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当代中国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收藏

2018年5月4日上午,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2518760,“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2518761。作为人类思想史上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理论,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特征和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主义是坚持人民立场和实践指向的科学理论和开放体系。

马克思的理论是马克思对他所在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源于他所在的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跨越时代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是这一真理要有现实载体,要有“四海形态”或者说“具体形态”,要有“时代形态”或者说“当代形态”。对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对当今的世界历史时代而言,马克思主义需要“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最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近百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共产党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以贯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发展,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2518762,“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251876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贯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要义与活的灵魂,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特征和理论品格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其所继承的马克思主义传统高度吻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这一思想深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党的自我革命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政党理论的拓展和深化;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标志着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这一思想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和阐明,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时代特征的深刻认知和规定,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发展阶段、目标设置上,这一思想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并通过顶层设计、科学合理的发展途径和系统周密的战略部署来逐步达到目标,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把握。这一思想对世界格局、发展趋势和历史进程的研判和认知,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的运用和发展。这一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是在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下,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这一历史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的揭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以彻底的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这个终极目标与价值追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人民立场。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518764正是怀着对人民、对广大劳动者的深切感情,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特别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普通劳动者根本利益”251876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这一思想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其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为了强调自己的哲学是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唯物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251876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之上,同时也吸收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以往成功经验,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经验,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壮丽恢宏的伟大实践过程中,这一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其所揭示的规律的基础上,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与中国国情和实际相符合的路线与方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的理论逻辑和现实的实践探索的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没有也不会终结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2518767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解读和引领时代,根据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具体实践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基于面向世界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来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思考和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坚持以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坚持在改革中与时俱进,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也为世界谋大同,不仅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最新发展成果,是21世纪的崭新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传统,撰写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篇章。20世纪是社会主义救了中国,21世纪则是中国救了社会主义。这一思想坚定秉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使中国挺立于新一轮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潮头,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彻底扭转了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趋势。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带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坚定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新阶段的到来。这一思想立足中国,胸怀世界,深切关注世界人民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为解决人类问题发出了中国声音。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生态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面对世界乱局和人类困局,针对如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合作与共赢,这一思想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观,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以及这一设想展开的“五个世界”愿景,为解答世界难题、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当代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这一思想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了充分贯彻,这一思想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了充分彰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发生着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之“根”上生长出的拄天大木,是从马克思主义之“源”涌流出的浩荡江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马克思主义生气蓬勃地活在了当代中国大地上,活在了新时代,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换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正在当代中国发展着、丰富着、前进着的马克思主义,也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原文发表于《光明日报》2018年6月27日,收入本书时有改动)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