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遭遇历史最强区域性高温热浪事件,世界各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在新冠肺炎疫情后重启气候谈判,取得积极进展,而俄乌冲突、能源危机等因素对全球碳中和进程带来新的严峻考验。但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将坚定不移推进“双碳”工作,积极构建“1+N”政策体系,以实际行动为国际碳中和进程作出重要贡献。《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聚焦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和实践,在分析气候变化科学新认识的基础上,盘点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展示中国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行动,研究分享行业碳中和目标与企业案例等,并将成果汇编成册,以飨读者。
本书共分为7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概括了过去一年来全球气候异常情况及其影响,特别分析了我国遭遇的罕见极端高温及其影响,总结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三个工作组报告的主要科学结论。针对国际气候谈判形势,报告强调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凝聚了全球共识,然而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给全球气候治理再添变数。中国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和行动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最后,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前景进行了展望。
第二部分追踪气候变化的科学新认识,选取了4篇报告。重点解读了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三工作组报告的要点,揭示了对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新认识,提出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加强气候变化减缓行动刻不容缓,并分析了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中国贡献及影响。此外,还有一篇报告针对中国未来风能、太阳能资源预估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未来预估结果。
第三部分盘点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选取了6篇报告。俄乌冲突对全球能源格局和能源转型造成重大影响,本部分有两篇报告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重点分析。甲烷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也是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有一篇报告全面分析了甲烷的全球控排状况和对中国的启示。塑料是石油化工产品,塑料治理是一个新话题,有一篇报告分析了塑料治理与气候治理的相关性及中国的应对策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和全球盘点是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有两篇报告分别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四部分聚焦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行动,是本书的核心部分,选取了8篇报告。本部分针对当前“双碳”工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和政策问题进行了剖析,包括将碳评纳入能评制度和工作体系,工业领域的节能降碳改造,以及余热清洁供热、建筑光储直柔、氢能开发利用等低碳技术,分析当前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并提出政策建议。此外,一篇报告介绍了目前流行的碳普惠机制,另一篇报告综述了湿地碳汇的科学基础和利用前景。
第五部分关注行业碳中和目标与企业案例,选取了5篇报告。一篇报告系统分析了中国企业响应“双碳”目标的整体情况,总结了中国企业落实“双碳”目标的阶段性特征;另一篇报告基于问卷调查结果梳理总结了中国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态度、对脱碳战略规划的考量及规划方向,以及各重点行业企业脱碳可参考的技术路径。此外,本部分还分别分析了“双碳”目标下钢铁、电力和汽车三个重点行业的发展路径及未来发展方向。
第六部分为城市评价部分,修订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21年中国187个城市进行了评估。评估发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大部分城市碳排放与经济已出现脱钩。本部分就统筹好实现“双碳”目标与经济稳定增长的关系,提升直辖市、省会城市、低碳试点城市的引领示范作用,分类探索城市碳达峰路径,推动绿色消费潜力释放等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书附录依惯例收录了2021年全球、“一带一路”区域和中国三个空间尺度的气候灾害相关统计数据以及缩略词,供读者参考。
庄国泰: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成员,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常任代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中国代表。曾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主任,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环境保护部办公厅主任,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高培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财税政策分析。著有《现代财税体制理论大纲》《国债运行机制研究》《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公共经济学》《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等,主编《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新中国财政70年系列丛书”等。曾先后3次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学习主讲人。
巢清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系统分析及相互作用、气候风险评估、气候变化政策。现任世界气象组织气候服务常设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常任理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领衔作者。曾任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社会发展领域环境专题气候变化子领域副组长。曾任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世界气象组织基础设施委员会成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研究组联合主席与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谈判。主持国家和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合著80余篇(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国气象局气象领军人才。曾获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陈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气候治理、气候政策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COMEST)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CNC-FE)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和承担过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专著、合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各类研究成果100余篇(部),曾获第二届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10年),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1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2022年、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对策信息奖等。2022年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胡国权: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数值模拟、气候变化应对战略。先后从事天气预报、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和数值模拟,以及气候变化数值模拟和应对对策等工作。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等资助的项目10余项,参与编写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
庄贵阳: 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气候变化经济学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学术带头人之一。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发表专著(合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曾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对策信息奖。2019年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主编的著作《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入选中宣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书单,该书英文版获评第二十三届输出版优秀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