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年11月15日下午3:00~5:00
地点:首都师范大学校本部主楼201会议室
梁景和(主持人):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邀请到饶芃子老师来给我们作学术讲演。饶老师在文艺学、比较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教学与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方面,在海外华文文学界、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饶老师曾多次主持这一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多次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我们今天邀请饶老师作《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学界的兴起及其意义》的报告,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
饶芃子(主讲人):
谢谢首都师范大学社科处梁景和处长、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王红旗主任的邀请,才有机会到贵校来作这样一个学术讲演。记得1995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有过一次学术讲演,题目是《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意义》,后经整理发表于1996年《文学评论》第一期上,受到学界同人的关注。今天,我讲演的题目是《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学界的兴起及其意义》,是想接着原先提出的问题继续“说”下去。因为近十五年来,这一领域的学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论著、论文很多;还进入了大学课堂;一些大学高学位的博士点、硕士点已招收和培养了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如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暨南大学、福州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这一领域已经历了初创期(1982~1993)、拓展期(1993~2002),到世纪之交,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即朝着学科化的方向前进。
在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化的进程中,我对它那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文学品质,以及由于它的兴起,对现有各文学学科的互动,特别是对世界性汉语文学观念的形成,有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愿意借此机会就这方面的问题和大家进行对话、交流。
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界定,学界曾有过几度的讨论,也有一些不尽相同的意见,但从近十几年这一领域所召开的全国/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看,多数人已有了共识,即认为海外华文文学是指在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地区用汉语进行写作的文学,是中华文化外传以后,在世界与各种民族文化相遇、交汇开出的文学奇葩。它在大陆学界的兴起与命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台港文学这一“引桥”引发出来的,后来作为一个新的文学领域,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
海外华文文学命名之初,人们只是把它看作一个与本土文学有区别的新的研究对象,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世界性和独立的学科价值,若干研究成果也未能突破对传统中国文学的理解和诠释。海外华文文学学科意识的萌发,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更具体地说,是在1993年6月,香港岭南学院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和暨南大学中文系联合召开的“华文文学研究机构联席会议”上提出来的。那次会议,共有大陆和台港20个研究机构的学术带头人参加,与会代表在总结、交流经验的基础上,一致认为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应积极努力,促使其成为富有文学性独立价值的学科之一。之后,才有了学科理念的形成,有了学科建设的自觉性。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它在世界各国的诞生和发展并不同步,但都与我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有不同程度的关系,早的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我今天要讲的不是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生史,而是学术史,它在中国学界被关注和对其进行研究的历史和意义。下面,我分两个层次来讲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