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年4月24日下午3:00~5:30
地点:首都师范大学本部主楼201会议室
梁景和(主持人):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是我们“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学”交叉学科的第二十九次学术沙龙活动,欢迎各位老师的参加!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印红标老师为我们作《“文革”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的演讲。印红标老师现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法学博士,主讲课程包括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香港与世界事务、海外华侨与华人社会等,出版专著包括《红卫兵运动的主要流派》《“文化大革命”中的社会性矛盾》等,下面我们请印老师作演讲!
印红标(主讲人):
首先要说明,什么是“文化大革命”的后续阶段。“文革”可以分为主体阶段和后续阶段。文革的主体阶段从1966至1969年,其特点是:毛泽东自下而上发动大规模群众造反运动,以“大民主”的方式,冲击地方和基层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人,揪斗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刘少奇及所谓“以刘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文革后续阶段从1969年至1976年,其特点是:群众性造反运动退出政治舞台,“大民主”实际上不存在。党内高层斗争是主要形式。群众运动实际上从1968年夏秋就进入尾声,因此,我要讲的后续阶段的民间思潮是从1968年至1976年。这里所讲的“民间”的含义与“官方”相对应、相区别。首先,思想者的非官方身份有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人、一般干部、知识分子、农民、军人等,以青年为主;其次,与官方主流思想相区别,对毛泽东继续革命思想和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持自主或批评的立场。这里讲的思潮指社会政治思潮,主要指形成文本的论述,如大字报、文章、上书、通信、谈论提纲等。
本讲的主要问题:A.民间批判性思潮存在的环境和方式;B.有哪些主要的流派;C.各流派的思想源流。