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青年学者求学、创业与报国
在线阅读 收藏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够来到北京交通大学。交通非常重要,今天我在路上就因为交通耽误了一些时间。因此,希望在座每一位同学利用所学专业把未来的交通事业做得更好!我在北京生活、工作了十多年,今天是第一次来到交通大学。非常高兴的是,宁校长专门把访问的活动形式变成了跟同学们深入分享的交流会,我感到这很有意义,也希望通过和交大建立起联系,能够更好地与同学们分享高科技事业中的一些非常好的心得体会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与建议。同学们学习的压力很大,在毕业后的工作道路和未来的人生方向上有很多压力,在年底学期结束之际,能够有这样的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

刚才进校园时,我便有久别重逢之感,沿途看到篮球场、看见生活服务中心和同学们,觉得很亲切,我们都经历过大学的时代。在座的很多同学离开自己的家人和故乡,到这里读大学,享受一种新的学习生活。回想起来,我正是从大学的时候才开始真正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决策、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并且一路走到了今天从事的高科技行业。今天,我就想结合校园生活的体会,与大家展开交流。

刚才主持人介绍了我的经历,特别强调了经历中的闪光点,但我想跟同学们更多地交流的不是这些闪光点,而是一些不为人知、自己辛辛苦苦体会的道路的选择。年轻人充满了创新的激情,青年人是创新的主力军。我在19、20岁读大学的时候,在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冬天,发生了一件小事,却对我后来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那时,我刚刚进入大学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每天打篮球,感觉自己的精力充沛。教室、宿舍、食堂的“三点一线”,基本上是我生活的全部。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下,和在座的同学一样,未来自己是要就业还是要留学深造,是萦绕在当时大家心里的想法,很关键,也很矛盾,难以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正好在学习一门课,电磁学,物理专业的学生都知道电磁学是必修课。当时的授课老师胡友秋教授是我们系的副主任,今年他已经退居二线了。在那个时候,我作为一个学生,对他课上讲的关于劳伦斯试验的案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得那时他是用胶体里面的离子在导电的情况下演示关于电磁学的原理的,但我回去以后觉得他上课讲的内容里似乎有问题,说起来我当时的胆子挺大,竟对我们系的副主任、知名教授上课讲的东西产生了疑问。

国内的教育习惯,学生对师长都是比较服从的,不容易产生冲突,很少有研究老师讲课内容是对还是错的,在权威的老师面前,学生只有领受学习的份儿,而我却在大学二年级秋天的一堂课上,突然有了一种敢于质疑教授的冲动。下课之后,我自己做了一番推导,并写成一封8页纸的信,寄给了胡友秋老师,在信中我阐述了自己认为在离子偏离轨道的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并且提出了五种试验的方法验证。那个时候年龄很小,也没做过科研,第一次写东西,只是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五种试验方法的提出,听起来挺系统,其实还是很粗浅的。胡老师收到了信,把我叫到他的家里,我当时带着忐忑之情到了教授家。那时候去教授家是很不简单的大事,我坐在老师对面,望见他身后有很多书架子,放着很多书和材料,心里既敬畏又忐忑。胡老师对我说:“我看了你的信,觉得你敢于对我们上课教的内容提出质疑,勇气非常可嘉。作为年轻的学生应该有这样的好习惯,应该能够自己主动地学习。关于你提出来的分析推导和试验方法,我在上课时教授的是一级现象,而你一直推到二级,自然会产生很多二级的现象,这些现象的推导和提出来的试验都是正确的。”我当时19岁,刚上大学没多久,跟在座很多同学一样,甚至比你们更不懂事、更心虚、更害怕,就这样跑到教授家里,心里实际上是很胆怯的,但胡教授却肯定了我善于思考的表现。得到了教授的鼓励和肯定,我自然非常兴奋。我自己的学习经历一直比较顺利,中学时成绩很好,高考也很优秀,考上了中国科大也感觉很骄傲。在大学校园里,每天过着很简单的生活,很多精力没地方使。趁此机会,我就把自己的这些感受告诉了胡老师,我写这些东西也是因为时间比较充裕,精力比较旺盛,因而愿意探索身边任何一个值得我去关注和探索的事情。今天的同学们可能关注的事情有很多,校园内外的微博、微信,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做校园以外的事情,例如实习、兼职做研究或给老师做助手,很多事情让大家忙不过来。而我们那时候没有这些东西,在校园里边挺单纯、挺枯燥的。胡教授说,如果你觉得精力过多,不妨把注意力转移到学问和科研上,可以跟着老师搞点科研。我受到了启发,就接着问胡老师有没有一些科研工作可以让我来帮着做?他说这个学期教完课后他要去美国做两年访问学者,没办法再带学生了,不过他鼓励我,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别的教授。

我一听,系里的副主任鼓励我,应该可以大胆地在课程学习之外干点自己想做的事了。就是在这样的鼓励之下,在第二学期还没开始,我就找到系里的黄培华教授,他是我们国家地质、重力学和考古方面的权威,如今已仙逝。能够去家里拜访黄老师,我感觉非常振奋。我告诉黄老师,前一段时间给胡友秋教授写了一封信,是关于一些问题的探索,黄老师鼓励我利用多余的精力做一些科研,并且愿意给我一些科研的机会。他从来没有招本科生做科研的先例,但他愿意培养年轻人,表示出欢迎我的姿态。在简单地介绍了他所从事的科研以后,他就挑出大概有一尺高的资料对我说,你先拿回去念一念,看看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在胡老师的鼓励之下,又得到了黄老师的认可和接受,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春节放假,考完期末考试,捧回这么多资料要读,感觉挺有压力。但无论如何都要读一遍,即使没找到好的科研题材或者是思想上的突破口,单是把这些英文材料通读一遍,相信我的英文也能长进很多。我的老家是南京,离合肥很近,高速公路大概两个小时就到了,那个时候坐长途车大概也就三个小时的样子。尽管离家很近,那年冬天我选择不回家,在学校看资料。南方的冬天没有暖气,很冷,特别是假期里学校的食堂也不正常开放,我就去马路边的小摊子上解决吃饭问题。

我把冬天的时间全用在了念一尺厚的材料上。过了寒假以后,新学期开始了,我也找到了一些想法,就带着材料去和老师交流。那个时候没有复印机,材料借过来也没办法复印,看完以后要还给老师,并且只能利用图书馆偶尔开放的时候借书,不像今天我们都有互联网、可以上网查材料。我跟大家描述的那样一个时代的事情,今天看起来非常有意思,一个有多余精力的年轻人,因为偶然的机缘走上了怎样的一条道路。

后来见到黄老师,我发现自己都很吃惊可以把材料全部念完,并且想出了一些问题。跟他探讨之后,我总结出试验的方法、走向以及研究方向,第二年我便开始学习量子力学。

学量子力学时,我研究的题目是宇宙的辐射在晶格中产生缺陷,像石英的缺陷,产生一定的纹迹分裂可以吸纳一些自由的电磁,如果缺陷越多,代表着辐射的含量越多;反过来,可以推算出晶格的寿命有多长,因为宇宙的辐射是一直存在的。对缺陷里面的电子加上很强磁场的时候,发生的自旋可以向上或者向下;如果再用第三个微弱的电磁波激发电子的自旋跳跃,就产生今天所说的电磁自旋共振。在开始研究的时候,我就自学量子力学以推导能级大小以及信号的大小,从而跟一些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比如说用热冷却的方法测量信号并进行对比。这样的试验,对刚进入本科的20岁学生而言,是非常偏、非常冷、非常远的课题,甚至不属于基础量子力学教授的内容,对我来说自然是巨大的跨越,把量子力学和物理、晶体等一系列理论学完才能涉及的问题,我却在那样的情况下大胆自学和探索。到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利用学校的结构分析实验室和学业活动,使用非常高尖端的设备,如质谱仪、激光仪、电子核磁共振仪、电子显微镜等做一系列的物理试验甚至核辐射的试验。如此下来,我找到试验的依据,能够说明这样的方法存在的问题,就写出了我的第一篇科研文章,并且投给了我们国家最老的科技杂志《科学通报》。没想到几个月之后,我就接到通知,文章被录取了。作为一个本科生,在当时做科研难以想象,写文章发表就更难以想象了,而居然能够被《科学通报》刊载,对我来说是非常难以想象的一件事情。在我们学校,副教授在《科学通报》发表文章就能够达到资格评选正教授了,我的老师非常吃惊,整个学校也非常吃惊,这样一个本科生,做尖端的科研,还能够在《科学通报》发表文章!而我想在这里跟大家讲的是,很多事情在我们身边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在平常的选择里面积累可能会产生不寻常的结果,这种不寻常的结果正如我刚刚讲到的对年轻人的人生选择和道路选择来说可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件事情是否和后来我荣获“十大杰出青年”以及国家科技一等奖,甚至和我围绕着交通和公共安全做国家安全监控标准和设备等重大项目有关系呢?我想是有着必然的关系的。我想,对每个同学的人生来说,在这样的年龄阶段都像是一张白纸,在这个白纸上描下一个点,就代表一个方向,代表了人生的选择,特别是从这个点上延伸开来,沿途走得越远、描绘的点越多的时候,人生轨迹和方向也就被选择了出来。

今天同学们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就业、留学、是否继续从事科技的研究……找一份工作,回到自己的家乡?还是留在北京?还是要出国深造?各方面的压力非常之大,做出每一步选择,都有可能是影响到一辈子的选择,特别是在自己年轻的时候这样的选择是非常难做的。而我想通过我刚才的事情告诉大家,尽管非常难做,但这样的选择在你年轻的时候必须做,当你选择的方向正确,随着这样的积累会产生非常重要的结果。

2009年,我作为中国工程院历史上最年轻的候选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的平均年龄74岁,而我40岁当选院士,这一定与大学时作为一张白纸描的第一个点、即决定我人生方向和道路的第一个点直接关联。所以我想,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年底要考试,论文要提交,可能还得准备托福、GRE,还得想着找工作,或者还得选择导师和博士的课题,面临着很多的选择。在选择中,要把握好自己、把握好机会,有的时候甘于付出,勇敢地担起一些责任。我知道我讲的这些话你们并不是没听过,但并非教条。我把我的事例跟大家分享后,就是为了说明这样的事情就在发生,如果大家把当前的、眼前的选择做好,并且承担起责任做下去的话,可能就会取得一些很好的成绩。

今天和同学们在一起,我还想再讲一讲留学,这也许和大家的关系更密切一点。

当时我们国家在教学科研方面还是落后于国外的,对于当时的年轻人而言,非常希望能够有机会去国外留学。我刚才也讲到了,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之后,我就荣获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活动的奖励。“挑战杯”赛事在当时是很大的事件,每两年在某一个校园举行,参赛的队伍从全国各地的学术交流和评比中诞生,并且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大学毕业之后走向很多关键的岗位。第一届“挑战杯”在清华大学举行,当时只有两三所大学参加,没有对全国开放。而正式对全国开放的赛事,是在我通过文章获得了“挑战杯”大奖之后。学校的荣誉副校长,也是我们当时的学部委员、相当于院士的钱临照教授给我颁奖。那个时候没有集中起来的颁奖仪式,是由学校的领导代替“挑战杯”的组委会颁奖,我向他汇报了我的工作,他对我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也欢迎我到他家去做客,我自然非常兴奋地就到他家去了,还询问他能否帮我联系出国的事宜,并请他作为我的推荐人。没想到他非常欣然地答应了;不仅答应了,还主动给伯克利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沈教授打了电话,说科大地球与空间物理系的学生想出国,很喜欢搞科研,还发表了文章,当即做了口头上的推荐。我非常幸运,随后考托福和GRE,申报了很多学校,也收到了很多通知书,伯克利是最早的。我记得第二年的1月在别的同学没有拿到通知书前就发了一个电报给我说,我们学校已经录取你,并且愿意给你奖学金等。那时候,我真的感觉自己在校园里从诸位老师那得到了机会和力量,胡友秋老师、黄培华老师和钱临照院士对我人生的帮助,不能简单地用报答来表达。而到了伯克利物理系攻读博士,我感觉到自己更成熟了,感觉校园这座象牙塔非常高。每天背着包去物理系上课,路过院系门口,放着七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照片。

我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也利用校园讲座,聆听了学校请来的著名学者和创业家、行业专家到校园里分享的人生经验,我很珍惜那样的机会。伯克利在旧金山,和斯坦福大学一样在湾区,南面是硅谷。伯克利和斯坦福出来的学生都到硅谷创业,校园里创业的氛围非常浓,学校请了很多创业成功后的校友回学校做报告,或者安排成功的创业者到学校跟同学们见面,谈一谈他们对年轻学生成长选择的思考。因为是硅谷,所以很多来的嘉宾谈的都是信息技术、芯片和半导体,那个时候正好是486刚刚取代386,我当时受到的启发是,很兴奋,一个晶体管芯片符合摩尔定律,越来越成为很有影响力的产业——半导体产业,英特尔也从小公司变成了一家巨型的公司;我感觉到自己非常想去做信息技术,特别是半导体、晶体管以及和摩尔定律有关系的东西。

我相信宁校长也一定非常鼓励同学们多学多做多思考。作为一个从大陆来美国留学的学生,在校园里又拥有这么好的机会,我怎么样去抓住这样的机会呢?因为第一次尝到甜头了,要敢于跟老师交流,要敢于向老师找机会,我就考虑是否到电子工程系去找一个教授。最终我找到了当时非常有名的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首席科学家Van Duzer教授。说我是学物理的,但我听了校友来做的报告,讲硅谷、讲386和486、讲奔腾等未来的发展,我的心都跟着奔腾了,我想到电子工程系学一学课,也想看看有没有项目能给我做。Van Duzer教授那时候快70岁了,对我这样的勇气很欣赏,询问我电路学过什么等,还说要考验一下,没法马上给我课题。美国人比较实际,让我先学课。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掌握了怎么样自学的办法,也发表过文章,于是每天早晨七点钟赶到学校,美国校园生活一般开始得比较晚,早晨没人,自己烧杯茶,开始自学院士的东西。他的东西其实需要很多基础,我一边看他的东西,同时学本科电子学的基础课和本科电子学的高等课以及研究生的基础课,三个层次的课同时学,每天很忙,去这个教室学完去那个教室学,美国的这些课都是选修,我把研究生的课报了名,作为正式的学生,另外两个课都是自学的,就坐在教室后面跟着学。一个学期学下来,我的研究生课拿了A,本科生的课程自己也学过来了,老师的专业我也搞明白了,也成为后来写博士论文的突破口,即是发现问题方向的突破口。那个学期下来之后,院士对我很满意,希望我转到电子工程系,于是我按照他的意思从物理系双学位转到了电子工程系,继续把课学完,还参加了博士资格考试。伯克利除了MBA和法律有硕士,工程院都不招硕士,只招博士,于是我又到物理系把该学的学分拿到并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当时还考了那一届全班第一名。这样的过程对大家也有一些启发,找老师总是有机会的,你们一定要找老师,寻找人生的机会,因为这些机会不是从天上掉到你头上的,一定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主动地请求,特别是付出努力后才能够获得的。

刚才主持人也介绍我拿了经济学的硕士。我当时和老师去日本开会,那个时代的赴美留学不像现在每个学期都能回家,我们一去基本上五年十年都不会回来的,飞机票很贵,家庭付不起,即使有奖学金也是很少的;而且电话费很贵,那时候我们电话费一分钟是2.99美元,不像今天有互联网通信,我们根本打不起。留学期间第一次离开美国就是陪同我的老师去日本开会做报告,那时候没钱,像现在到中国来办签证顺便回家看看,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的。到了日本以后,在日本申请返美国的签证。日本不像中国要面试,只需要把你的护照丢到信封里寄到美国领事馆,之后在酒店里边等,弄好以后再寄回来;这个手续必须到了日本有了入境盖过章以后才能申办,我的老师开完会回去了,我就滞留在了日本,等着护照回来。等候的那几天,尽管老师已经付了钱让我住酒店,但穷学生没钱玩,只是从自己住的地方出来,走路坐地铁到银座,就在那儿看。那是1994年,觉得日本真发达,高铁也发达,火车很准时,一秒都不差,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非常井井有条,人忙忙碌碌的。这么多年一直在校园里面,连寒假都不回家,把自己所有时间都泡在象牙塔里面,根本看不到社会,也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样。我那时候突然坐在东京的街头,就思考着是什么力量让社会这样高效率的工作,为什么这个国家这么现代化、这么富裕、这么高效率、这么井井有条。

我曾经从南京到合肥,又到旧金山和伯克利,当时觉得伯克利和旧金山也不可能和东京比,东京是非常现代化的大都市。我小时候没有看到过今天这样的电器,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都没有,在美国长了见识,可到了日本还是很惊讶。滞留的一个星期里,我思考了很多,搞不明白这个社会为什么有的国家发达、有的国家不发达。有了这些问题,我就在思考哪里会有答案呢?莫言这两天去瑞典领诺贝尔奖,我们学校的经济学教授纳什,以博弈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同时是美国针对苏联的前冷战委员会主席。纳什去年来北京,我接待过他,还跟他聊了聊。那个时候他二十几岁,就发明了纳什平衡理论。纳什是一位数学家,主要研究静态博弈论,他讲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而经济学又是解决市场和社会问题的理论,相当于物理学和工程学而言,这里面可能有我想要的答案。于是我又主动去学习经济学研究生的基础课,一下子选修了两门。中国学生的其他能力先不说,但学习能力肯定是全世界一流的,上课肯定难不倒我们,考试也同样难不倒我们,特别在美国留学期间跟别国留学生比起来,中国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强。这与我们非常好的理论基础相关,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学如果觉得自己能力各个方面都还不错的,到了美国之后,理论底子、数学和物理功底绝对是特别好的。当时我想,干脆到拿诺贝尔奖的地方学学经济学,那里要学四门课,宏观经济学A和B以及微观经济学A和B,我选修了宏观经济学的B和微观经济学的B。听了一次讲座,后来便开始上课。教授起初还不同意,因为班上的人数有限,工学的学生跑来占名额,我为此还专门找了办公室解释。通常来讲,美国的学校管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开放的,理解学生求知的欲望,并且一般都会非常支持和予以满足,我就学了一学期的课,考试成绩一般,但真觉得那里面有大量美妙的知识和理论能够解释我好奇的事情。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狂学,跟当初学习电子工程一样。我去留学的时候学过的经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本科经济学基础课、本科的经济学高级课和研究生的课一起学,我只修研究生的分,本科是自学的,最苦的时候每天在实验室里面给老师做科研做到晚上十一二点回宿舍,躺在床上学经济学,一般学到凌晨三点钟以后,早晨七八点钟又起来赶到校园,每天的事情非常多,我的同学甚至觉得我有一点疯狂。每天都是这样,保持好几年,最后就把经济学的课大部分学下来了,又参加了博士资格的考试,但学校不同意我再拿学位了,因为没交学费。不同的学院,学两门课也就算了,再拿一个学位又不交学费,有些说不过去。我找到田校长。田校长小时候在武汉出生,后随父母到香港、台湾,24岁拿到博士学位,从普林斯顿到伯克利做教授一直做到校长,是当时美国政界最知名的华人,有一段时间传言他要做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也是我们系毕业的,在学校的国家实验室做主任,后来直接升为美国能源部部长。我作为从大陆来的学生,表达了自己对这些课非常感兴趣,请他支持我,想拿到三个学位。我们学校历史上还没有横跨理学院、工学院和经管学院拿三个学位的先例,作为中国学生,我很愿意创造这样的奇迹。他当时非常认可,并且还跟我说,希望你以后能为中国、为华人做出点事情,他会更加高兴。在他的帮助下,我在经济系顺利报考博士的资格考试,并取得优秀成绩,也拿到了经济学的硕士。

我自学和苦学的那两门经济学课的老师,分别在2000年、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现在估计找不到这样的教授了,所以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一定要珍惜自己在校园的机会。主持人介绍的时候,说我电子工程念到博士,又拿了物理学和经济学的两个硕士学位,这样的经历说来骄傲,但这里面的艰难选择,多年的努力、探索,还有很多的偶然因素以及充满热情的梦想,才能凝结成今天的这么一行话、几个字。为此付出的努力也好,获得的运气也罢,这件事情成功以后给我带来的终身快乐,是我今天来到校园,想特别与大家交流的。围绕自己在学生阶段可能面临的机会、选择、压力,如何能够做好,如何能够抓住这些机遇?我觉得自己就抓住了当年在科大主动做科研的机遇,也抓住了在伯克利能够多学科学习的机遇,这样才给了我很好的基础知识和科研方法以及实现人生成长的技能,包括我特别讲到的建立好和老师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从老师那里获得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具体的科研机会,并且在校园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大讲堂,接触其他人的建议以及他们分享的心得,都对自己很有帮助,这是我想跟大家讲的第一点,如何做好一个学生。

下面,我想讲一下回国创业的感受。在座的很多同学也知道,国家非常鼓励创新驱动,对我们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十八大报告里也讲到了创新,听起来好像是要完成国家的任务,要走向自主创新、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要强大起来,但实际上跟每个人都有关系,这给了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在校学习的同学们一个人生的机会。如果你生在20世纪40年代,1942年能做什么?财主也饿得跟大家一起逃难;如果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能做什么?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对在座的学子而言,目前国家重视创新就是重视我们,重视我们就是给我们机会、给我们平台、给我们资源,我们的人生才有可能走好,所以任何人的命运都是跟这个时代和国家以及社会提供的机遇直接相关的。创新驱动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方向,更是在座每一位同学要寻找自己未来成长道路朝什么方向发展,在什么地方下功夫、花时间、花精力吃苦的重要信号。

研究生毕业以后,我先去了IBM工作,后来又在硅谷创业。在此期间,我一直感受到国家对硅谷发展的关注。驻外使领馆有着很好的机制,让留学生能够在节日和领导访问的时候参与其中,能够了解到国内的发展。在我硅谷创业的第一家公司成功之后,国内对我非常重视,让使领馆邀请我回国参加了50周年国庆观礼。1999年10月1日,作为一位在硅谷创业成功的留学人员,回国参加国庆观礼,我站在观礼台上看着一辆辆承载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的建设成果,内心无比激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纪念活动,特别是成功举办奥运会、多种航天重大工程取得成功、航母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GDP的增长社会文化发展……这十年来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家不一定能够体会到的是,十多年前,我在观礼台上自豪的同时,突然又一次感觉到我作为一个在国外学习的成功创业者,此时却对我的祖国感到一丝抱歉,我为我自己的国家做了什么?我最近去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学习,肯尼迪当时就职演说的一句话便是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这句话成了肯尼迪语录,也在肯尼迪政治学院里到处挂着。这是每个人自然的情感,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从小在国家的培养之下,从免费的小学、中学、大学一路受教育过来,有了今天这么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特别是有了一些成果之后,要想想自己为国家做了什么呢?1号上午看国庆观礼,14号,两个星期之后,我在中关村成立了中星微电子公司,跟国家信息产业部确定了“星光中国芯工程”,要做中国的第一颗芯片。我做决策有的时候很快,比如说我在日本留学回来就转学了经济学,以前跟胡老师谈了一番话就导致我跑去找黄老师做科研。这一决策似乎对很多人来说比较很困难。1999年,北京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而旧金山是全世界最宜居的地方。当时我带着我的团队在北土城32号院、工信部的一个叫太极楼的地下室,没有暖气,在这间用仓库改造的临时办公地点,我们就开始创业了。我当时就想,一是要把国家给的1000万资金用好,1999年的时候国内也开始兴起创业,主要创业的人当时在嘉里中心和国贸那一带,而我们在仓库,跟我回来创业的人不是朝着中国的热闹来的,而是准备着吃苦的,一个冬天要在一个仓库中度过,有的人得了冻疮,有的人咳嗽、生病等,大家吃苦为了什么?只有经历过考验的团队包括我自己在内磨炼出来的意志才能够对未来的困难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否则,稍微一点困难,就树倒猢狲散了。2000年经历.com大潮,那个时候还没有纳斯达克上市一说,我跟我的团队说要到纳斯达克上市。创业是非常困难的,培养人到试验器材到设计软件,再到芯片的测试、放到台湾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中间还经历了“非典”、资金短缺,等等。第一批生产下单给三星,用中国人自己的芯片。记得我第一次去索尼推销,约好了一个小时,日本出差消费高,飞机和酒店很贵,到那儿去了以后,人家的主管说,中国有芯片吗?做数字多媒体,推电网上摄像头的芯片是我们日本人发明的,索尼数码相机也是,我们是这个行业的鼻祖,跟我们见面一会儿就推托有别的会议离开了,我们花了很多钱,花了很多时间,得到这样一个打击。但我们坚定信心,因为这是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是没有多少退路的。我出了索尼的会议室就跟大家说,我还会回来的。后来经过长达几年的努力,包括电子邮件、电话会议、访问会以及邀请索尼的工程师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工作,几年的时间、上百次各种交流,最后索尼的电脑上用了我的星光中国芯。

索尼以前的创始人,算是富家子弟,“二战”的时候在海军里面负责科技管理工作,想过电饭煲等各种创业,后来创办了索尼并把它一直发展到今天的地步。他领导索尼走向世界化、国际化。创立索尼五年后,他曾去了飞利浦,飞利浦当时是世界电子业的老大,他们就去飞利浦考察和学习。他在飞利浦参观后就坐在外面喝咖啡,就在飞利浦广场边上的小店里面。有人问他,你从哪儿来?从日本来的。你来干什么?我们到飞利浦学习。问的人说我们这儿也有日本人的东西,说着拿了一个日本做得小纸伞插到饮料杯子上,瞧,这是日本做的。这位创始人坐在那里感到非常受辱,他想强大。回去以后他把这个事例跟员工说了,定下两条索尼的宗旨:第一要为工程师创新打造一个乐园,索尼这么多年始终保持高度的创新,到现在仍然如此;第二为日本的振兴而服务,改名叫索尼了。我也把访问索尼的事情跟主管们说了,我们要打回去,如果不拿下索尼,我们的芯片产品在世界上就得不到公认。芯片产品是全球化的,要么拿下,要么就没有;只有拿下索尼,才有可能在行业站得住脚,因为它是鼻祖。在工作和生活中,创新无疑是很困难的,甚至可能比做很多事情都困难。但是作为一个年轻人,必须要有自己的选择,并且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后来,我们不仅打进了索尼,还打进了苹果、惠普、戴尔、三星等电脑大品牌,目前是我们国家唯一大规模出口的芯片。大家熟悉的MSN、QQ视频通信都是我们的芯片技术所引发的一场计算机加眼睛的革命,这个功能都是我们加进去的。而中国的标准也因此建立起来并成为国际标准,占领了国际市场60%以上的份额。我讲的都是很具体的例子,供大家体会和参考。如何做一个好的创业者,仍然是一种选择,仍然是非常早、非常年轻的时候便需要做出非常正确的选择,还要带领你的团队攻克无数的困难,大家共同的选择、共同的理念、共同的努力奋斗换来的成绩,才能成就一个很好的创业者。

第三个方面,我想跟大家谈一下,我被评为院士、拿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星光中国芯在今天仍然是世界上非常畅销的产品,我们的公司也成功地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正如我回国时对李岚清常委谈到的硅谷机制,即金融和科技的结合。创新驱动,要鼓励办公司,而不是搞国家体制设计中心等,今年国家科技创新大会上专门明确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并且下达了文件,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带动创新、以创业推动经济转型这样一条新的道路。这条道路给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我在硅谷看到了这样的机会,李彦宏在硅谷工作时也看到了这样的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全世界最新的技术、最新的标准、最新的科研成果,就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机会。

刚才讲了两段,一是如何做好一个学生,学得好,二是如何做一个创新的人员,把创新工作、克服困难做成功。

三是如何将自己的科研技术和深化体制改革与未来的创业相结合,做成自主的产品。我跟国家信息产业部商议的时候,他们希望我建立中国第八个芯片设计中心,我当时就感到,我们必须借鉴硅谷的机制,把实验室研究中心变成一个企业,另外必须要在期权福利等方面对员工制定出符合创新机制的办法,才能够笼络到高端人才。所以在座很多同学,尽管今天在校园里还看不到自己出去之后能做什么,但我觉得在座很多人将来可以成为创业家,能够把科技的成果和市场、新的商业公司、风险投资结合起来创造自己辉煌的事业和人生。这方面也需要大胆的尝试。我回国后,积极对高层领导建言献策,也在中关村尝试自己创立公司,创立公司很辛苦,跟办个国家实验室,拿点钱,做点项目,发表点文章差别很大。发表文章评职称,这是一条科研的道路,而走向创业是要拿出业绩,特别是高精尖产品能够卖到国外,而市场的选择不一定是你的成果。今天的青年人要做什么呢?必须要更加务实。在座很多年轻人都有一颗奔腾的心,都愿意在自己的未来走向正确的方向,抓住一些好的机会,搭建自己事业的舞台,不妨提前学习一下。在美国,本科生、研究生都知道什么叫风险投资,都知道创业,不是所有人会去创业,但是很多人都会非常关注。那些在同学中说话最有分量、最具有影响力的学生当时便已经在研究商业计划了。在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中,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学生是在同学中有自己的商业想法和商业计划、有自己准备创新创业计划的人,他们最具有号召力,能够把同学们团结在身边,他们甚至能够把外面的资源团结在身边,这是我们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所缺乏的,尽管在某些学校或许已经比较活跃了。我想未来有很多的机会让我们去创新,在座很多同学要看一看身边是否有值得自己施展才能、挥洒青春和精力、创造辉煌人生的选择和机会。当然,做科研,做教授,做老师或者做公务员都是非常好的,各种选择都是一种创业和进取。从我个人的体会来看,对年轻人来说,如何大胆地选择创新创业,用高科技实现自己的人生,不仅对自己是非常好的人生交代,同时能为整个社会和国家做贡献。创业应该靠青年人,青年人不怕失败、敢于创新、敢于挑战,这是非常难得的品质,也是我们应该珍惜的。所以我今天跟大家谈在事业上选择创业,以及创业的道路给我带来的成就感:公司成功上市,自己的产品能够广泛用于电脑,我现在又在制定国家安全监控的标准,包括微光级的摄像图像的识别等,这些正在进入市场,成为国家所重视的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在内的新浪潮,所以非常有意义。

以前大家担心的是,不做教授,不做研究员,很难当上院士,今天像我这样,虽然只是目前唯一一个凭创业当上院士的,这也代表了我们国家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前进,给青年人带来一个机会,我尽管没发表什么文章,但是有专利,有实实在在的成绩。不管在座的同学们有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今天应该相信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有非常好的环境给我们这种机会,我也是赶上了前面的机会,所以相信这是一条非常好的道路。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创业者、成为一个创业家,这是我结合自己的经历谈的第三个方面。

总结一下我的体会,也跟同学们分享。首先,年轻人要有爱国主义的情操,要珍爱自己的国家,珍爱自己的民族,珍爱自己的家人,珍爱自己,这是很崇高的自我表现,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信心,对自己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只有具备这样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珍惜时间,才能做好其他的事情,这是一种理念,会导致很多人走上不同的道路,取得不同的结果。当时我在伯克利留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清华大学毕业的,非常优秀,后来在美国的时候接触了“法轮功”,念了七年还没毕业,现在还在旧金山搞“法轮功”,是加州“法轮功”的大头目。这样的人生很可惜,本来是很优秀的知识分子,清华本科到硕士,还拿了清华重大的奖项才能到伯克利留学,信念和信仰的流失,往往导致自己没办法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我回国所走的道路,给了我力量。在困难的时候,我自己说服不了自己的时候,还有国家说服我,还有民族说服我去发展。

其次,青年人一定要保持着创新的劲头,千万不要沉浸在对过去的满足之中,不是说对过去的历史、文化不应该有兴趣,而是更要对未来有兴趣,更要热爱未来,面向未来,必须走创新道路。

再次,作为青年人,一定要非常关注自己身边的社会,包括校长、老师,他们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人生的机会,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年轻人在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汲取周边环境的力量,特别是比自己更高、比自己更有力量的人,他们能给你提供支持和帮助。

最后,团队。跟我一起创业的团队是我大学和研究生时的同学,或者是第一次创业时的同事。团队非常关键。

以上四点体会,供大家分享。这就是我今天简要地跟同学们分享的心得。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