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涵盖了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并将这些因素视为构成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了若要对青少年健康有深入的理解,就要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青春期通常是一系列心理紊乱开始发生的时期。比如说,青少年抑郁的危害率在15岁时达到最高点。这一事实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形成心理健康模型的关键时期。为了使公共健康服务系统适应不断加重潜在负担的心理状况,监控、记录青少年在心理、社会和生理健康方面的发展趋势,第一步工作是要开展不同国家之间关于心理健康方面差异的比较研究。先前的HBSC调查以研究心理和身体疾病的方法来阐述健康。 报告中对生活健康和幸福感进行单项研究的方法也被用来解释健康,这些方法均关注健康的愉悦感方面,目前有些提议指出生活满意度需要囊括在健康范畴内。基于此,本文研究了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
周华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后、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高等研究院大学生心理与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价值观与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以来一直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学龄儿童健康”跨文化研究(中国地区)首席研究员。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框架下构建我国儿童健康行为测量指标体系”、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社会决定因素与学龄儿童健康公平可行能力研究”、科技部项目“价值观与青少年健康行为研究”和“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健康危机识别与干预机制模型建构”。已发表《隐性逃学与我国中学压力和支持系统的关系研究》等3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等多部著作。
张树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北京市高等学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长期从事高校党建、理论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以及新闻传播研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多篇,出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实践》《高校责任的勇毅书写》等高校思政和校园文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