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潜在的传染性因素,青少年的伤害在世界各地都广泛存在。20世纪后半期,在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群体中,伤害的危险急剧上升,意外伤害和故意伤害造成的死亡占青少年死亡比例的70%以上。通过一些方法,我们能测量伤害的后果。就个体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受伤能产生痛苦感、造成痛苦的经历,并在时间和精力上带给受害人和他们的家庭以损失和不便。更有甚者,因受伤而被迫就医或持续无力至想要自杀。可见,伤害这一社会冲突能造成社会财物的重大损失。仅以美国为例,在19世纪90年代早期,因青少年伤害而造成的损失达10亿美元之多。青少年受伤害的危险性日益增加,但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伤害对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影响。
周华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后、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高等研究院大学生心理与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价值观与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以来一直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学龄儿童健康”跨文化研究(中国地区)首席研究员。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框架下构建我国儿童健康行为测量指标体系”、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社会决定因素与学龄儿童健康公平可行能力研究”、科技部项目“价值观与青少年健康行为研究”和“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健康危机识别与干预机制模型建构”。已发表《隐性逃学与我国中学压力和支持系统的关系研究》等3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等多部著作。
张树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北京市高等学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长期从事高校党建、理论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以及新闻传播研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多篇,出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实践》《高校责任的勇毅书写》等高校思政和校园文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