①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几乎饱和,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城市未成年人触网年龄整体早于乡村,手机是上网的主要设备;②未成年人用网目的集中在娱乐和学习上,短视频类应用、网站最受未成年人欢迎;③未成年人“数字触角”极大延展,普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④未成年网民的职业理想取向集中,职业选择存在性别差异和认知固化;⑤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呈现城乡差异,职业规划折射出区域信息鸿沟;⑥未成年人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逐渐从QQ转移至微信,自我呈现意愿下降,网络参与尚不深入;⑦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保持同辈和代际联系,呈现数字“互哺”特征;⑧网络流行语被未成年人广泛使用,网络模仿现象突出,流行文化消费呈现社交化、圈层化特点;⑨未成年人更加融入数字生活,疫情加速未成年人向网络世界位移,使得未成年人触网、用网频率大幅上升;⑩未成年人云端沟通加强,更加关注社会热点,社会参与度提高。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①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仍存在城乡差距,区域间信息差异明显;②未成年人用网的风险意识普遍不足,网络素养教育滞后于未成年人用网的现实需求;③部分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持续,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正确价值观形成;④家长和教师对未成年人上网的态度趋向开放,但保护和引导工作尚需更多配合;⑤未成年人用网相关政策存在一定的错位、滞后,已有规制手段效果尚不理想。
本书的主要建议包括:①重视区域信息差异,促进教育资源流通,弥合城乡数字鸿沟;②尊重未成年网民作为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助力未成年人在触网用网中自我保护;③以制度完善和文化发展促进全民网络素养提升,建设未成年人用网友好社会;④加强技术保护,用技术手段为未成年人用网保驾护航;⑤敏感于时代变化,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政策规制。
方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教授,兼任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专委会主任。1994年被北京市评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1999年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2000年获团中央第四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组织编写专著5部,在相关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主编《“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宁夏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文化卷》等。论文有《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和谐中体现文化活力,在富裕中彰显文化魅力》《多措并举,努力打造“基础教育引领区”》《海外华人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关于固原六盘山薯业有限公司的调查报告》《把兴庆区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等。
季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总编辑,精品购物指南报社社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修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委会理事,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文化传播、青少年发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数十项,编著出版研究报告集、访谈文集、专著(合著)30本,发表论文数十篇,共计1000余万字,如《新时代新文化》、《媒体融合: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艰难的新闻自律》(合著)、《学问有道——学部委员访谈录》、《共筑基层教育中国梦:青年学者五省区调研报告》、《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系列)、《青年学者看中国》、《国情调研》系列丛书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二届政府出版奖提名奖、中宣部好信息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特等奖、中国新闻史学会成果奖、优秀皮书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沈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独著论文69篇,独立和合作著译12部,主编和合作研究报告23部。发表的著述成果中,13项获国家级学会或省部级奖,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58篇文章。近年主要著述有:《青年对社会变迁的反应: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社会心理的变迁》(独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发展状况研究》(主编)、《青年世界的社会学洞见》(独著)。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发展、青年社会心理。
杨斌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网络信息与智能传播研究室主任、传媒调查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舆情与社会治理、新技术与传播、青少年与互联网。2010年起参与“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该项目已出版《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9部,完成多项对策研究。2016年获《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二五”实施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
季琳: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媒介与教育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青少年成长实践与互联网相关问题研究和工作。曾在团中央所属国家重点网站中青网担任技术负责人期间,参与中国共青团网、中青网建设运维;2005年至今,先后在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及下辖辅导员杂志社、少先队小干部杂志社,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等单位负责新媒体与少年儿童实践教育活动相关工作。
叶俊: 新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新闻学研究室副主任,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思想理论写作组成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央交办项目等20余项。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称号,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对策奖、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